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于诗词写作中避免重复问题的探讨》
(刊载于《诗词世界》2011年第5期)
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创作中,人们都可能使用“重复”的表现方法,同时也都存在着避免下意识、无必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具有“增值作用”的重复的问题。旧体诗词以其形式短小精悍为特点,避免重复便显得尤其重要。“避复”虽然不是诗词创作的一个理论问题,也不像诗词格律那样是硬性的要求,但作为众多古今诗人的共识和实践,笔者认为用“亚格律”来描述它的重要性,应该是恰如其分的。特别对于篇幅短小、惜字如金的律诗和绝句来说,不具有增值作用的重复是一定会被看作疏失和弊病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避复的诗就注定不是好诗,但是也不能说在一首好诗中出现的重复就必然值得肯定。我们来看清人蘅塘退士选编、备受推崇的《唐诗三百首》中孟浩然的一首五律: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诗中尾联的“寂寞”与首联的“寂寂”重字并同义,致使首尾两联表意基本相同。全诗以空虚等待开头又以空虚独守结尾,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呆在自家的屋子里,推开一扇小门说声“孤独寂寞啊,不能出去啊”,然后把门关上就完事了。另外,尾联的“故园”与颔联的“故人”重字并近义,进一步加强了全诗遣词局限、意境狭窄、意趣单调的效果。
我们仍以这部《唐诗三百首》为例。该书收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共计229首,其中出现重复用字的有90首。在这90首中,38首是使用了叠字,如年年、处处、萧萧、萋萋之类;另有19首是在一句之中运用了具有修辞作用的重复,如:一岁一枯荣、一寸相思一寸灰、相见时难别亦难、独在异乡为异客、闲爱孤云静爱僧、多情却似总无情、半作障泥半作帆,等等;又另有4首是因为地名和人名而出现了重字,如大家熟悉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三种情况显然不在须要避免之列。我们姑且判定剩下30首中的重复都是应该避免的,它们仅占总计229首诗的12.7%。根据这个统计,我们完全可以确认这样的结论:唐代诗人非常重视避复,并给了它在客观上等同“亚格律”的重要地位。
这个结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如果大家统计一下“宋诗三百首”,一定也会得出相似的结果。词家对避复的要求似乎不像诗人那么严格,但是,我们看一下上疆村民编的《宋词三百首》就会发现,避复的重要性并没有实质的降低。即使对于篇幅相对长的体裁,这个结论也是适用的。例如,韦应物的五古《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0韵100字,只有2处重字;李白的七古《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8韵112字,只有4处重字。把避复做到极致的是排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11韵110字,无重复;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200字,只有2处重复;元稹《遭风二十韵》280字,只有3处重复。
避复的原则一般不会受到质疑和反对,但是要全面而又具体地论述都有哪些应该避免的重复,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按理想说,诗人和受众头脑里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没有重复,要么就是具有增值作用的重复,无用而又无害的重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实践中,避复是任由作者自己把握的,它不像格律那样有明确的规则可循,出了格便人人皆知,而且一处重复对一首诗的形式和内容有还是没有增值作用也很可能会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所以,仅仅简单地断言某些重复的情况不应该出现,是很难有服力的。本文借助大量唐宋诗人的作品来探讨这个问题,议论未必中肯,举例未必妥帖,不过抛砖引玉而已。
一、避免任何无增值作用的字词重复。这是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上面的示例、统计和说明都是在阐述这一原则,不再重述。需要提及的是,虚词的重复负作用会小些,而实词的重复则要更加小心,因为它涉及人、物、景、事情、状态、行为的重复,有可能造成诗中具象和意象的冲撞、干扰乃至混乱。虚词重复的例子如,张九龄《感遇》第五句“可以荐嘉客”和第八句“循环不可寻”,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颔联“不才明主弃”和尾联“永怀愁不寐”,杜甫《丽人行》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这三处重复“可”、“不”、“之”,虽然避免更好,未避也算并无大碍。但是,实词的重复就不一样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揽照》颈联尾联(苏舜钦)
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
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姜夔)
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
陆诗:“僵卧”既然是晚年的常态,就没有必要再说夜里做什么事还是“卧”着了。在这样一首短诗中,连“卧”两次,彼此冲撞搅扰,实应避免。
苏诗:刚刚自嗟,又嗟铜镜,好像诗人对什么都“嗟”而且只是“嗟”。如此行文,于情于境皆不利反生弊。
姜诗:同时使用“墨”的喻义(翰墨场——文坛)和本义(墨水),感觉不像“一菜两吃”那样多出了一道菜,而是两者互相碰撞纠结,反倒分不清上的是两盘菜还是一盘菜了。
上面是重复行为动词和名词的例子,重复形容词的例子见孟浩然《留别王维》。以笔者拙见,在一首绝句或律诗之中,同一个字或词无增值作用地重复一次,就会让读者感到粗疏和贫乏;如果同一个字或词重复出现两次以上,那么无论它被认为有何等不可或缺的效用,都会给读者造成碰撞拥挤和紧张局促之感。篇幅所限,不在此更多举例。
二、避免可能起消极作用的语音重复。早在诗词格律产生之前汉语中就出现了通过语音的重复来加强语言表现力的做法,如叠字(迭字、重言)、双声、叠韵;诗词格律本身也是通过有规律的语音重复(和变化)来体现声韵美的。但是,这并不说明任何语音重复都有积极作用,它也可能造成佶屈聱牙、损害声韵美的效果。在空间狭小的一个诗句之内,非常有必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是一些笔者认为起了这样消极作用的例子(为便于今人借鉴,以新声韵衡量之,古人或有异议;至于故意制造拗口以求特异者,另当别论):
1、超叠韵,即两个以上同韵(母)的字在一句之内出现:长安城连东掖垣(李颀)、愿书万本诵万遍(李商隐)、点窜尧典舜典字(李商隐)、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
2、超双声,即两个以上同声母的字在一句之内出现:已经百日窜荆棘(3个j,杜甫)、意气骄奢剧季伦(3j,王维)、今无其器存其辞(3q,李商隐)、凄凄去亲爱(4q,韦应物)、乡心新岁切(3x,刘长卿)、熊咆龙吟殷岩泉(3y,李白)、位卑未敢忘忧国(3w,陆游)、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3zh,邵雍)、未免捶楚尘埃间(3ch,韩愈)、少年十五二十时(3sh,王维);
3、重复韵母i(衣)和ü(鱼):百啭千声随意移(欧阳修)、今无其器存其辞(李商隐)、惊破霓裳羽衣曲(李白)、句奇语重喻者少(李商隐)、意气骄奢剧季伦(王维);
4.、重复韵母-i(支)和i(衣):引杆自刺船(元结)、天宝诗人诗有史(林景熙)、少年十五二十时(王维)、即此羡闲逸(王维)、三年谪宦此栖迟(刘长卿)、汝从事愈宜为辞(李商隐)、依立自移时(李商隐);
5、重复韵母u(乌):太阳初出光赫赫(赵匡胤)、清心拂尘服(柳宗元)、古木无人径(王维)、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学书初学卫夫人(杜甫)、呜呼吾意其蹉跎(韩愈)、五陵佳气无时无(杜甫)。
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在一句之内,同韵(母)的字(无论平声仄声)或者同声母的字出现两个以上时,就很可能会造成拗口的情况。笔者把这类现象统称为“三超”,即 “超叠韵”、“超双声”和“超叠字”(已有叠字又出现同一个字的情况极少见,上例“凄凄去亲爱”和“春城紫禁晓阴阴” 已有叠字又出现与之同韵的字,可视为此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笔者把上述例子无序地放在一起,然后进行分析归类时,它们揭示了带有规律性的现象:A、只有韵腹(无韵头、韵尾)并且韵腹是单元音i、u、ü、-i(zi、ci、si、zhi、chi、shi、ri)的字,相邻或相近的时候,更趋向造成拗口的情况;B、声母是z、c、s、zh、ch、sh、r、j、q、x、f、y、w、的字,相邻或相近的时候,更趋向造成拗口的情况;C、当声母是B中之一而韵母是A中之一的字相邻或相近时,更会造成拗口的情况,即使只有两个字也是这样,如“初出”、“即此”、“自刺”、“拂尘服”;D、上述1-5的情景在一句之内出现越多,拗口的程度就越严重,乃至令诗句成为“绕口令”,如:“意气骄奢剧季伦”(三个i、一个ü、三个j、另有y、q、sh)、“句奇语重喻者少”(三个ü、一个i、二个y、二个zh、另有j、q)、“汝从事愈宜为辞”(同时出现i、u、ü、-i、二个y、二个c、另有r、sh、w)。存在上述规律并非偶然,而是这些音素的发音特点决定的:元音i、u、ü、-i和半元音y、w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的通道狭窄;辅音z、c、s、zh、ch、sh、r、j、q、x、f则是气流通道更狭窄的摩擦音和破擦音;这些元音和辅音音素听起来让人感觉逼仄局促,当含有这些音素的音节相邻或相近的时候,就可能发生拗口的情况,而当这些音素彼此拼在一起构成音节并且又有两个或更多这样的音节相邻或相近时,那么佶屈聱牙就在所难免,“朗朗上口”就与诗无缘了。
三、避免诗意的重复。一首绝句或律诗,总共不过20至56个字,只要有字词的重复就有可能造成无积极作用的诗意重复。前文举孟浩然、陆游、苏舜钦、姜夔的诗为例,已经谈及这个问题。现在说一种可能造成诗意重复的特别情况,即律诗的对仗。对仗固然以工整为好,但是如果过分追求或者因形式而忽略了意境,那就有可能出现同义相对(“正对”、“合掌”),使两个句子基本只是一个句子的意思,造成雷同或重复的效果。试比较下面各组例子:
a、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寇准,将“野渡无人舟自横”扩为两句而已)
A、芳草无断色,离人多别情。(寇准,有景有情,景远情浓,相得益彰)
b、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虽用字相异,但意境雷同)
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韦应物,变与未变相反衬,意味无穷)
c、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字词虽异,景致雷同)
C、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白居易,对比反衬,委婉深远)
d、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崔颢,同一地同一景,凑成两句)
D、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时空交织,情景交融,广阔深远)
各组用小写字母标示的例子都是两个句子说一回事,字异意同,语繁意简,多了一句但对意境并无增益,让人感觉有“凑对”之嫌;用大写字母标示的例子则富于变化,对照反衬,委婉曲折,意境得以扩展深化。
与对仗相关的重复,还有一种是同字相对,即在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中使用同一个字,如“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杜甫),以避免为好。
四、避免多个相邻句子的句式重复。在一首律诗中,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要使用相同的句式(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两个对仗联的四个句子都使用同样的句式,那就会令形式单调呆板,影响意境的呈现。请看几首律诗的对仗联:
司空曙: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祖咏: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李商隐: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第一例的四个句子都省略了主语,句子结构都是状语+谓语+宾语,状语和宾语都是由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充当;二例的四句都是主语+谓语+宾语,只不过主语和宾语的构成方式略有不同;三例的四句都是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第四例每句的前四个字都是主谓宾结构,虽然后三个字稍有变化,但仍然改变不了四个句子总体上句式重复的效果。四个例子都让人产生诗句拘谨呆板、缺少变化的感觉,读起来就仿佛开着一辆小车在同一条路线上从头到尾急急忙忙跑了四趟。其实,在唐宋诗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少见,因为诗人视之为大忌,即使在动辄十几韵几十韵、除首尾两联外全部对仗的排律中也是很不容易撞见的。
在避免两个对仗联句式重复的同时,当然也要避免内容的重复。下面四个例子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第一例,前一联写景,后一联抒情;二例,前写刘备的政绩,后写人缘;三例,前写自然景色,后写人物活动;四例,前写武侯祠的环境,后写诸葛亮的功绩。
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刘禹锡: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五、避免韵脚重字。律诗只有4-5个句子押韵,绝句只有2-3个句子押韵,重复韵字(重韵)是极不可取的。唐宋诗中,这样的例子极少见,在今人写的格律诗中偶尔能够见到。虽然有人说使用了同一个字的不同的字义,可以不算重字,但这种情形也不宜在律诗和绝句中出现。在篇幅比较长的体裁中,重复韵字或许在所难免,但是最好不要让重韵的句子相邻或相近。
六、避免律诗仄脚声调重复单一。律诗有3-4个句子的尾字不押韵(仄脚),古人有要求这几个仄声字的声调不重复的做法,即上去入三声交替使用,重复同一个声调就算“上尾”。对此,我们今天不必刻意追求。但是,如果几个仄脚的声调能够有所变化,避免重复单一,那效果自然更好。
七、咏物诗避免重复题字。咏物诗多以诗题点明所咏之物,而在诗中则避免与诗题重字。诗中不“点题”而刻意避题字,这就要求诗必须写得“切题”,不要成为与谜底“绝缘”的谜语,令读者离开诗题就永远猜不出所咏之物。
八、避免在不同诗作中重复自己。这一条更像是额外的要求,无须刻意去做。不过,让我们先看几个例子,然后再决定自己是否有必要在实践中稍加注意。
故国无书久,孤峰入梦频。(寇准《早春》)
樽酒留欢少,云溪入梦频。(寇准《早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毛泽东《念奴娇·井冈山》)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的这三首词写于同一年(1965),让人感觉似乎作者因某种缘故而无力跳出自我。像这样模仿自己、重复自己的情形,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北宋词人张先善于“捉影”,在自己的三首词中分别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帘幕卷花影”(《归朝欢》)和“堕轻絮无影”(《剪牡丹》),因此被世人称为“张三影”。毛泽东有“天渊翻覆”和“天地翻覆”,再加上“天翻地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为诗而论,当“毛三覆”之名应无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