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人
1956年,随着母亲的北调入京,全家一起离开了上海,开始成为北京人。
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北京就读。如果不是1965年,意气风发、义无反顾地跑去边地宁夏,也许,我会继续在京里读高中。如果以后没有那场全中华的浩劫,我一定还回读大学、考研,从从此长留京城,成为一个京城少爷的官二代。然后,子承父业,去走仕途当个什么官也未可知?
还有一种如果,其他一切都如历史发展,只是去8年宁夏后,也就是到了1973年,母亲没有去宁夏,把我和未婚妻一起弄出来,弄到四川去。那么,很可能的一种如果,就是与其他老战友一样,再过几年后,返回北京定居。下面应该和第一种如果差不多。因为我毕竟有两位身居高位的父母,人之常情地去安排自己的长子,有个好的前程,也是无可非议的一件事。
历史假如真是这样演绎,那么,我就是正儿八经的北京人了。
其实,直到去年母亲去世,我自己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视自己为北京人,因为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我的母亲、姐姐、兄弟,以及小学、初中一起长大的发小,还有一块去宁夏的战友都在北京。
此外,我的一口非常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也或多或少含着一两分的京味儿。只要我在北京以外的任何地方开口,一准儿被视为北京人。却只有北京人才会听得出来,我说的不是北京话,而是普通话。我说话的时候是完全不带京腔京调的。
这倒不是因为离开了北京的缘故,而是因为自己自幼在三姐影响下喜欢朗诵的关系。我的语音和音色都有朗诵的天赋,所以说话养成字正腔圆的习惯,便没有受到京腔的影响。就是在我们家的六个姐妹兄弟中,也只有三姐和我,说着这样的普通话,其他几个,特别我两个兄弟,都是标准的京片子。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自己的骨子里还是北京人。每个人都有一种母语,不论你会讲几国语言,或者能说几个地方的方言,母语只能是一种。那就是你的思考语言,也就是自己心里想事儿的时候,用哪一种语言?我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里,思考都是普通话。这其实已经说明,在我心理上是北京人。
人的一生,会主动记住一些事情,也会主动去淡忘自己某个阶段的记忆。我长年喜欢写东西,养成了强化记忆的习惯。北京,毕竟与我的一生,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简单的一件事,都可以验证这种情怀。无论人在哪里,只有回到自己故乡,家人所在处,才会使用“回”字。比如,北京人在上海。他要去广州、或者天津,用的是“去”字。只有去北京,才会用“回北京”这个说法。而我早已不住在北京,也没有在北京工作过一天,却凡是要去北京的时候,必定用这个“回”字。
只有自己才明白,这一个“回”字里,包含了多少甜酸苦辣的百味;也只有自己能体会,这“回”字里面,还有多少无法理得清楚的思绪。一个“回”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是曾经怎样让我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就是这一个“回”字,已经足以写出成百上千的故事;就是这一个“回”字,让我永远都割不断和北京之间的“家园情”。尽管,北京早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的如何东西,包括家。尤其是母亲离世以后,北京只有我兄弟的家,姐姐的家,老战友们的家,却没有我的家。
即便母亲在世时,每一次回北京,除去回家的感觉,还有更多说不明白的苦涩。北京,早就变得十分陌生。我总会感觉处处熟悉,偏又是那样与我格格不入。每一次的离开,则更加充满伤感,总会产生,下一次什么时候回来?甚至是,“还回回来吗?”这种惆怅。
也许,只有我这样的北京人,我这种在北京没有家的北京人,才会有这样的情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