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不知是哪位文人的笔墨将上海比喻为一袭华美的旗袍,又将上海石库门拟作是旗袍上古色古香的盘香钮,刹那间就成了这个城市的点缀、装饰或者说略有动感的音符。
其实,这袭旗袍与我的乡土地没有半分的华香关联,我家看到的是河汊交错,芦花秋吹,一片稻香。不过,我住在当年日本兵侵占上海时建造的那种排排式的兵营平房,中间的一条大通道也号称为“弄堂”。也许,就是这个称呼牵搭上石库门里特有的里弄穿堂。
“弄堂”的称呼可能起源于1872年的上海兴仁里,仅仅几年的时间,就有百多处的石库门居住区都规划出“里”和“坊”的地址,以便寻索。但有了坊、里、街、路的称号,却没有“弄”。其实曾经有过弄,那就是英国人在租界中曾称作 PARK LANE的花园弄,也就是今天最有名的南京东路,这条弄足有五百米长,后改成“大马路”。
说来蛮有趣,我们今天依旧称呼为“里弄”的名称,却是以石库门作代表而传遍城市,划个定义,那就是有石库门的地方才是上海。“里”本是汉语中可居与可耕之地的释义,比如:“乡里”和“故里”,而“弄”则是专指群宅间的通行小道。那“弄堂”的堂又有何解呢?此“堂”其实是“唐”字误用。“唐”在古汉语中是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我们前人在平时的称呼中将坊间大的穿道呼为“大弄堂”,因为这个“堂”与我们的住宅建筑似乎更接近,就这样挤掉“唐”,也成了上海人口中的常用地形称呼。
上海的住宅格局也许是从石库门开始出现了变化,在一条纵轴的主弄堂上依次地两边排开,前后排排伸展,横向上的每个门洞也有着严谨的安排,中间最宽敞的主弄堂通向两头马路,前牌楼和后铁门都有人昼夜启闭看护,彰显了此处的住户都是殷实人家。弄堂内的空间都是有序的一个构成系列,既不浪费土地,又规划出整齐划一的特别居所,让这些由于战乱“逃难”来的江浙富户有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在感觉,让这些“难民”成就了石库门,让石库门成就了他们成为真正的上海市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