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儿~ 于 2019-6-22 23:14 编辑
千古绝唱《葬花吟》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曹雪芹是用心写就的红楼梦,数百年后,曲作者王立平老师穿越时空,用心读懂了曹公的情怀,于是写出了《葬花吟》。
一曲《葬花吟》,王立平先生足足写了一年九个月。当他写完最后一个音符趴在钢琴上哭泣了。在创作期间他翻阅了《红楼梦》的各个版本,细细地去品味、去体味、更是去解味。王立平先生理解到黛玉这低头葬花分明是仰首问天,因此他把《葬花吟》谱写成“天问”。这种可歌可泣的谱写手法,使得《葬花吟》有了新的生命力,这是音乐赋予的,用音乐的感染力再增添了《葬花吟》的凄惨和缠绵。
喜爱《葬花吟》这首歌曲,就如同喜爱《葬花吟》这首词一样。整个曲子的前半部用中低音吟唱,低缓的音乐旋律好似在轻声地倾诉;曲子的中部则用中高音,旋律逐步抬高上升,梯次传送着厚重的情感;曲子后半部的那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连续用三个高音,旋律转换跌宕起伏,似呐喊呼唤,让听者心血澎湃;曲子结尾处则用闷鼓敲击,重重敲在听者的心坎上,似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击出了满腹的闷气。
这首歌曲的高、中、低音衔接转换自如,短音细绵柔韧,长音高亢抒情,刚柔相济又激情起伏。这首音乐可谓是词中有曲,曲中有词,词曲蕴贴,相映成辉,堪称音乐中的极品。
陈力的原版,那种饱满的唱法,是一种“柔中带刚”的感觉,没有把“悲伤”、“悲泣”、“倾诉”从头贯彻到尾,而是唱出了“天问”的感觉,曹雪芹泣成此书,王力平泣得此曲,唯陈力泣得此“问”!如果歌者不是同样的走进红楼梦里,走进黛玉的内心深处,是没法将《葬花吟》唱得好的。
《葬花吟》整篇歌词优美哀怨,无论是在语言、形式、内容、意蕴、气质、格调上都充满着委婉曲折、荡人心魄的“诗画”艺术美感。加上王立平几乎是用生命谱写下的曲调,不管是曲式结构还是配器伴奏几乎都与词作者曹雪芹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演唱者深情的演唱,声音几乎是与画面的人物融和在一起了,使得歌曲《葬花吟》更是伤情入骨,令人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