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随笔] 考察记 [复制链接] (2/340)

鲜花(65) 鸡蛋(0)
发表于 2015-7-11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又是一次长途的旅行。
   夏季并非都是炎热,最初几天天公不作美,对于田野调查增添了几分担忧。一是教授岁数大了,已是七十六岁了,二是所要抵达的地方,皆是山高谷深之地,下雨必遇塌方。
   柴门关是扼守秦蜀的要冲。
   但是柴门关这个地名因何而来,一路上随着考察的进行,每遇一个问题,接着就会派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教授说,所谓田野调查,正是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主要包括实地的踏勘、地名的调查、寻访当地知情人、文物实物、当地民间故事及传说等等。这些都叫作第一手材料。在亲临现场之前,还得查阅大量的文献、历史地图等。
   教授是国内泰斗级的老专家,尽管年事已高,但却是记忆力惊人,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知道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
   白水江流到阴平古桥就与白龙江汇合,我跟随着教授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在雨中前行,而在心里却在默颂着: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五代十六国、隋、唐、宋(北宋、南宋)、元、明、清。
   柴门关是座像鹅冠似的山峰,并不高,目测大约三、四百米高,然而,却是秦与蜀的分界。关外是秦,关内是蜀。早在西汉时期,关内就设立了甸氐道。教授说;甸是部落的名字,氐是氐族,连起来意思是一支叫甸的氐族,道呢,则是汉代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县的建制,区别于汉地的郡县,道,是专指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县。这个县或许几千人、或者一、两千人不等。
   再说远一点,这片区域就是西戎的一部分。
   雨不大,但却足以使得白水江右岸的崎岖小道泥泞而湿滑,左岸是一条连接川甘两省的二级山区公路,“秦蜀小道”则正是在右岸,几千年的风雨,地理地貌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幸运的是还是在柴门关的附近还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遗存。透过这些被地震、洪水、冲刷等阻塞的断道残存,以及山崖岩壁上存留的人工的凿孔,还是能够判断出当年的栈道的痕迹。
   而蜀一直就是秦国垂涎已久的地方。
   蜀丰富的物产,足以支撑战争所必需的粮食、物资等,人口呢,则又是兵源的来源。
   于是,褒斜道、子午道、函谷等三条在深山峡谷间蜿蜒,鲜为人知的却正是这条秦蜀小道。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对姜维说过,阴平桥,必是将来魏国灭蜀的要害。东边的剑门关,众所周知,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姜维起先也派了廖化领兵把守阴平桥。但,由于姜维与内宦黄皓发生了矛盾,为避祸,姜维却率大军去了沓中,以种麦屯垦为名,既远离了剑门关,又被魏国大将邓艾所牵制。
   司马昭立即瞅准了机会,即命钟会将军领兵二十万迅速地攻占了汉中,在剑门关与蜀国主力展开了决战。
   剑门关告急,姜维只得回师增援剑门关,同时,也巧妙地跳出了魏所设下的包围圈。为策应姜维,廖化只得撤离了阴平桥,廖化考虑以后北伐时,还得使用阴平桥,他没有下令毁掉阴平桥。率部也去了剑门关。时值冬天,钟会大军粮草也不能支撑太久。
   邓艾看出了机会,决定率部出奇兵,过了阴平桥,与当地氐羌部落达成联盟,并且,还征集到了五千的氐羌兵,蓬山开路,遇水架桥,越过了摩天岭、邓至山等高山险峰,穿越了七百里无人区,一举拿下了江由关。
   在残留的泥泞的小道上,我搀扶着教授,谈论着这段三国末期的历史。
   教授是国内佛教考古方面的权威,最近五年,针对藏学中存在的问题,教授又转向了藏学的研究。每到一处,必有惊人的发现。
   果然,在返程的途中,发现了一处山岩画。
   手法非常奇特,那是用岩石凿錾的岩画。点状的连线,而不是线条般的雕刻。(鉴于保密的原因),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的此种类型的岩画,教授把它给命名为《巫师御龙图》。说明在凿錾的时候,还没有铁器。该图是刻画了一个巫师,手持长柄类的器物,因为年代久远,面目已经氧化,但却能看出头发呈飘扬状,脚呈外八字,穿着类似裙子的衣饰,在他脑袋的上方,是一条马面的龙。
   这就很有意思了。
   在汉地最早出现的龙是猪面的龙。
   猪面的龙,最早现于红山文化,那是辽河流域的重大发现成果之一。
  考古就是这样,是真正地在穿越时空里的旅行。
  关于龙的图腾或者说龙的崇拜,不仅是汉族所特有的现象,中国少数民族里,甚至包括国外都有。
  就说这马面的龙吧,目前在国内所发现的岩画中可谓非常罕见。而关于《巫师御龙图》的报道,昨天就已经在各大门户网站开始报道。相信已经引起了考古业界的关注。
  说到民族,长期以来,国内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为主导,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四个共同”也便成为了划分民族的标准。
  然而,随着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四个共同能够成为唯一的标准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民族“突然”消失,或者说是在文献记载里“突然消失”了?譬如:匈奴人、吐谷浑人、鲜卑人、氐人、党项人等。他们消失去了哪里呢?
  文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就是“人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又是要何处去?”
  引起我思索的,首先是要弄清人是从哪里来,或许才能弄明白最终是要到何处去。这或许也是我从事创作的动机。没有之一。同样,考古考察正是弄清这些问题的路径之一,当然,还包括必要的科学检测。
  而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那么多曾经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之上纵横驰骋的少数民族,伴随着一个王朝的崛起,而注定是另一个地方政权或者是部落、种群的衰落。
  就说匈奴人吧,其中一支从北向西抵达了青海、甘肃一带,演变成了苏毗。而吐谷浑呢,则是从辽河一直向西流动,在大青山一带没站住脚,继续往西,一直迁徙至现在的若尔盖。而若尔盖则是兄长的意思,是一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叫兄长的部落。弄清楚了这样的迁徙,过去许多存留在心头的疑问,也便豁然开朗。
  教授就是教授。他一路讲着,他曾开玩笑说过;现在哪有纯粹的汉族,都是融合的产物。
  特别是游牧的民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与内容,自然,也包括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些其它因素,注定了他们过着逐草而居、飘忽不定的游牧方式。
  就说蒙古的崛起吧。
  到了十一世纪,一个叫铁木真的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他统一了蒙古内部各部落之后,就开始了横扫欧亚大陆的征战。
  引起教授关注的则是关于成吉思汗陵墓的文献记载及种种传说。
  由于蒙古贵族实行的是秘葬,迄今为止还没发现过一座蒙古贵族的墓葬。
  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有着不少的版本,一种说法他是埋葬在现在外蒙的肯特山,一种说法他是病逝在宁夏,后又将灵柩迁徙回了内蒙。还有一种说法他是死在了川西大渡河流域。
  关于秘葬,一路随同教授考察的来自内蒙的王先生给我讲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王先生是内蒙一家博物馆的馆长,也是教授的研究生。
  蒙古贵族尤其是“黄金家族”里人的秘葬是这样;埋葬之后,不立碑,不修陵,而是由马匹踏踩后,杀掉一只幼驼,将幼驼的血洒在埋葬的土地上,第二年草长出来的时候,他们就牵着母骆驼来到附近,只有母骆驼能够找到。
  而血祭却又是苯教才特有的仪式。其它的教派是没有血祭的。
  成吉思汗战死之后,由他的第三子窝阔台接任了大位,窝阔台有个儿子叫阔端,由他专门负责对吐蕃的事务。年仅十四岁的藏传佛教萨迦派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八思巴该出场了。

  (未完待续)


鲜花(3568) 鸡蛋(1)
发表于 2015-7-1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的可够远够偏的
耐心等待下回分解
鲜花(42) 鸡蛋(0)
发表于 2015-7-1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外考察采风,也是有收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9 03:39 , Processed in 0.04478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