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1837) 鸡蛋(0)
发表于 2025-10-1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泉州东西塔赋

夫泉州者,宋元港埠之翘楚,海丝文明之滥觞;开元寺者,闽南梵宇之冠冕,释教伽蓝之荣光。寺中双塔并峙,拔地凌霄,曰镇国、曰仁寿,世称东西塔也。东塔镇国,西塔仁寿,皆起于唐,成于宋,历千载风雨而不摧,经百代沧桑而愈固,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之标识,亦为华夏石构佛塔之典范。

观其规制,雄峙寺庭;察其形制,巧夺天工。东塔镇国塔,高逾四十八丈,五层八角,檐角翘举如振翼;西塔仁寿塔,高近四十六丈,同层同形,塔檐叠涩似层云。二塔皆以花岗岩为材,无寸铁寸木之助,全凭榫卯相扣、石缝相合,垒砌而成。塔基周绕浮雕,刻瑞兽、绘伽蓝,纹理清晰,神态生动;塔身每层设券门,门侧立天王、倚菩萨,衣袂翩跹,威而不怒;塔檐下悬铜铃,风过则叮当作响,声传数里,似梵音护佑市井,如清响涤荡尘心。更奇者,塔内构螺旋梯道,拾级而上,可至塔顶,凭栏远眺,则泉州城郭尽收眼底——东海帆影、西街烟火、清源叠翠,皆入襟怀,昔人谓“登塔一望,海国风情尽在眸中”,诚不欺也。

溯其沿革,岁月留痕;探其匠心,古今叹服。东塔初名镇国,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初为木塔,后经宋、明两度地震倾圮,复以石重建,终成今日之貌;西塔始号仁寿,唐大顺年间肇建,亦经木塔至石塔之变,宋绍兴年间重修,形制愈趋稳固。彼时匠人,凿石如琢玉,运材若搬山,无机械之利,凭人力之智,将千斤巨石运至寺中,按尺寸裁割,依纹理拼接,使塔体虽高而不倾,虽险而不危。塔身题刻尤多,或记重修始末,或书佛经偈语,字迹遒劲,兼具文史之值;塔檐角挂铜铃,每铃刻有捐建者姓名,小至平民百姓,大至仕宦商贾,皆愿以己力助塔完工,足见双塔在闽南民众心中之重。

忆昔宋元之时,泉州港帆樯林立,舟楫往来,东西塔乃海上航标之望。远涉重洋之商船,自东海驶来,见双塔凌霄,便知已至大港,心始安定;归航之舟子,望塔影映波,便觉乡关在近,意渐欣然。塔与寺相伴,寺与港相生,双塔不仅是释教之象征,更承载着海丝商旅的期盼,见证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彼时文人墨客过此,多登塔题咏,或赞其“浮图双峙插云间”,或叹其“千年屹立护乡关”,诗文流传,为双塔添雅韵;寻常百姓逢节,亦至塔下祈福,求平安、盼丰登,香火绵延,为双塔聚温情。

今时之东西塔,已列世界文化遗产之林,褪去昔日航标之责,成为泉州文化之魂。每日里,开元寺中游人如织,或驻足塔下,细观石浮雕之妙;或拾级登塔,感受千年风之息;或立于寺庭,拍双塔与古榕相映之景。塔体虽经千年风雨,石面渐生苔痕,然榫卯依旧紧密,铜铃仍伴风鸣,一如往昔之雄姿。当暮色降临,灯光映塔,双塔轮廓分明,与西街的灯火相融,古意与今情交织,尽显泉州“半城烟火半城古”之韵。

夫塔者,非独为高耸之建筑,亦为文明之载体、精神之象征。东西塔以石为骨,以智为魂,承唐之遗风,续宋之匠心,见证海丝之盛,守护市井之安。其石构之巧,开华夏佛塔工艺之新境;其传承之久,载闽南文化之根脉。千年流转,双塔未老,如泉州之脊梁,屹立于岁月之中,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也守护着未来的荣光。

余立于塔下,仰其凌霄之姿,叹其匠心之伟,遂作此赋,以记双塔之貌,以颂其文明之重,愿此塔永固,愿其承载之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华章。

鲜花鸡蛋

婉清扬  在2025-10-16 20:57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4456) 鸡蛋(3)
发表于 2025-10-1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撒花欣赏,
鲜花(4456) 鸡蛋(3)
发表于 2025-10-1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典雅,古今贯通,立意深远 建议附上照片,今年打算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0-18 19:56 , Processed in 0.0157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