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散文] 回乡之路 [复制链接] (26/1286)

鲜花(266) 鸡蛋(0)
发表于 2012-8-31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于南浔

故乡,是个很有情感的词汇。在这个词汇里,永远都饱含着游子浓厚的思亲情结。
我的故乡是南浔,一颗闪烁在杭嘉湖平原上璀璨的明珠,一个闻名遐迩的中华古镇。它不仅仅有着最典型的江南水乡的风采,而且是我国近代商业和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早在南宋时期位于杭嘉湖中心点的南浔,已是“水陆冲要之地”;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原因浔溪河而名浔溪。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得半个镇”之说。
南浔之所以一跃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江南所仅见。至今幸存的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仅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80多名。南浔还有保存完整号称“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我回到上海以后,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南浔,似乎是用这个方法来弥补名为南浔人,却并未正式生活在南浔一天的遗憾。在我50岁之前,回南浔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几次。
记得第一次去南浔是我18岁那年。我是从上海搭乘京杭大运河上的小火轮。小火轮在运河上差不多走了整整一天。我独自坐在船头,看着运河两岸的景色缓缓的移动,听着小火轮一停不停的“突突”声,还有河浪撞击在船底的“啪啪”声,想象着故乡南浔的样子。
大约黄昏时分,小火轮终于停泊到了南浔码头。弃舟登岸,看见的第一条街就是那时主要街道宝善街了。60年代末年的宝善街还是很热闹的,大街两侧都是些商铺。倒也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一派人气鼎盛的气象。
如今,这里似乎已经显出了一种苍老和没落的气氛。它既没有古镇小桥流水的韵味,又没有新开发的泰安街现代化气息,不得不论入不尴不尬的境地。如果不是跨过浔溪大桥,就有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318国道;恐怕连这样的稀稀拉拉的商家,也会纷纷离去了。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网友,我几乎是每年都会和他们一路同行,结着伴去南浔。我总会很自豪的告诉他们我就是南浔人。这块美丽而富饶的鱼米之乡,就是我的祖居之地。自从07年第一次与这样一群兄弟姐妹踏上回乡之路,以后的08、09、10、11年,我们每年都在重复,已经整整过去五年。在看似重复的每一回故乡行里,其实都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景色,特别是不同的故事发生。就像我们一直在走到人生路,一路上会有许多同路人。可能没有一个,是从你开始踏上这条路就同行的。每一个同路人都会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与你同行,走了一段之后,又会在你不知不觉时离去。有人会与自己同行很久,也有人同行很短暂。那么,你真知道哪一个会陪着自己走到终点?
今年没有安排回故乡,因为在有一个月,我要回北京去,计划实施京都之行。于是,就汇总一下已经成为往事的回乡之路。这篇是08年的回乡游记,照片则汇合了几年的不同人物。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乡路

08年11月13日,我和表弟翔翔领着一群网友,踏上去故乡南浔之旅。一行共14人,我、表弟翔翔、山野村夫、香烟男人、月光、心海、冰清、秋霖、高升的太阳、小秦、秋雨、林夕、火红、琴琴,按照约定时间在轨道线宝山路站集合。然后赶去虬江路长途汽车站搭乘去湖州方向的汽车。
这几天强烈的冷空气南下,北方是大雪纷飞,一派冰封,南方许多地方也下起了大雪。上海虽然没有下雪,可也是北风怒号,阴雨连绵。走在街上的行人各个裹的像个粽子,缩着脖子哆哆瑟瑟的尽量靠着路边的房屋走着,让那些建筑物替自己抵挡一下刺骨的寒风。
虬江路这个长途车站,这些年早就很冷落了。上海大多数开往各地去的班车都集中在了北站和南站,只有少量班车从这里进出了。我们这14个人一到,冷冷清清的候车室顿时热闹起来。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带着快乐的兴奋,相互嘻嘻哈哈的取笑着。我知道那是他们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一群真心朋友可以结伴而行的喜悦之情,从这一刻起,将淋漓尽致的散发出来。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走了大约2小时,我们在318国道旁的一个小站三济桥下车,然后要转乘湖州开出的203班车前往此行的第一站东阁兜。东阁兜是翔翔家的老宅所在,前几年刚刚翻造的新房子。两楼两底,光是主房就有8间。平时空置着,他家里人很少来,倒是一群群,他的朋友、同事把这里当作了年年农家乐的根据地。天气没有丝毫照顾我们的打算,呼呼的北风把大家赶到了路边的小店里避寒。小店老板一点不在意我们把他的小店挤得水泄不通,反而放起了音乐给大家欣赏。或者,这就是家乡人的那份淳朴吧?
车终于来了。我们一拥而上,又把欢笑带进了车厢。
大约20分钟后,我们终于到了东阁兜。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拖着行李兴奋的走进这个小村。江南的村落多数是傍水而建,一条小河从村子的中间自西向东穿过。跨过一座小石桥,沿着小河旁的石板路向东走了几步,就是翔翔家的祖屋了。
众人一进去就是发自内心的赞叹与艳慕,这样200平方的住房,要是在上海可是价值不菲的一笔资产啊。
大家稍作安顿,由我和翔翔分配了各自的住房以后,一部分人随着我和翔翔去陆家湾买菜,剩下的人在村长指引下去看翻丝绵被。还有些人童心大起,居然下地去“偷菜”了。等我们兴致勃勃的买好菜回来,表妹夫已经把30只大螃蟹送来。“偷菜”的“大班小朋友”也有事情做了,开始得意的收拾那些还带着太湖泥土芬芳的新鲜蔬菜。其他的妹妹们一窝蜂的进了厨房,纷纷准备炫耀自己的厨艺了。好在这个厨房很大,房屋质量也不错。不然,估计这个厨房不被挤塌了,起码屋顶是保不住的。剩下的实在挤不进去了,只好拖着山野村夫和香烟打牌了。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厨的是小秦。看她的身架真像饭店里的大掌勺,有模有样的,看起来今天是可以一饱口福了。月光也不甘示弱,在外面的电磁炉上煸扁豆。这些扁豆可是刚刚才从扁豆架上摘下来的,再新鲜不过的绿色食品。我今天也要献一道看家菜——鸳鸯芙蓉蛋。这可是我的绝技,几十年前在四川向一位开饭店朋友学的。
用4-10只鸡蛋,将蛋清与蛋黄分开打出。蛋清中加入少许鸡茸,蛋黄则加入适量的番茄酱和白糖,分别打匀后使用。有条件最好准备四只鸽蛋,或者用鹌鹑蛋代替,煮熟去皮备用。另外可以备一只煮熟的鸡蛋黄,几片油菜心。先在油锅里放入适量的清油,待油热到八成以后,将蛋清下锅,不断搅动避免粘锅。火温要控制好,不能炒过头,不要让蛋清变黄、或者烧焦了。然后将蛋清出锅,放在一只大一点的浅盘里。要摊放均匀,面上摊平。重新在锅里放入适量清油,等油温达到七成时,倒入蛋黄不停搅动。降低火温慢慢将蛋黄与番茄酱里的水分焙干,等蛋黄成糊状并出现大量气孔后出锅,将蛋黄倒在蛋清上。注意不要将蛋清下半部分全部覆盖,一定要均匀的在下半部分露出白色蛋清。蛋黄要摊成圆锥状,在尖部摊放四片菜心。然后在上面放上四只鸽蛋,或鹌鹑蛋。最后在上面放一只煮熟的鸡蛋黄。这道菜就可以上桌了。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饭了,一桌子丰盛的佳肴,让大家食欲大增、垂涎欲滴,围坐在圆桌旁开始品尝彻底自己动手的标准农家菜。对了,忘记一件事。翔翔还应妹子们要求,从隔壁弄来一只老母鸡。我动手杀了、去毛,几个大厨做了一锅鲜掉牙的老母鸡汤。
几道菜后,大螃蟹上桌了。兄弟姐妹们纷纷将往日的优雅斯文丢到了九霄云外,一个个抓起那些活着的时候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大螃蟹大嚼起来。这副千姿百态的吃蟹图实在是叫人可以捧腹大笑不止。我实在忍不住,顾不得吃螃蟹就爬上梯子,将这精彩瞬间用相机定了格。这样精彩宝贵的镜头可是难得啊。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次日一早,陪着几个妹妹,沿着村旁的小路,朝太湖走去。小路的侧面是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再转过去便是桑园。只是初冬的桑园已是一片凋零,大多数桑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整个桑园里只剩下几片零落的绿叶,在枝头瑟瑟抖动。小溪从不远处也转过来朝太湖方向流去。两岸倒也绿树成荫,浓郁的树下掩藏着几座现代化的小别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叫人很难相信这些造型雅致,颇有欧洲风格的小洋楼,居然是今天江南水乡的农家小院。小路的岸边种着些绿油油的青菜,在这寒风凛冽的初冬,依旧是那么郁郁葱葱,煞是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3 06:20 , Processed in 0.04794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