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29) 鸡蛋(1)
发表于 2012-12-1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这首叙事诗的侧面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很有代表性。我曾经写过从《陌上桑》说起,聊聊古典文学中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的话题。今整理下发在忘忧草

    先来看看这首《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300 +10 +10 鲜花 +10 收起 理由
红影 + 300 + 10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敷是个美丽俏皮,开朗大方的采桑姑娘,人见人爱。
     
     在回答“使君”的问话时,说“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呵呵,这丫头多贫啊,也是她敢于蔑视权贵,品质好。这首诗在主题上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啥啥的,咱就不说了。今儿单说“侧描”。

      诗人在表现罗敷的美貌的时候,没有直接描写她的脸庞和身段,而是采用侧面映衬和烘托的手法,先写她的妆扮: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从服饰妆扮的美,衬托罗敷的气质神韵。乐府民歌经常采用这种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古诗十九首》有一首《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清人张玉榖点评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其实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却有着极其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完妆扮服饰,该写罗敷的美貌了。但诗人没有,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旁观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四句,端的妙趣横生。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过路的老汉看见罗敷,放下担子假装歇歇脚,为的是欣赏罗敷的美貌;“捋髭须”这个下意识的“微动作”所表示的内心活动,是在看见美丽的罗敷之后,摸摸自己的胡子,感叹自己年华已逝,这么漂亮的姑娘,只有看看的份儿了。就如醉笑看见美女,会不自觉的咽口唾沫。

      瞧醉笑这点出息。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年轻的小伙子看见罗敷,不经意的脱下帽子,整理一下帩头。

      帩头是古人包头发的头巾。古人男女皆留发,只是发式不同,男士已婚和未婚的可能从“帩头”上加以区别。

      少年见到罗敷就整理帩头,是男人看见美女就肃然起敬,整理衣冠的习惯动作,而潜意识里,更是借以表示自己未婚的身份。

      这简直是司马昭之心。

      前四句细腻的描摹之后,后四句又略带夸张。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只顾着看罗敷了,耕地的忘了扶着手里的犁杖,垄沟都犁偏了;锄草的心不在焉,连草带苗统统给刨了。大意就如小沈阳说:光顾着看你了,都撞树上了。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回到家里开始抱怨自己,都是因为看罗敷看的。

       注: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容易误读为回家看老婆不顺眼,坐在路边看罗敷。
  
       相,是“自省”的意思;
       但,只是;
       坐,因为。 这个词很容易误解。停车坐爱枫林晚,不是坐着看枫林。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笔下,观者的举止行为透视出的心理活动,是朴实的劳动者的朴素的爱美之心,真挚而直率,跟“使君”欲占为己有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表现,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这种“侧描”手法,在古典文学中还有许多经典范例。比较著名的有两段。

      一个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的学生,除了文才与屈原合称“屈宋”外,还有一点,宋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因此遭到同朝为官的登徒子嫉妒,登徒子向楚襄王进言: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登徒子在楚王面前挑地沟,说宋玉长的那么漂亮,又能说会道滴,还很好色,大王可不能让宋玉出入后宫啊,容易出绯闻啊。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楚王不放心,就问宋玉:小宋啊,登徒子说你长的漂亮,能说会道,还说你好色,这可怎么整啊?
      宋玉说:我长的漂亮也不怪我啊,那是天赋,我能说会道是跟老师学的,那叫有才,但我不好色,真的真的。
      楚王说:你不好色的事,有什么证据啊?有证据这事儿就拉倒,没证据你就回家吧,以后别上咱家来了,我心里没底。
   
      为此,宋玉写了这篇《登徒子好色赋》,举了正,反,中庸三个例子,论证自己不好色,登徒子好色,另一位秦章华大夫好色不乱,以反击登徒子。这篇小赋写的挺有意思。特别是在论证自己不好色的时候,宋玉写了这样一件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宋玉说,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家的邻居——“东家之子”。

        就咱家东面那女孩,先说个头儿,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再说皮肤,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一点朱红又嫌太赤。怎么TM那么正好?
        她那眉毛有如翠鸟的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串珍贝,她在咱家这边一笑,足以让几十里外的阳城和下蔡的人都为之迷倒。
       但就是这么一位绝色美女,趴在墙头上偷看我三年,我至今楞没搭理她。  

       这宋玉可真是暴殄天物。换做醉笑,早趴墙头看人家去了。




鲜花(229)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知道,审美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环肥燕瘦,任何一种物质形态,有人看着美,也会有人看着不美。而侧面描写就巧妙利用审美的这一特性。
       宋玉在描绘“东家之子”的美貌时,也避开了直接描写的局限性,从侧面去烘托,“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把”东家之子”之美,写的恰到好处。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侧面描写的范例是《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文字。

      话说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大乱啊。。。。。。呵呵。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
      当时关二爷还未出道,只是一马弓手,袁术欲喝退之,“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场厮杀的场面,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虚写。战场上的杀声、鼓声、喊声扣人心弦,却看不到厮杀场面,虚实结合,既烘托紧张气氛,更有悬念。

      前面写华雄的不可一世和关羽出战后惊心动魄的喊杀声,极好的铺垫和渲染了气氛,正不知胜负如何,人人悬着一颗心的时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关羽在一杯酒尚有余温的顷刻间,已提了华雄的头,掷于中军帐前,则关羽之神勇,跃然纸上。

      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欧窝】
鲜花(177) 鸡蛋(5)
发表于 2012-12-11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每过罗敷潭!都想起这篇《陌上桑》
鲜花(177) 鸡蛋(5)
发表于 2012-12-11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u=3352379387,2250630155&fm=15&gp=0.jpg
原先水面很大!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水草丰美、潭水辽阔荡漾的情景
现在干涸了!因为罗敷不再来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2-12-1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侧面映衬和烘托的手法便是你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2-12-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2-12-11 15:36
写完妆扮服饰,该写罗敷的美貌了。但诗人没有,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旁观者:

      “行者见 ...

这个归字我以为指女子回娘家,以前看的时候还以为老婆气得跑回娘家,抱怨自己丈夫花心看罗敷。
谢谢醉笑给出正确解释,下回不会弄错了。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2-12-1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 发表于 2012-12-11 15:48
每每过罗敷潭!都想起这篇《陌上桑》

罗敷潭在什么地方啊?是美女罗敷的家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2-27 12:25 , Processed in 0.05055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