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66) 鸡蛋(0)
发表于 2013-7-20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再谈文学——浅论创作

 

引言

不止一次谈过自己对文学,以及文学创作的看法,主要来自自己近千万原创文字的体会。目前保存在电脑和已经发表在网络上的各类作品,这近千万的原创文字,全部成文于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之间。当然,也不会是平均每年一百万字,高峰期还是20072012这五年。大致估算了一下,这五年中记录下来的原创文字不会少于八百万字。

这么大量的文字创作的积累,自然而然地大大提高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也就从根本上对文学与文学创作,文字与修辞语法,写作与谋章布局,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看法,以及特有的文字风格。当然和我的中文出身有关,使我可以对照相关的文学,以及文学创作理论,来系统地总结出一套关于文学创作,或者叫写作的技巧理论。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500 +20 +20 鲜花 +20 收起 理由
青枫伊人 + 200 + 10 + 10 + 10 很受教呢!谢谢铁鹰大哥的文学论!
红影 + 300 + 10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青枫伊人  在2013-7-24 07:37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红影  在2013-7-20 13:20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文史

创作的启蒙期

喜欢写作的历史应该算十分久远,已经可以追根溯源到遥远的六十年代了。那时候我不过是个20来岁的毛孩子吧,是赴宁的北京知青。估计那些懵懵懂懂的欲望,也就是与青春期的萌动一起随之而来的冲动。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可就是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虎的劲头。因为不懂,所以也不知道忌讳,便是什么都敢写了。随便写了几句大漠风沙,就敢标榜上“散文”的头衔,胡乱诌了几个分行的句子,就说是“诗歌”,还有5个字、七个字的句子,弄上四句、八句,便大言不惭自称“绝句”“律诗”了。

这一大类的东西,就是属于前面说的,这是写给自己看的文字。大都是会写在日记本上,是一种现在叫个人隐私的文字。其实若不过自己闲来无聊写成文字,倒也无所谓错对、好坏,只是一旦故意公布出来,炫耀文采,就变成了哗众取宠、贻笑大方的笑话了。可惜因为时间久了,我这个人又不善于收藏,加之一生变迁巨大,这四五十年前的本子,也就随着时光岁月烟消云散了。否则现在一定会拿出来供大家茶后饭余一笑了。我的记忆力虽好,只是如今的文笔,已与往日大相径庭,自是不可能凭仗记忆,重新写出来了。

另外还有一类,就是所谓与人交流,给别人看的文字了。这类东西也就是只有那个时候的过来人才明白的。思想汇报、学习体会、个人总结、检举材料,还有就是大字报了。当然也有对口词、快板书、相声等等,被称之为“革命文艺”的内容。很久以后才知道这些文字大多属于应用类文字,这类文字还包括写给不同对象的书信。那些所谓“革命文艺”,就是曲艺了。

这个写作期就是我的创作启蒙阶段。

当时我只是个初中生,就文字和思想水平而已,在那批老战友中间,恐怕最多算中下等,是很被一些自诩为才子才女的高中生看不上眼的。其实,回过头来看,他们那些所谓文采斐然的“作品”,与我的那些玩意儿,也就不过差之一线、七上八下的区别而已。

在那个阶段,我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可以参考的书籍,完全是属于“无师自通”。偏就这样走入“文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再也停不下来了。

鲜花(336) 鸡蛋(21)
发表于 2013-7-2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辛苦了江南{:soso_e160:}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3-7-20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铁鹰兄也来参加活动了,感谢您的支持。
铁鹰兄的文字真的数量巨大,光是我看到过的就不少呢。
这样的一段文学之路的开端也很特别呢,人,都离不开外部的大环境。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的成长期

大约从1973年开始,也就是从离开宁夏十三师,进入长江起重机厂开始,我的创作生活走进一个新阶段。还是无师的自我探索,只是我的创作内容开始集中,集中在用曾经的知青生活为蓝本,撰写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再就是类似的应用文:思想汇报、学习体会、工作总结、宣传稿件,还有就是为厂里工会宣传队撰写的曲艺:对口词、快板书、小话剧剧本。

仅仅那部所谓长篇小说,我就在1973——1977的三四年内数易其稿。第一稿定名《火红的青春》,一年后完稿,共计34万字。第二稿更名《独柳滩》,大约在1974年完成,总计75万字。74年底,我携带这部长篇小说到成都的四川人民出版社投稿。75年初,应四川人民出版社要求前往成都,为这部长篇小说最后修改明确方向。一年后,再次更名的长篇励志小说《红柳滩》正式完稿。共计文字105万,插图58幅。所有插图都是我一位同厂朋友创作的铅笔素描,可惜这笔宝贵的财富,在一次火灾中付之一炬。

这部长篇小说被按照当时的创作原则做了一次面目全非的修改。因为当初的文学创作原则是非常清楚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要宣传工农兵英雄人物,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符合“高大全”的标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就是范本。

那个时期,我算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他就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部二处的李老师。他是一位责任编辑,也是二处的副主编,年龄大约有40多,戴个眼镜。当年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吧?因为是四川人,又有些才气,毕业不久被四川人民出版社要回来。如果没有记错,应该叫李翔吧?是这位李老师看中了我这部处女作,也是他一直通过书信方式指导我。以后也是他的推荐,这部作品列入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年度的出版计划。

然而,风云突变。197610月初,中国政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年浩劫终于宣告结束。中华大地百废待举,文化战线的所有既定内容全部被否决,四川人民出版社当年的出版计划自然也在其内。我很快接到了李老师的退稿信,短短几行字决定了《红柳滩》的命运:“……您的这部作品,由于已经不符合新的出版政策,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出版,现将原稿退还。希望你可以继续努力,坚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下去……”

“不符合新的出版政策”,九个字枪毙了一部三易其稿,累计两百万字的作品。这是一个文学青年呕心沥血整整五年的结果。那时候,自己还是个28岁的年轻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打击,因为这个打击,我有差不多整整一年多,没有写过一个字。

如果知道这两百万文字,我是用什么方式写下来,就一定会理解为什么对我打击会有这么大?

当初我是一名炉前工,除去休息日,每天工作平均大约8小时,住集体宿舍。为了不影响工友休息,我改装了一只方靠椅,椅背上装了一只小吊灯,每天端一个小板凳,在这个土制的“写字台”前面工作到深更半夜。

如今这些都变得一文不值、毫无意义。

 

很快我就发现,这五年的辛勤创作,并非毫无意义。由于我不断的写作与修改,尤其后期又得到李老师的指导,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技巧,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的文字开始走向成熟,词汇逐步丰富起来,文章在写作技法和谋篇布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不知不觉的进步,才使得我具备了次年,以一个初中生的资格,去参加恢复后的高考,而且可以从录取率不足2%的几千万高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文科专业的新生。我想没有这五年来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不懈努力,我完全不可能在77年的恢复高考中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关于参考的内容,已经不属于这篇文字,就省略了。

这个阶段还是保留下来部分文字,《红柳滩》原稿虽然已经不完整,还是保留了一部分下来。如今这些发黄发霉的纸片,已经如同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一定会继续保存下去。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创作的规范期

1977年,全国恢复了已经停止十年之久的高考。据相关资料,1977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两次大约有一千多万考生参加高考,两届大致录取了70万考生,录取率约6%

由于文科报考和录取人数的悬殊,录取率仅有2%左右。而我,一个下过乡八年,又进厂干了五年炉前工的初中生,居然非常侥幸地跻身在这不足30万的被录取的文科考生中。从此,我的文学之路,终于可以走上规范化的历程了。

从跨进大学之门到毕业后从事教育,大约有78年的时间,应该算作我文学创作的规范期。

在大学期间,我系统学习了中国文学史,由先秦到现代;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选,外国文学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哲学、哲学史、文学理论等诸门学科,还特别潜心学习和研究了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在学校的图书馆,认真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按照学科老师的规定,书籍的数量不会少于万本。

在校期间,我除去保证每天大约6小时睡眠和2-3小时吃饭时间,每天读书时间至少超过12小时,是全班最勤奋的学生之一。如饥似渴的学习,使我终于第一次从内行的角度读懂了文学与文学创作。我也是第一次用学文人的眼光去看那些古今中外文学大师、文学巨匠的弘篇巨作:如《红楼梦》如《茶花女》如《战争与和平》……

这样的阅读,让我明白了究竟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会如此震撼人心?又为什么自己的文字会那般苍白无力?

这期间,我的个人创作开始转型,完全停止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尝试,主要创作短篇小说、散文与现代诗歌。这些习作,大多发表在大学自己主办的校刊,以及一些在四川出版的刊物和杂志上,比如当时泸州有一个叫春芽的刊物,就是我在大学期间与一些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士共同主办,我不仅是这本杂志的主要写手,也是一些专栏的责任编辑。创作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知青生活,而是开始用文笔反映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创作技巧方面,我已经摆脱了前两个时期的那种随意性,往往只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写到哪了算哪里,不讲丝毫的章法与格局,开始注重谋篇布局的手法,究竟文章结构。另外,词汇方面,因为大量阅读的效果,早已不是当年那种苍白无力、枯燥无味,而变得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起来。不过有一点要说明,我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一篇仿古习作,也就是从来不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为什么?因为我越是通过系统学习,越是感受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就越发不敢去尝试那些流传千古的体裁了。很多时候拿着笔苦思冥想,到最后还是不敢下笔。没有别的,就一个怕字,生怕出了差错被内行笑话。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3-7-20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3-7-20 18:34
文学创作的规范期
1977年,全国恢复了已经停止十年之久的高考。据相关资料,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 ...

那时的高考,录取率真低啊。考上大学太不容易了。
铁鹰兄在文学创作方面倒真的是科班出身呢。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文学与创作的认知

文学究竟是什么?

文学究竟应该怎样定义?有时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妨先打开百度看一下相对规范的定义。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什么这段话就是对文学的规范定义。这段话包含几个要素,表述了几层意思。它首先指出了什么是文学的表现形式?非常明确,文学的表现形式是语言文字。我们在此一定要明确一下,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概念,语言是说出来的,文字是写出来的。所以文学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采用语言形式的口头文学,也可以是用文字表现的书面文学。当然主要是用文字表现的。语言文字就是文学的载体,我们还必须强调一下,文字不等于文学,写字就更加不能等于文学创作了。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喜欢把写作说成写字,把文章说成字。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口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出自文学创作爱好者的口中,那就应该算谬误。因为既然要跻身文学爱好者的行列,就应该懂得准确使用词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而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写字是无法等同于写作的。当然,字更加不能替代文字与文章了。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分析关于文学的定义。我们在前面明确了文学的表现形式,现在再看看其他要素。这段话还给了我们两个启示:一个是文学反映的什么?还有一个是文学表现了什么?那就是文学反映客观现实,文学表现作者心灵世界。我们在这里必须告诉大家,这是文学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我们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说文学不仅是反映了客观现实,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文学是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哪些文字属于文学的范畴?

早些时候,中国是两分法。就是把文学作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韵文,一类是散文。这个分类在魏晋时期。现代则分成四个大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这些就是我们说的文学体裁。请注意是体裁不是题材。现在常常有人混淆这两个词的概念。体裁,顾名思义文体分类,而题材则是表现内容的范围。一个表内,一个表外。

我们在这里不妨举出个小例子。

前不久何君与我都在二团网发了一篇短文,何君的《雨情》和我的《无言的传递》。就题材角度,这两篇几乎完全相同。都是通过生活中一件小事,表现客观现实中一种现象,反映一种美好的精神,表达真善美的传递。但是,体裁稍有不同,何君将自己这篇作品定位小说,我把自己的这篇定位散文中的随笔。关于这些体裁方面的定义,我们放到后面去议论。我想说的是相同题材可以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同样相同的体裁,也可以搭载不同的题材。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注意文学不等于文化,却是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可见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并不见得说明他一定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但是,文学修养高雅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

我们最后还要强调,任何文学形式都存在特定的时空概念,也就是文学作品一定会反映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域,它是有个性的。也正因为这个重要特点,不同文学自然会有不同的受众对象,大众一定不会接受小众文化,小众也不会喜欢大众文学。不同阅历的人群,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甚至不同地域的人群,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接受着不同的文学内容。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莫言作品,反而得不到中国大陆广大读者的享受与崇拜了。

我们可以解释得更加贴切一些,为什么老知青在各个不同知青论坛上发表的回忆上山下乡的文字,可以在那里得到强烈反响与共鸣,而在其他地方就可能无人问津?为什么我的一些诗词作品,在知青论坛回者寥寥无几,而在其他文学性论坛与专栏上就会反响如云?这就是文学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才有这样一种说法:下里巴人和歌者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2-29 10:45 , Processed in 0.06027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