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7) 鸡蛋(0)
发表于 2011-4-1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言:
在探讨曲学之前(含散曲与剧曲),我想我们必须认识一些有关曲子在创作时的一些关键常识或专有名词,兹将相关之资料载列于后:

【度曲】
曲学名词,即唱曲。度,与歌唱同义。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曰:“张平子始言‘度曲’,《西京赋》所谓‘度曲未终,云起雪飞’是也”。明沉宠绥《度曲须知》就是研究度曲的专书,解说南北曲的歌唱和念字的格律、技巧与方法。吴梅《顾曲麈谈》“度曲”章,也多讨论与歌唱有关的五音四呼、四声阴阳以及出字、收声、归韵和曲情等问题。王季烈《寅庐曲谈》“论度曲”,更详叙唱曲腔格的规律。明清以来,善唱曲者,谓之“度曲家”。

【制谱】
曲学名词,亦称“谱曲”,俗谓“打谱”、“打工尺”。即依照曲词的内容和曲词的四声阴阳清浊,就原曲牌的旋律进行调整加工,使原曲牌旋律和新的曲词紧密结合,但须保持原曲牌的主腔旋律,这就是谱就字和字就谱的辨证结合,作到字正腔圆、表情达意,又有原曲牌的旋律特徵。南北曲制谱长期以来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王季烈《寅庐曲谈》“论谱曲”谓有制谱四法,即“点正板式,辨别四声,认明主腔,联络工尺”。吴梅的《顾曲麈谈》谓“制谱者审明其词曲中每字之阴阳,而后酌定工尺,又必依本牌之腔格而斟酌之”。有唱曲者“依字行腔”,必先有制谱者“依字订谱”。按字之四声阴阳制谱、唱曲,这是汉字声乐的民族特点。《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就是一部常用的南北曲制谱范例集。

【十二律吕】
古代音乐律制。“律”指规律性的、成体系的标淮音高。《国语·周语下》记载伶州鸠论律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立均,就是确定音阶中各音的位置;出度,就是提出相应各律的振动体的长度标淮。成体系的、互有规律联繫的“律”才可称为“律吕”。以“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规律,而得出各音得“立均”(音高)和“出度”(律管的长度),伶州鸠论律称之为“十二律”。州鸠按十二律次序分单数、双数排列,后世将其中单数称为六阳律,简称 “六律”,双数为六阴吕,简称“六吕”(州鸠称为六间)合称为“十二律吕”。如图:
六律
┌─ ┬──┬──┬──┬──┐
黄 大太 夹姑 仲蕤 林夷 南无 应
锺 吕族 锺洗 吕宾 锺则 吕射 锺
  └──┴──┴─ ─┴──┴──┘
六 吕

此十二律吕以黄锺宫为首,按半音关系从低到高排列。其律名的本义已不可考。十二律的绝对音高,因历代黄锺律音高标淮之不同而随之上下。十二律的精确音高关系仅指三分损益关系的前十二律,亦称十二正律,亦相对半律(高八度各律)和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十二律吕各律名的音高与西洋夷乐十二调大致相当。如图:
黄锺 C
大吕 #C
太族 D
夹锺 #D或bE
姑洗 E
仲吕 F
蕤宾 #F或bG
林锺 G
夷则 #G或bA
南吕 A
无射 #A或#B
应锺 B

【制曲】
或称“填词”,又称“作曲”,意为按曲牌格律撰作曲文。制曲既为文章之道,故汤显祖重“意趣神色”;然终欲依声制谱,被之管弦故沉璟首重“合律依腔”。其实文与律二者不可偏倚,历来论曲者多以词采与音律并重。古人论制曲曰:“曲有音,有情,有理。不通乎音,弗能歌;不通乎情,弗能作;理则贯乎音与情之间,可以意领不可以言宣”。制曲须识宫调曲牌,宫调有悲欢喜怒之性,曲牌有苦乐哀乐之声,宫调有借宫之例,曲牌有联套之律;须识正、衬字格,句之长短奇偶,字之正衬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阴阳清浊,皆有一定不移之格;须识南北韵律,北宗《中原音韵》,南宗《洪武正韵》;须识腔格板式,一调有一调主腔,主腔不可动,四声阴阳不可轻易,一调有一调定板,定板不可动;衬字不可轻下;须识修辞章法,联对俳体,遣词造句又有一定之法度;制曲尤重结构,元乔梦符尝云作今乐府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制曲殊非易事,清黄周星谓曲有三难:“叶韵一也,合调二也,字句天然三也”。又云,制曲之诀尽于"雅俗共赏"四字,一字以括之,曰“趣”而已(《制曲枝语》)。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
指各种韵文创作所依照的格律和规律,包括韵文各种体裁的声韵、对仗、结构和字数等。“格”为规定的格式和标淮,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律”为声韵之规律,“取律吕之意也,为其和也;取律令之意,为其严也”(清刘熙载《艺概》卷二)。故韵文格律虽然严谨,其实也是汉字声韵艺术之自然法度。曲调重在声发自然,更须字真句笃,依腔贴调。


【四声】
音韵学名词。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分别声调,古已有之,但“四声”之名始于齐、梁。沉约、周顒等人以平、上、去、入四字作?各类声调名,总称为“四声”,并沿用至今。古四声的调值已不可考,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从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各地方言,四声相同,调值却未必相同。古代韵文都注意字音的平仄调节使之谐协动听,高低错落有致,称为调平仄。平仄,即韵书所谓四声。平声声尚含蓄谓之平;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故均谓之仄。制曲者须知,北音无入声字,《中原》将入声字转派在平、上、去三声,各有所属,不得假借;南曲则不然,入声自有正音,又施于平、上、去三声,无所不可。作曲宜平不得用仄,宜仄不得用平,宜上不得用去,宜去不得用上,宜上去不得用去上,宜去上不得用上去,上上去去不得迭用,单句不得连用四平、四上、四去、四入。但因字格规定的特例除外。压韵有宜平亦可用仄者,有宜仄亦可用平者,宜平不得已而以上声代之者,然不宜多用入声代平、上、去字。曲之四声有不可易者,亦有可变化而用之者,但曲之句末最为重要,宜遵谱式,不可轻易。


【阴阳】
音韵学名词。阴调与阳调的合称。阴调是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调亦然。古代四声因受声母清浊不同的影响,后来分成阴阳两类。清声母的字为音调,浊声母的字为阳调。在戏曲韵书中,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将平声分为阴阳;明范善溱《中州全韵》始分阴去、阳去,后人又分阴上、阳上,且于入声之作平、上、去者,均以阴阳分之。制谱、唱曲须就其字面四声阴阳而定,大抵阴声宜先高后低,阳声宜先后高,惟揭调处南北有别。四声之中,读时以上声为最高,唱时以上声为最低,阴上尤宜遏抑,唱时又须向上一挑;去声之阴声宜断,平声宜和。所难者上、去二声,上声之阳类乎去声,而去声之阴类乎上声。元卓从之《中原音韵类编》,每韵有阴有阳,又有阴阳通用之三类韵,则更难分辨。故填词者必须辨别四声阴阳,使所作曲词便于歌唱。


【平仄】
汉语德声调,平指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清黄周星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辩阴阳”。古之论曲者曰:“声分平仄,字别阴阳”。北曲惟平声别阴阳,南曲四声皆有阴阳之别。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故填词须讲究字音、字声参差相错,有一定搭配之法。尤以二仄字为难,大略阴字宜搭上声,而阳字宜搭去声,因去声之阴类乎上声,而上声之阳类乎去声,故阴搭上,阳搭去,调谐声协。如元高则成《琵琶记》[念奴娇序]“长空万里”换头,“孤影”、“光莹”、“愁听”,“孤”字以阴搭上,“愁”字以阳搭去,唱来俱妙。独“光”字唱来似“狂”,则以阴搭去之故,若易“光”为阳字,或易“莹”为上声,则又协矣。因此填词者须精于别阴阳、调平仄。


【清浊】
音韵学名词。清音与浊音的合称。曲家之所谓阴声,即等韵家之所谓清音;曲家之所谓阳声,即等韵家之所谓浊音。“难呼语句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清则轻扬,浊则沉鬱。清音纯由气流受阻构成,不振动声带,不带音乐。又分纯清、次清:纯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如帮、端、见、非、心、审、精、照等母;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如滂、透、溪、清、穿、等母。浊音发音时除气流受阻外,同时振动声带而发出乐音,又分纯浊、次浊:纯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并、定、群、邪、禅、从、床等母;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母音,如明、泥、疑、来、喻等母。古代自《切韵指掌》、《切韵指南》、《四声等子》于“三十六字母”已标清、浊,明陈献可《转音经纬》尤明白易晓。今人可以明沉宠绥《度曲须知》中转列的《转音经纬》一辩“三十六字母” 的清浊

至于清浊音的问题,首先必须说明余用谱皆参酌多本后下韵,及北曲参酌[中原音韵][中州全韵]再佐以[韵学骊珠],南曲参酌[洪武正韵]再佐以[韵学骊珠],因此基本上我是以[韵学骊珠]做最后校正参酌,因为前述几本股本都有一定的瑕疵在,[中原][中州]韵字不全更几经后人更叠校正所得今本于实务歌唱时多有碍口隔腔之处,[洪武]南音偏重然多杂北声但毕竟是[官本]字声于南音所尊,但近人前清[沉乘麟]体备北南,音协宫商,取其瑕缺补正,则尽为曲界认可推崇,其中各声阴阳清浊尽备暸详目下崑曲界多为遵从之!
再述发声简略,汉语发声及部位生理常识曲者不得不识,大凡发声古有[反切][读若]以便独字声,其中[反切]是为以常,[反切]是以两个字之上字头(声母)与下字之腹、尾(韵母)连起来读,如[东]字在[广韵]为「德红切」,而[广韵]中[反切]下的声调的阴阳,不一定要和所注字的声调阴阳相同,因为当时声母是分阴阳(清浊)的,因此字调的阴阳(清浊)是由声母决定,不是韵母决定,因此声母的阴阳(清浊)与声调的阴阳同类。
在唐代所谓长安八声中(今日闽南音亦为八声近似唐音)之[轻]即是[清],[重]即是[浊]此已无异议(见幼学琼林),而[韵学骊珠]更是将之细分,比如阴调字除注[清]外,亦有注[浊]者,相对的阳调字亦如是,盖是以发声部位及发腔方式有异而分判,如:
【清】:声母为不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鼻音、边音及零声母之字
【浊】:声母为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及擦音字)
【次浊]:声母为舌尖音和卷舌音,即韵母为[兹][知]之字
【真音]:韵母为开口单母音或複合韵母后之响母音声之字
【收噫]:複合韵母的韵尾为的字
【收呜]:複合韵母的韵尾为的字
其他尚有[抵腭][满口][闭口][撮口][鼻音]等发声字音皆可顾名思义!


【揭调】
即某字须揭而起,唱高调。北曲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故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从低至高曰揭),抑下字皆曰阴(从高到低曰抑)。而南曲则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宜揭处而错用阳阴,则声必欺字;宜抑处而错用阴阳,则字必欺声。制曲者,须辩南北揭调之区别,否则唱处字非其字,声非其声,听者逆耳,歌者棘喉。然南曲亦有揭起处,特以阳字为妙者,如[梁州序]第三句第三字宜揭,"日永红尘隔断"与"一点风来香满","风"不如"红"妙,盖阳字其声吸而入,其揭内向,而阴字其声吐而出,其揭如去声一往而不返也。明杨慎《诗话》曰:"乐府家谓揭调者,高调也。高骈诗:'公子邀欢月满楼,佳人揭调唱《伊州》。便从席上西风起,直到萧关水尽头。'"则在唐时之歌曲中,已有揭调之说。


【撺抢】
古曰“趋”,俗谓“抢”。即曲中紧板急曲,一字一腔或二腔,唱一眼板或有板无眼,须快打紧唱,为打谱、度曲之技巧。然填词作曲也须明白此理,如在急曲板密处衬字过多,或在急曲板疏处正字倔强聱牙,皆会不及“撺抢”而脱板。明王世贞《曲藻》称冯惟敏制曲独为杰出,是因为“其板眼、务头、撺抢、紧缓,无不曲尽”,故其曲才气横溢。南曲如[锦堂月]后[侥侥令],[念奴娇]后[古轮台],[梁州序]后[节节高],一紧而不复收。其衬字,唱者须迅速带过。又如 [急三枪]接[风入松]后,或一曲或二曲,为快速三字腔,具三字垛板性质。北曲衬字间有加一、二板者亦须紧唱。


【慎用上声】
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用之词曲,较他音独低,用之宾白,又较他音独高。李鱼曰:“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闲情偶寄》卷二)上声利于幽静之词,不利于发扬之曲,即幽静之词,亦宜偶用、间用,切忌连二、三、四字,盖曲到上声,字不求低而自低,如十数位高,而忽有一字之低,亦觉抑扬有致,若十数位皆低,不特无音,且无曲矣。平、上、去、入,平居其一,仄居其三,,然上声实可介于平仄之间,其音较之于平略高,较之于去、入又略低,如声音之过文,又有妙用。如两句三句皆平或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可得,即可用一上声字;皆平之句间一上声字,其声是仄不必言矣;皆去、入之句间一上声字,则其字明为仄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


【慎用入声】
曲之有入声字,如药之有甘草,一遇缺乏,或平、上、去三声字面不妥,得一入声便可代之。然南北曲自有区别,制曲填词者须慎用之。北曲以入隶三声,派有定法,某入声字作平声,某入作上,某入作去,一定不移,《中原音韵》甚详。入派三声音变腔不变,如元杂剧《东堂老》[醉春风]“倘来之物”,“物”字《中原音韵》读作务,是变音;谱应去声,“物”字在北派入去声,以去声腔唱腔不变,但随谱耳。如明传奇陆采《明珠记》南曲[画眉序]“金卮泛蒲绿”,“绿”字直作绿音,不必如北之读作虑,音不变;谱应平声,歌者虽以入声吐字,而仍须微以平声作腔,变腔也。在南曲,凡用入声字,在曲头、腹者,止可通于上、去二声,若平声则不可以代入之;若以入声押韵尾者,方可以平、上、去随叶耳。然而亦须相牌名,不可浪施,亦有仍须用入声部单押,不可混同北曲法。南曲本系填词而来,词家平、上、去三韵通用,独入声单押,今南曲亦然,政与填词家法吻合。


【二仄宜调】
明沉璟论曲,常曰“某某字去上妙”、“某某字上去妙”,指的是字音二仄合调,卑亢之间字音清晰动听,发调自然连贯也。故凡遇曲谱上标明“宜去上”、“宜上去”之处,宁守定旧谱,可免舛错。四声中字音,以上声为最高,而在曲中反处极低之度;去声之音,读之似觉最低,不知在曲调中,去声最易发调,最易动听。故逢去上两字连用之处,用去上者必佳,用上去者次之;自去声至上声,由上而下,自上声至去声,由下而上。所以去上之声必美于上去。然发调之字在二仄第二仄字上,则须用上去,方合谱耳。如《长生殿·定情》[念奴娇序]曲词中万里、窈窕、领袖、粉黛,皆去上妙处,一易上去便不可唱。[换头]“半晌”、“下体”、 “受宠”、“管侍”,皆上去妙处,一易去上亦不可唱。吴梅曰:“南曲虽无务头之名,实则此等处即务头也”。(《长生殿传奇斠律》)又上上、去去不得迭用,上上二字尤不可,盖去去即不美听,然唱出尚是本音,上上迭用,则第一字便似平声。故凡遇现成连绵之字,如宛转、酩酊之类,不能尽避,凡一应生造字,宜避之为好。若去上、上去与阴阳相错,则更佳耳。


【音名】
音乐术语。对固定高度的音所定的名称。中国古代律制中的十二律以黄锺、大吕、太簇、夹锺、姑洗、仲吕、蕤宾、林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作为十二个固定高度的音的名称。七音律制中,则以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为名称,民间传统则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上、伬、仜 ”为名称。在近现代则通用以C D E F G A B为固定高度的音的名称,当固定音发生变化的时候,则用升、降号来表示。


【唱名】
音乐术语。为了便于发音和区别音级,常用七个拉丁文的音节来表示自然音阶中的七个音名的唱法,即用 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工尺谱中的上、尺、工、凡、六、五、乙等音名,亦为唱名,六、五、乙的低八度则唱作合、四、一。唱名法又分为固定唱名法和可动唱名法。以绝对音高为基础,C唱do,D唱re,E唱mi等,无论何调,永远不变,为固定唱名法;以相对音高为基础,其唱名不固定,以调别为淮则,C调以C唱do,D调以D唱 do等,唱名随调式而变,为可动唱名法,亦称首调唱名法。中国古代两种唱名法都有,宋代工尺谱、俗字谱均用固定唱名法记谱,民间流传的工尺谱一般属于可动唱名法系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1-16 13:01 , Processed in 0.04318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