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随笔] 马家沟记 [复制链接] (4/356)

鲜花(65) 鸡蛋(0)
发表于 2018-2-1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扎西才让 于 2018-2-1 21:19 编辑

【一】
看着从现场捡拾回来的石头,眼帘又仿佛映出马家沟的场景。那是在秋天刚结束,冬天的寒流尚未袭击而来的间隙,一个因为出了太阳天气尚不寒冷的早晨。白水江流淌着渐渐变得清澈的急流,河谷地带人家的房前屋后的柿子树梢枝头,正在挂着成熟了的柿子时节。

今年的冬天因雨水格外多,县城周边的山里红叶不像往年艳阳高照之后,泛着一片红霞般的秋色。许多的秋天景色在还来不及去欣赏时,就凋零般的显得萧瑟起来。终日笼罩的云翳,就仿佛让人感觉到了冬季提前的降临。

过去在路过岭岗岩山脚下的公路时,知道隔着河的对岸,有一处一眼就能望见的沟壑,在扶州城的左手旁边,肉眼看过去,这条沟壑内似乎也没什么大森林,而是长满了杂灌丛,只是在这条沟壑两边的半山露出类似西北窑洞台地一样的黄土层。在阳光的照射下,透着遥远的脉息。

几次动了去马家沟走走的念头,内心深处偶尔听到了召唤。只是这种召唤有些模糊,有些年代久远的感觉。

那天去马家沟时,太阳还没完全从东山峪口升起来,沿着刀口坝村落间的小道穿行,钻过狭窄的村巷零星地遇见几个早起的村民,彼此之间没有过多地交流,而是友善地彼此打了个招呼。

村庄里的房子建得密集,大都是钢筋水泥的建筑,家家户户都是高墙深院的模样。因此,也就不大看得清院子内的人活动的情况。在这些房子与房子之间,有长在院子内的柿子树,也有矗立在村口中间的国槐树,还有一座类似戏台子的二层木楼。走了不到一枝香烟的功夫,就渐渐地离开了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一块的农田,但这些农田并不在一个平面,而是台地接着一个的台地,随着地势的提高,临田间的小道旁边还砌着用鹅卵石码放的石墙,大约半人来高,石墙的表面长满着藤蔓之类的植物,在这个时节这些藤蔓植物的叶子都已枯萎,只剩下裸露出的枝干和结着的红色小果子。不少在台地间的农田内长满了杂草,有些田间地头栽种着果树,苹果树、梨树,还有核桃树。

小路是碎石泥巴路,由于天气晴朗,脚踩在碎石泥巴路上,鞋底就被这些散落状态的大小不一的小鹅卵石硌脚。但在被踩实的几乎是嵌在经雨水打湿的泥巴里,我低着头时,还是看见了一些炮仗和纸钱的垃圾。心里顿时就明白过来,那一定是清明节,甚至是春节上坟给先人烧香的人,一路所留下的物证。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仍然在田里薅草做着农活外,几乎在田地间极少遇见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若不是要去马家沟,我想,这条曲曲折折的上山小路上,平时是极少有人来的。自然,也就没人前来干着清理打扫垃圾之类的活儿。反正是荒郊野外的毗邻山峦的地带,又不是村庄内或是城里的街道,随手将拆开的炮仗包装的红纸以及易拉罐、矿泉水瓶子随手一扔,也没人前来检查,更不会影响评比之类的。

我这么想着,不觉就站在了一个视线开始变得开阔的地方。想着早晨前来这个村庄的线路,先是在白水江之南岸,在太阳还没越过东山峪口,空气中飘荡着初冬时节不像春夏那么通透的似烟似雾的薄霭,影响摄影拍摄的锐度,尤其是在拍摄大景的时候,显得模糊,甚至连轮廓都变得漫漶不清。
然后,就是进入了村庄,视线完全被水平线以上的水泥高楼和蜘蛛网状的各种电线、网线所遮挡住,想要拍摄一张完全没有障碍视线的平房建筑,尤其是那一片想像中的小青瓦错落的房屋建筑几乎是不太可能。

面对着日益变得现代的村庄,怀着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在走进村庄时,又产生逃跑般的念头,迅速地脱离村庄。这多少就是一个文人的惶恐中的仅存的审美理想吧。

站在这个高处,远方的岭岗岩突然一闪,那是东山峪口的太阳光线开始将岭岗岩的垭口给打亮了。东山在漫长的历史时光和地质演变进程中,显得非常强大地直截了当地抵临了白水江,就像一道巨大的怪兽脊梁,将刀口坝阻隔在一片阴影笼罩的角落,早晨太阳的光线是由东山向西南方向,仿佛是顺着白水江逆流而上,随着太阳的升高而拖着斜逸的光芒。而岭岗岩却又仿佛像一只史前动物的头颅,直抵江边,天地之间,当阳光将岭岗岩照亮时,隔着江的对岸,因为这只巨大的动物脑袋呈现出的张力,就像充满着荷尔蒙的阳性彰显,因而隔着江的那座山脚却具有女性的阴柔般往内收缩,呈现着一处像女人的乳房之间的凹陷,将白水江挤压出一个S形状流淌不息。

过去,岭岗岩又是一处隘口,是由西南向东北进出南坪的唯一官道。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险峻的道路,尤其是在交通工具和建设交通道路完全依靠人力的年代,岭岗岩既是一处隘口,又是一个具有地理标识意味的地方。

太阳光照耀下,垭口首先被打亮,透着历史的风尘与意味,渐渐地光线才是在渐渐地提升,沿着像恐龙似颀长的背脊梁上升,连接着山梁之上一个叫大寨子的地方。

但我没过多地耽搁,而是在观察了一番南坪城早晨的太阳光线是如何变化之后,仍然继续上山,朝着这个叫马家沟的地点奔去。

【二】

临近马家沟的谷底时,我就发生了感应似的心理活动。这感应让人从内心冒出了一句;有戏。

具体这有戏蕴含着什么内容,我没细究,而是觉得自己早就应该来到马家沟。先是坎下深沟谷底看上去因天长日久的溪流暴雨冲刷,切割着很深的沟槽,让人在想像当中,觉得马家沟的谷底应该是流水不断的地方。然而,臆想总是以错误的结果展示在身临现场的面前,谷底没水,甚至是断了水很久的模样,积着一层的灰土,脚步走上去,鞋面立即就积满了灰尘。

一面类似甬道的土层“墙壁”却吸引着我的目光,从土层的颜色直观地呈现来看,最上部显然是从马家沟长期地雨水冲刷的过程中所形成一层大约半米厚的褐色土层,土层之上生长着茂盛的杂灌及草丛,因为其正以一个地层的剖面呈现在眼帘,所以,就能清晰地看见考古学上称之为“文化层”的客观存在。而在茂密的根系层之下,就是黄土屋,黄土层之下却是夹杂着砾石泥沙层,但面积并不大。引起我觉得“有戏”的是;在这层砾石泥沙层和最下至谷底的黄土层之间,分明是人为的类似棺椁葬的大小不规则的鹅卵石及片状的石头,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方口形状的坟。如果不是长期的雨水溪流的作用,则显然是显露不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了石棺葬。

而且,随着在谷底前行深入,我意外捡拾到了几枚大小规则不一的石器。一枚陶器的类似碗或者器皿底座的残片,一枚类似刀类工具的石片等。从这些在现场发现的石器,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人工打磨过后的痕迹。

而且,随着继续深入下去,我看见不止一处的跟石头有关的墓葬,甚至,有一座墓葬很可能已经被打开过,只不过不能断定被打开的年代,从墓口堆积的掩盖的方法来看,那是在手忙脚乱地过程之中草率地复原了事。

早听说南坪有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只是若干年以来,一直不清楚这处遗址具体在什么地方。
当我心中产生“有戏”的感应时,我似乎一直存在的疑惑,在这刹那之间得到了答案。

却又分明没有答案。

据说在若干年前,曾经有人也是在这片区域捡拾到了一柄石斧,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只石斧就一直没了下文。

除了类似石棺葬,我还在一片几乎是被茂盛的杂草藤蔓掩映之中,发现了一个窑洞,若干年的地质演变,现在洞口几乎被半掩埋,人若是要进去,只得半蹲着身子,一点一点挪动着进去,但借着幽暗的光,看见洞内泥壁有过久远地燃烧痕迹,我捡拾到了一枚“陶器”,具体来讲,类似当时的人涂抹在火炉外表的泥片,因为长期地燃烧,已经成为“陶片”。在非常薄的,几乎是毫米级的内外夹层之内,居然是非常细小的颗粒状沙石。

虽然我不能断定那里一定是南坪那个传说中的新石器或者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但是那么多的证据出现在谷底,也决非是“空穴来风”吧。

办法当然不是没有,那就是将所有发现的证据带到专门研究机构,通过碳同位素测定,不就很快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了吗?

【三】

马家沟的文物虽说到目前也是零星的物证,但却是一个远比扶州城遥远得多的历史印迹。

怀着对马家沟的发现的浓厚兴趣,我再次去了一趟马家沟。

我这次并太多地纠结马家沟谷底,而是顺着谷底既是沟壑,又是一条山道的狭窄通道,直奔在公路上望去像窑洞的半山地带。顺着谷底上行离开了甬道似的两边夹墙,朝东北方向横行至少山腰的位置时,扶州城遗址便尽在眼帘。

过去曾在对面的帕拉沟一处高点位置观察过,但毕竟因为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楚扶州城具体的一些细节。

秋末冬初的天气,阳光灿烂。站在高处俯瞰着整个扶州,扶州城遗址的具体位置也仿佛便一览无余,从鲜扶沟底下现在的村庄至刀口坝村有条可以供一台拖拉机通过的机耕道路,在临近刀口坝村庄时,生长着三棵高大的国槐树,其中一棵的树冠极像华盖,而且,是三层的华盖,越往高处,树冠越大,也就意味着树荫覆盖的面积越大。

这次我并没有从刀口坝村庄背后的田间小路上山,而是特意走上桥,沿着鲜扶沟这边的村庄左行,路过村口一处人家的墓地时,我特意下了坡坎,发现了一座清代的墓葬,上面写有“克昌厥后”的字样。

克昌厥后是《诗经.周颂》中的句子,“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克昌厥后的大意就是人的事功庇荫后代,使子孙昌荣兴盛。

由此,我联想到曾读到过的,在很远很远的年代,岷山山脉的这一带的白水,那时,江中产两种物种,一个叫兕的独角兽,还有一个就是扬子鳄。因为在古代人的认识当中,那里是长江的发源地。

兕状如牛,苍黑,板角。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就是兕。兕其实就是生长在中国的犀牛,因为其是祥瑞的动物,被过度地猎杀,早就灭绝了。
但通过这个记载,不能看出,在马家沟处于新或旧石器的年代,白水江流域必是一个植物茂盛,气候宜人之地。

那么,一些或者部分的姑县叫马家沟的人类,是来临过这片大地的。他们从什么地方走来的,最后又如何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
我以为这除了需要继续用脚步在大地之上的行走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其中。

扶州城或许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究下去的地方。

忽必烈在大都建立起元朝帝国之后,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驿站。驿与站,实际就成为了区分朝代的一个特定称谓,凡称之为驿站之地,则是元及之后的,在唐朝只能驿,没有站。

为了供养驿站,忽必烈又颁布了一道命令,就是在驿站周边设立村庄,并划拨了土地。

到了明代,尤其是洪武六年,为对付西北的蒙古游牧,朱元璋命令大将军徐达负责西北地区的防务。当时的兰州、山西已成前线。对西南诸蛮仍就沿用前朝惯例,采取招抚。

对边地边关,明朝采取由流民或转民至要寨城堡附近,划拨土地,供养驻军。忽必烈不仅没收取驿站附近村庄的赋税,相反,对于贫瘠边远的地区,直接由国库划拨银子,进行供养。到了明代,区别就在于自给自足。

这或许就是扶州城周边村落形成的由来。

【四】

马家沟沟壑深处曾经是森林茂盛的地方,那时,溪流清澈激荡,鸟语花香。并且,著名的刀党就产自附近的大山深处。

因其地名叫刀口坝,故将这里出产的党参称之为“刀党”。真正的刀党,生长的形状为狮子头,切开内部呈菊花状。

刀党是养血补气的药材。千百年来,一直就是中药村中的一种重要滋补药品。

听当地老人说,野生的刀党药效更好,也是当年养活了不少人的东西。人工栽种的刀党虽然次之,但仍然跟出产地的气候、土壤等有着极大的关联。
马家沟,鲜扶沟,一左一右,远远地望去,就像一把太师椅的左右扶手。而正中位置的山体,又极像这把太师椅的靠背,扶城城便是坐垫。隔着白水江,扶州城既是一处要塞险地,也是一处绝地。

但却又是不能忽视的边地关隘。

伴随着个人历史穿越,我似乎有些想明白,为什么岳钟琪将军会在康熙六十一年要在此设立南坪营。难道仅仅是一项预防措施吗?

南坪营的设立固然与松潘城的防务有关。因为每每发生与西边的草原游牧战事时,朝廷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逆岷江而上,由成都府派兵,但沿途必要经过蕃人之地,最快进兵的还有一个通道,那就是经龙州由小河进兵,但是若是白马路被隔断,唯一进兵的道路,则只剩下了由阴平经扶州了。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岳钟琪不会不多考虑几手。因为用兵西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保障,而南坪山高谷深道远,不是最佳的用兵线路,但却留有后手一项措施。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着看似矛盾的悖论,然而,扶州城这座军事要寨式的边地边城,尤如“鸡勒”,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久而久之,随着朝代的更替,渐渐地衰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在那些厚实达一、二十米的文化层之下,却埋藏着一个更加遥远的时代。

在马家沟的这个初冬,在仿佛嗅得到久远的烟熏气息之中,在发现的现在搁在书柜内的新或旧石器年代的文物当中,浸透了历史的味道和湮灭在时间深处的身影,仍然时常跳跃在夜幕深处。

一声遥远的呼唤,在一堆篝火的旁边,抵达而来的“马家沟人”食着烤肉,跳着欢快地舞蹈,春天花开,夏天林间的树荫,男人们采集着野果,打猎,女人用石针缝制着兽皮……

首领满脸地深沉模样,身材魁梧,站在一处山坡,遥视着山下波涛翻涌的白水江。

年轻的情侣,坐在从山顶奔流而来的溪流之畔,倾述着窃窃地私语。

大地仍然是最初的模样,清新的空气,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每天缭绕在山巅的云翳,被初升的阳光打亮……

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地单纯,单纯得就像一朵雨后才冒出泥土的菌子,整个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地松香。

                                11月16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200 +10 +10 鲜花 +10 收起 理由
扎西才让 + 200 + 10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乞儿郎  在2018-2-3 13:48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扎西才让  在2018-2-1 21:01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扎西才让  在2018-2-1 21:00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4062) 鸡蛋(139)
发表于 2018-2-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重新编辑下吧  
鲜花(4062) 鸡蛋(139)
发表于 2018-2-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 马家沟是一个颇有历史渊源的地方。。
鲜花(40) 鸡蛋(0)
发表于 2018-2-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历史遗迹的考察,还真是不简单啊,辛苦,劳累之后有所收获是最值得兴奋地。。上茶给记录历史的人
鲜花(6515) 鸡蛋(60)
发表于 2018-2-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雪夜来发西藏行的续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8 17:47 , Processed in 0.03908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