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龙头堡是否为英雄的魂归地
12345.jpg


推翻大明276年封建王朝的农民领袖李自成虽然在明史上已经做了他身亡的记录,但由于表述他身亡的情况和细节上颇多微妙,加之清朝追剿农民军的主要统帅英亲王阿济格班师回朝后遭摄政王多尔衮斥责中有一条就是在有关李自成死亡上弄虚作假的事情:“自成未死时先以死闻遣人。”这也说明阿济格曾有贪功欺瞒朝廷的记录(事见〈清史〉诸王传中阿济格一节)。当时民间就有李自成没有死亡的传说,虽然郭沫若先生生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有 〈甲申三百年祭〉承认通城说的观点,但也有五十年代后修改的通山说,(郭沫若后来认为,九宫山只能在通山县,故而: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的原有传说,应予以注销并改正)所以,在我们很多人读过的历史教育课本中,通山九宫山就成了权威的解释,但后来湖南石门奉天玉和尚幕的发掘,令这一历史悬案再添迷雾。三百多年以来,对李自成是死是活直到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且各执一词,不能相下,双方各有道理,谁也难以说服谁。严格的说,都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分析考据阶段。

甘肃榆中的〈李氏家谱〉面世后,这一老问题重新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此前湖南夹山寺“禅隐说”引起较大影响外,也有种种说法流传,那么,李自成是否最终来到榆中青城度过后半生,还是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事实真相。

李自成身后为何留疑案

首先,清人编篡的〈明史〉〈流贼传〉中对李自成的死因记述比较含糊,说法不一。史书记载,李自成在九宫山时让李过守寨,自己率20余骑个畧(同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逐缢死(自杀说)。但史书没有就此肯定地说,李自成就这样死了,作者笔锋一转,又说到,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鉏(同锄)死,剥其衣,得金印,又发现少一目,村民大惊,曰自成。时也有敌兵识得自成者,验其尸,朽没辩。这下子就留足了人们想象的巨大空间。连当时的官方也没有能够肯定李自成是怎么死的,更拿不准死的是不是李自成,竟凭一枚引章、龙衣、少一目,这些大体的特征,对这么重要的义军领袖草率行事,显然是不够的,而且那些验证的敌兵也“朽没辩”,没有确定是李自成。按一般的常识性规律,像朝廷苦苦追逐这么多年的判军首领,是死要见尸,活要见人的。史官在这件事情上明显留有伏笔,既不敢违背得罪有可能隐瞒事实真相邀功请偿、手握兵权的阿济格,又不想就此像记述张献忠死亡那样事实清楚的下个铁案用文人巧妙的掩饰手法,把自己怀疑留给了后人。

有清一代,文字狱是最为严酷的,思想钳制超过历朝历代,但却在对待李自成死亡这一重大问题上允许出现模棱两可的说法,出现李自成没有死亡的传说很多,这一点很奇怪。

其次,李自成多次遭遇险境,但都大难不死有惊无险。1638年兵败潼关,仅仅率20余骑逃脱;1640年,鱼腹山被困,以50余骑突围,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史料记载,李自成退守九宫山时尚有可控的农民军20余万,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成了孤家寡人,虽然屡战屡败,军心不稳,但完全不至于要自己率骑兵找东西吃的地步,所以,更多的人就认为看到大势已去的李自成为自己找退路走了

以上是从正史中流露的蜘丝马迹。当然了,野史中的记述各不相同,比如,清人查继佐编辑的〈24别史〉中记载,李自成听说九宫山上有座庙,生性多疑的他去庙里进香时被乡人认出打死;《24史演义》中说,自成食尽,以数十骑突入村落求食,被村民击之,陷于泥淖而死,截其首献给南明川、湖总督何腾蛟。以上种种迹象,造成了李自成身后传闻颇多、生死不同的多种说法和版本。

李自成到底是死是活

那么,李自成到底是死是活?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三百余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拿各种形形色色的传说去对照历史,似乎都有那么一点根据,有真实人物和真实史料的影子,但也仅仅是影子而己,不但很不确切,而切错讹百出,特别是这些传说,从故事的构成到思想的情节,有很多感情的色彩在里面,除非眼见到最重要的、货真价实的证据,否则,李自成归落那里或活着的说法仍很难成立,因为真实的历史要比传说中的故事更错综复杂,更曲折多变,需要通过史证史料的挖掘,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广泛的基础,所以,深入的研究挖掘下去,这个千古之迷也许是能解开的。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观点,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结论。

赞成李自成活着的人,自然是从历史的缝隙中发现了遗漏的、若隐若显的把柄。一个庞大的国家御用文人写作班子,通过近百年的时间对明王朝的功败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在针对明、清两朝的共同敌人李自成的结局时,却用了一个含糊其词的说法,而且得到了清政府的许可,得以留传,从中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李自成并没有被打死,而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和掩盖先辈的丑行,他们就用了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结果,让李自成从人们眼中消失,让农民军从此群龙无首。后来顺治帝没有忘记阿济格欺骗朝廷的恶行,以一个密谋作乱罪赐给了他一根上吊的带子,直到乾隆43年才得以平反。当然,在政治斗争中作了牺牲品的亲王们内中有更复杂的原因,但不可排除其中有这一因素存在,正史上明确就记载有他在自成没死时冒称自成的死请功的事情,其他野史上就直接流传着自成没有死,,说此事传到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耳中,才导致阿济格的死罪。李自成在当初只有十余骑的情况下都能死里逃生,东山再起,在手拥20万重兵的情况下,怎么能轻而易举说死就死了呢?唯一的可能就是他看不到希望和丧失了继续斗争的信心。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们意识深处的历史偏见,即民族偏见被涤清,给历史人物和事件给以公正的评价就势在必行。1981年,湖南夹山寺的禅隐说就曾经引起过极大的轰动和争论,但还是缺乏有力的事实证明李自成出家在此,然而,李自成没有死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虽然其中不乏人们对这位农民领袖的感情色彩,却也不是空穴来风

赞成李自成当时已经死亡的观点,自然有正史作注脚,而且清初大学士,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人范文程,在上书摄政王多尔衮、极力促成清军入关以建王立业时提出的两项重要建议中,第一条就是明确主要的敌人已经不是明王朝,而是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而且,范文程曾向顺治提出李自成必杀的三条建议,这就注定李自成没有活着的可能。

范文程是清初的重要谋臣,让清王朝以十四万清军入关,打败了号称百万之众的大顺农民军,以最小的代价得到了最大的胜利。正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的那样:朱家(明朝)麦面李家磨(李自成),做得一个大馍馍,送给隔壁赵二哥(清朝)。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他怎么突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没有人能找到李自成思想发生如此巨大转变的根由,要知道1645年时,李自成只有39岁,正是一个雄心壮志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由大顺帝到出家僧,这个变化太大,让人难以信服和理解。而且在清初,清王朝曾经在湖广、陕西等地做了极严密的搜防布控,李自成要通过重重关卡到甘肃,路上是很难逃脱追杀的,就近隐身的可能性会更大。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到非常尖端的时代,一个拉登都让美国耗时经年一无收获,况且在一个信息极端落后的时期,李自成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兰州方面在2005年爆出榆中家谱后,学者对此事的看法也正好代表着史学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田澍教授认为,青城说有三大特点:一有家谱;二李氏家族后代青城的多;三,李自成埋葬的地方有待考古挖掘,并认为李自成对西北很了解,在他没死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青城,基本持支持的态度(见兰州晚报2005年8月6日)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汪受宽教授认为:史学界对李自成最后的下落有三种说法,既自杀,被杀和老死,李自成兵败后,因为当时的清兵在陕西进行了严密的布置,他就不可能跑到甘肃,只能向南,此前学术界也 没有听到过归隐青城的说法,因此,李自成归隐青城的说法可靠性不大,前提是在史学上,一些传说的话题没有经过严肃的考证和史料认证都是不科学的。

我也支持汪受宽教授的观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谱在史料中的价值有多大。先抛却这本家谱的真实性不论,不论家谱是由后人续写还是原始的家谱,仅就家谱在史料中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有没有仅凭一本家谱就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为真正的历史是由旁观者和后人在客观真实的基本上去写的,就此,往往也会出现偏颇,有不同的观点,当然,这些和写史人没有厉害冲突,只是观点不同而己。而一本家谱仅仅是由利益相关者而作,要决定一个历史问题,没有相关的佐证恐怕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中国人敢把一个远在韩国的联合国秘书长用家谱论到中国某个家族里来的时代,我对家谱是不会太可信任的

二,李自成兵败九宫山,即使出走没有死,那他是怎么从几千里之外赶赴甘肃榆中青城的,那可不是我们现在坐火车或打飞机那么容易,必须经过数月的长途爬涉,因为他延途要经过清兵重重把守的关口,要经过自己的家乡陕西,那里清政府可早已经给他布了天罗地网,等着钻进来呢,李自成会舍近求远到甘肃来?历史上怎么也没有点点李自成横穿几省的记录呢,就是和传说也没有啊!

三、人们能正确的对待像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年代不是太远,远点说是西化开始,近点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转变观念。过去在封建王朝的历史册上,他们是贼,是寇,不是英雄,是封建王朝的死敌,一个家族出现了这样的人,在过去是进不了祖宗庙堂的,一个家族,敢冒着被灭九族的危险把这样一个判逆人物写进家谱,是不是有点不可理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写这个家谱的人,在封建王朝有这么大的勇气吗?


最后还是让我用自己换了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发在地方报上的观点做个结尾吧:

““青城说”无疑是一种更有创新性的观点。以前人们把眼光局限于李自成可能在两湖、江西一带,离最后战场较近的范围,而对远离令他伤心的地方远奔陕甘持怀疑态度,也没有发现在此活动的资料。应该说,只要李自成当时未被杀死,青城一说也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竞争文化资源品牌
  作者认为,榆中地方政府应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抓住这次难得的契机,做好榆中李自成这块文化牌,扩大影响力。”

本文是我2005年参加李自成隐归甘肃榆中青城时的讨论文。由于和地方大的环境宣传有点碰撞,所以发表时成为换了个角度看问题的文章,也是我同意的,文后就是当时的新观点,历史问题在没有证据出现前,很多假设都只是假设,时间会还历史一个真实的,当真实出现时,一切假设就成了烟灰。本人对此当时也很有兴趣,钻在图书馆里好几天研读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这个是原文,后来发在一家学术刊物上,最后一部分做了很大的删减,主要是考虑到文章太长,不利于论坛朋友的阅读,谢谢!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7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的归属一直是各地争论的话题,就像我们这里是孙子的故乡一样,忙着搞庆祝祭奠大会,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对我们来说,这些英雄都是中国的,是我们的祖先,值得我们敬重~~ [s:169]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8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读完了黄河的这篇论文。为黄河如此认真细致的考察深感佩服。我对历史上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充其量是从小说里读过这段历史。还有就是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说实话,我是赞成李自成死了的,至于归隐,不过是人的一种期望罢了。就算是真的归隐了,此后再无建树,也跟死人无异了。呵呵~尤其是黄河后面这段结论,我是很赞同的。认为,很有说服力。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读起来怎么这么吃力呢.学术性的文字哈 [s:169]
欣赏了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比你大学毕业的论文如何?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甜米儿于2008-12-17 22:57发表的:
英雄的归属一直是各地争论的话题,就像我们这里是孙子的故乡一样,忙着搞庆祝祭奠大会,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对我们来说,这些英雄都是中国的,是我们的祖先,值得我们敬重~~ [s:169]

甜米儿说的不错,如果不是利益在那里,你请那些地方为模糊的英雄立个碑恐怕也没人理的。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默默沉香于2008-12-18 12:49发表的:
认真读完了黄河的这篇论文。为黄河如此认真细致的考察深感佩服。我对历史上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充其量是从小说里读过这段历史。还有就是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说实话,我是赞成李自成死了的,至于归隐,不过是人的一种期望罢了。就算是真的归隐了,此后再无建树,也跟死人无异了。呵呵~尤其是黄河后面这段结论,我是很赞同的。认为,很有说服力。

这也许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不同吧,呵呵!

其实就李自成当时是死是活的问题,在历史上也是个悬而未决的疑案。不管是官方还是后来的历史大家郭沫若,对此事在没有新证出现前都不敢下最后的结论,很多东西,无风是不会有浪的,但要找到切实的证据,也是何其之难啊!

感情的色彩不能替代历史,严肃的对待历史,也是尊重历史。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待花解语于2008-12-18 17:40发表的:
我说读起来怎么这么吃力呢.学术性的文字哈 [s:169]
欣赏了

不是什么论文啊,只是一个讨论性的话题,如果读起来吃力,那就说明写的生涩哦[s:168]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默默沉香于2008-12-18 18:19发表的:
哈哈,比你大学毕业的论文如何?

论文,没写过哦默默[s:116]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8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觉得黄河浪这篇文章写的一点都不生涩,很好读。但要静下心来读,因为,黄河浪写的很严谨,粗粗读来,很容易忽略很多细节的。

因为我对这段历史也不清楚,所以,我就读个热闹了。呵呵~黄河,见谅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3 08:41 , Processed in 0.04858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