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1368) 鸡蛋(0)
发表于 2021-5-2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舍人 发表于 2021-5-18 13:12
是的,这两个韩信都毁在汉高祖手里。

谁让权柄握在人家刘邦手里,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这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把人扇得魂飞魄散。
鲜花(1368) 鸡蛋(0)
发表于 2021-5-2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舍人 发表于 2021-5-24 22:48
要不然把两个韩信写完他?

支持,我也写过韩信,单独写过,还写过红楼梦中的淮阴怀古人物赏析,也是关于韩信地,但不如先生的精彩。
鲜花(2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若 发表于 2021-5-25 19:40
韩王信投敌变节,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了,可谓是前功尽弃。
白登山之围,可是陈平所解?

司马迁是个明理的人,他没把韩王信往坏处写。
白登之围是陈平出的计谋,刘邦才得以解脱。
鲜花(2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若 发表于 2021-5-25 19:42
谁让权柄握在人家刘邦手里,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这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把人扇得魂飞魄散。

皇权可畏呀。
鲜花(2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若 发表于 2021-5-25 19:44
支持,我也写过韩信,单独写过,还写过红楼梦中的淮阴怀古人物赏析,也是关于韩信地,但不如先生的精彩。

你肯定写的比我好。发上来分享吧。
鲜花(1368) 鸡蛋(0)
发表于 2021-5-2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舍人 发表于 2021-5-26 15:16
司马迁是个明理的人,他没把韩王信往坏处写。
白登之围是陈平出的计谋,刘邦才得以解脱。

司马迁之后再无史书,《史记》是个人看法,以后的史书,都加杂了当权者的意志。
鲜花(1368) 鸡蛋(0)
发表于 2021-5-26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舍人 发表于 2021-5-26 15:19
你肯定写的比我好。发上来分享吧。

我写纯粹是个人看法,肯定有偏颇哈。
鲜花(2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淮阴侯韩信,知道他的人就很多了。韩信少年无行,文不能为吏,武不能从军,贫不能经商,力不能佣工,常寄食人家,人多厌之。大凡成大器的人,其诞生时多有异兆,如室有炫彩,户放毫光之类;少年时也常常英姿勃发,出语惊人。可是韩信没得这些。他老是到乡下一个村委会干部家里去吃饭,干部的老婆厌烦的很,每到饭时就端到内室里吃,不让韩信看见。韩信有些恼怒,从此再不去他家。河边的漂母足足管了韩信几十天的饭食,我就不明白,这个老婆婆哪有那么多的纺织品可供天天来漂洗。她或许是富豪人家的女佣,把自己的口粮匀出来给韩信吃,也未可知。至于受辱胯下,更是奇葩。估计千古以来也就韩信做得到家。假设我遇到这样的泼皮无赖,宁可挨他一顿臭揍,也决不从他胯下爬过。几桩事体,虽然可以理解为激励发奋,但总觉得有些那个啥。从韩信的深喑兵法可以推理他上过学堂,而一个靠吃蹭食的人不可能有资费进学校的。这些,老司马先生都没有交待。

    隐隐觉得,司马迁对韩信有深刻的鄙夷。史记的成书年代离秦末汉初不远,有关韩信青少年的行状事迹,远不止这些。之所以采撷这些史料入书,正是为了更好的展现韩信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韩信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扭曲心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才学都用在心机上,都用在为一己之利的患得患失上,失却了大丈夫昂藏的气度和救国拯民的精神,以致敌我两个营垒的人都瞧不起他。生在那个动乱年代,韩信的满腹经纶才有了施展的机会,如果搁在太平年间,这样一个才偏性执的人肯定不当大用。

鲜花鸡蛋

哑弦  在2021-6-7 12:55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2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若 发表于 2021-5-26 15:28
司马迁之后再无史书,《史记》是个人看法,以后的史书,都加杂了当权者的意志。

史书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来的任性、尽情。

为李陵事触犯了汉武帝,受了宫刑。可是汉武帝仍不废弃他,就是爱他的才学,但司马迁却是对汉武帝深深衔恨。

汉武帝穷兵黩武弄得国敝民凋,后来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罪己诏都颁下了,也就不担心司马迁的秉笔直书了。

秦汉治史,还是有比较严格的规矩,那就是史官修的史书,皇帝和其他无关人员是不能看到的,这也是保证历史的公正性所采取的切实办法。所以《史记》得以保全它的完备和公允。即使司马迁对汉武帝有深刻的怨恨,他也没有丑化汉武帝,而是功过分明地去叙述史实,这也是千古以下的文人尊崇他的原因。

仅次于《史记》的当是陈寿的《三国志》。他对魏蜀吴的历史执笔还是公道的。因为他是在晋代修的前朝历史,所以就少了顾忌。但对司马氏的残暴丑秽还是隐去了很多。可见那个时候统治阶级已经染指修史了。

唐代修史更是等而下之,明文记载就有李世民直接插手撰述。虽然堂而皇之说以史为鉴,实则是监控诸遂良他们。

再往下来,历史都逐渐不可深信了。历史学家说的当代不修史是有道理的。
鲜花(2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若 发表于 2021-5-26 15:29
我写纯粹是个人看法,肯定有偏颇哈。

评说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带有自己的见识。千古之谜不可解,每个人都有偏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1 13:00 , Processed in 0.0408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