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 第二章
创作与鉴赏的主客体
——作家、作品、读者
第一节
作品与作者 思考: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作品一完成,作者就死了…… 新闻评论一则: 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
《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原作者都没答对自己文章究竟想说啥,看来确实满荒谬的。不过,如此论断,还得有两个前提:第一,文章并非“辞不达意”,一不留神写好了,等作者聚精会神再回首时,忽然“欲辨已忘言”。据说“草圣”张旭就常醉后一路狂草,但酒醒之后,也难以尽识所书。第二,作者是不是明明知道人家说对了心思,还言不由衷地死不承认,存心想恶心一下出题方。
现在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 作品到底属不属于作者? 作品能否真实反应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意图? 读者能否追寻作品还原作者的意图?作品的多义理解是否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多义与误读? …… 前面铺天盖地说了许多,举例、提问等等,貌似和古代诗词鉴赏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有些偏题。我们仔细想想:倘若不去思考作者—作品—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所要鉴赏的对象就是盲目的。 一、作品能真实反映作者的内心 ——作品与作者原意的贴近
通过作品的内容,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意愿,即作者通过作品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
1、心性的折射——诗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邵雍:何故谓之诗?诗者言其志。既用言成章,遂道心中事。 2、情感的抒发——诗缘情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況清风与明月同夜,日月与春林共朝哉! 徐铉: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或情思之远,郁积乎中而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 3、经验的反映——诗如史 (唐)孟棨 《本事诗·高逸》:杜(按:即杜甫)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二、作品不能真实反映作者的内心 ——作品与作者原意的误差 (一)、传抄与版本的差异 因时间、空间的变更,出现传抄、修订或印刷版本的差异,往往一字之差,导致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变形。 例一: 李白
其一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其二 咸阳二三月,百鸟鸣花枝。 玉剑谁家子,西秦豪侠儿。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帙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例二: 《无题》 满目笙歌亦断肠,浮生几日又秋凉。 素颜只伴西风老,瘦影偏随斜日长。 旧梦几杯添泪酒,冰心一片带愁芳。 红尘二十三年客,空谷原来是故乡。 《咏兰》 满目笙歌未断肠,浮生渐渐又秋凉。 素颜爱伴春风淡,瘦影偏随斜日长。 旧梦几杯和露酒,冰心一片带愁芳。 红尘若此已成客,空谷原来是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