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单曲推荐] <寒山僧踪> [复制链接] (20/1254)

鲜花(2165) 鸡蛋(3)
发表于 2013-10-20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相识即缘 于 2013-10-20 13:46 编辑

鲜花(21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 缘缘当年修炼的好地儿!{:soso_e120:}{:soso_e192:}
鲜花(21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客访禅登峦峰
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鸣钟
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
拾得落红
叶叶来去都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
鲜花(21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
    这首歌本是用萧独奏的,现在是古琴与箫的协奏。音乐平稳流畅,如静静的夜,月光照在我的心,心里感觉一片宁静。

    歌词写得太妙了,先是写景,再由景生情。深夜访禅登上了崎岖的山峦,天地与山间只是一片朦胧的雾,并没有市井的渲啸,更没有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功名利禄,好似水中的月,镜中的花,转瞬而逝。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转眼看,还是只有佛法象明灯照亮众生。人间的苦与乐伴着寒山的鸣钟随风飘去。众生切莫要:君莫要逐云追梦,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逐云追梦不可取,因为荣华富贵如云消雾散,如梦境幻灭,得到的也似黄昏的落日。要放下一切,老实念佛,去悼贪、嗔、痴等一切恶念。象落叶一样,来来去去都从从容容。我们是赤条条地来到世界,也要赤条条地到西方极乐去。君何须寻觅僧的足迹,还是静下心来,老实做人,老实念佛,一心向佛。

    此曲无德禅师评价得好: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


飘雪(影音传媒) 2013-10-19 08:41:30
释义:
  夜客访禅登峦峰,
  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每听此曲首句,闭上眼睛就能在脑海中浮现一幅中国水黑画,一位白衣书生,手握折扇,在夜间巯密均匀的树林里沿石阶徒步而上,半空中飘散着枫叶。一种无比地安祥与宁静,可以驱逐世间一切的杂念与邪念,有着一种令人神之向往的境界。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世间富贵皆如云烟,事非成败转头便空,心念犹如水月镜花。空相即是色相(佛家用语),而色相亦是空相。意为:世间一切皆是空相,不可得也。
      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前句我不说想必大家也能了解了,而后句之气势磅礴是显而易见的,禅之气势连天地也不过是在于其中的,而依我的浅见,佛家崇尚的是物随心动,讲究一种“心宽陋室敞,性定菜根香”境界。从唯物主义来说,菜根就是菜根,不可能香,陋室就是陋室,也不可能会宽敞的。但是禅语却能顿时使人茅塞顿开,看清眼见的一切事物,不必强求那些所谓‘得不到’,不必过份追忆那些“己失去”。而我的见地是,只要努力,有些事也不必太过于苛求,世间万物皆由缘定,命里有时终须有。但同时我也很欣赏一句句子“顺境时相信运气,逆境时相信自己”。看来我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所以更需要寻求一份内心的平衡。
  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
  君莫要逐云追梦,
     此句又替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卷,寒冷的峦峰,钟声随着雾气弥漫、扩散开来,仿佛穿越了世间的一切,同时也为劝戒世人,对于功名利禄不必太过认真、执着的去追求。
     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
    君何须寻觅僧踪。
    这句结句是我整首词中最喜欢的一句,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一语双关,明见的是指每一片飘落的红叶都是那到的从容,如同一位女儿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劝君听其自然莫再寻觅莫再强求。另一层寓意颇为深刻,人人都将如同这一片片的飘落红叶,最终扑向泥土的怀抱,我们应当更从容的面对它,而非过于执着的挽留,有些事有些人须放手时便放手,不必太过于强求。要知道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态度,若能达到这个境界,我想世间之事多半也能看透了。清风明月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同样的一份平静的心境也是人人都能携手的。
     每每听到此曲,便能荡涤我心中的污泥浊水,劝我与人为善,佛心应时时存于心中。闲来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夜深人静时用心聆听此曲,将自己置身于此山中,做一个白衣访禅人,拥有一份平坦的心情,宁静的心境,又何尝不是美事一件呢?


鲜花(21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寒山大师
    寒山(文殊)与丰干(弥陀)、拾得(普贤)合称「三圣」。早年习儒,饱读诗书,后转而炼丹修道,继之受丰干禅师点化,至国清寺潜修佛法,并与拾得结为至交。
    寒山生性洒脱,不为世俗所羁,常以近似痴狂的游戏行径来点化世人。其诗清奇雅致,展现出心灵世界的宽广与自在。
    寒山,又称寒山子,是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和隐逸诗僧,亦为禅宗一代高僧。他不只闻名中国,在日本、美国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寒山的身世和所处的年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主要活动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且足足活了一百多岁,因其在一首自叙诗里说:「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可见他写这首诗时已满一百岁。

     插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拼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
    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大笑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


    至于寒山的生平和经历,前人的文章中没有记载,使得这位诗僧显得高深莫测、玄妙离奇,引起后代人的种种揣测。但是,寒山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诗。只要细读这些诗,悉心领会,就会从字里行间体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窥探到他写诗时的生活情景。虽然有的只是片言只语、雪泥鸿爪,但仍能由此而窥其全豹。
     寒山在诗中自叙「少小带经锄」、「从生是农夫」说明了他出生在农家,一边耕作,一边读书。他的家乡在那里呢?诗中也多次提到是陕西咸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正标明了是京都咸阳。
     寒山在出家前,家境情况是比较优裕的。他和兄长住在一起,也结过婚,有妻儿,这可从他诗中看出。「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他曾经发愤攻读,想考个功名。「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落了个考场失利。他也想学武戍边,以身报国,「去家一万里,提剑击匈奴」,终也没有如愿。从此,他周游各地,浪迹天涯。「乐山登万仞,爱水泛千舟」。最后来到天台,就在寒石山上隐居下来,一住就是五六十年。他就以寒山为姓名,有意隐姓埋名,不让别人了解他过去的历史。
    「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一向寒山坐,淹流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可见他在寒山住了三十年后,曾出外访过亲友,也回过家乡咸阳。但是,「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家乡已人事全非了。从此以后,他就以寒山为家,终老山中。「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留下了千古绝唱。可能因为寒山的诗大部分极富佛教色彩,也可能他使用的语言是老百姓说的一般白话,甚至有不少方言俚语,因此颇受广大民众欢迎,但正统的文人却不屑一顾。从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近六百年中,寒山诗一直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未列入大雅之堂。至今之所以能保存下三百多首寒山诗,全靠民间印行的本子,才得以流传。
    但是,在佛教的圈子里,寒山诗颇为得道高僧所喜爱,且被广为称道。同样以诗僧出名的禅宗大师贯休(公元八三二-九一二年),在诗中对寒山大师表达出无限崇敬之情:
       不见高人久,空令鄙吝多。
       遥思青嶂下,无奈白云何。
       子爱寒山子,歌唯乐道歌。
       会应陪太守,一日到烟萝。
    到了民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时,寒山诗受到充分重视。寒山在文坛正式以诗人身份占一席之地。「五四」新文化健将胡适先生对寒山发生了很大兴趣,花了一番工夫来考证他的生平年代,认为寒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诗人之一,他在公元一九二八年所著的白话文学史中,寒山与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话诗人。这和「五四」的新思潮白话文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代诗僧,寒山写的诗自然以弘扬佛法的诗为最多。他劝人要「早觉悟」、「修行在今日」,儆戒那些「五逆十恶辈,三妻以为亲。一死入地狱,长如镇库银。」虽然他这些「轮回报应」的诗被正统认为是「偈」,不能算是诗,不予认同,但老百姓还是认为讲出了人生的某些哲理而争相传诵。特别是抒发自己参禅的心得体会的诗,更把人带到一种毫无烟火气的玄妙境界。「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寂寂绝尘埃」,「逍遥无寄托」,确是反映他割断俗念、一心皈依的心境。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样的名篇,已成为寒山的代表作。不要说在中国,在日本、在欧美也十分流行,不少人能背诵。应该说,到他后期隐居寒石山后,诗写得分外空灵飘逸,成为一种美的极致。「高高顶峰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是为象外人。」「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这样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琉璃、如水晶般剔透晶莹。
    除宣扬佛家教义外,寒山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劝世警俗的。这类诗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如同人生格言。像提倡孝亲教子的,如「养子不经师,不及都亭鼠。」、「不报父母恩,方寸底模样。」;教人谨慎地择居交友的,如「卜居须自审」、「他贤君即与,不贤君莫与。」;教人为人处世的,如「不须攻人恶,何用伐己善。」等等,不胜枚举。



鲜花(21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相识即缘 于 2013-10-20 14:05 编辑

网友“梦中人儿《当年我的副社》”如是说此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都知道《心经》中这四句偈,但是真正知道他的意思的人却不多。  

    “色不异空”,肉眼所看到的现象(色)是没有实体(空)的,因此,物质的存在是一种现象,由于无数的原因和条件,所以物质不断地产生变化,世上绝对没有不发生变化的实体存在。
    “空不异色”,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物质,虽然没有一种具有实体;但由于肉眼只能观察到现象,而看不到实体,所以只能把现象假定为不变,把眼睛可看到的现象假定为存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现象,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它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唯有从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它,才能看到真实。  

附:  

华丁说《心经》
    做人第一大难,是迷。怎么迷?视听味嗅触,各种感知都是被神特别加工过的,让你看不到真相,让你看到的是幻相,还让你把幻相当真相来相信,而把真相当作幻相来怀疑,这样就造成了人的迷。人的迷是神特意造成的,目的就是看人在这样迷的环境里,能不能悟出去,返本归真。
    《心经》开头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通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得正知见,正知见一出,就能破五蕴。五蕴是迷见,是幻相。人在迷见之中,以幻相为实;可正知见一出,迷见就消失了,幻相原本就是空的。
    在另一面,也只是幻相才是空的。所以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几句话,是预备着纠偏的。色是空的,受想行识是空的,正知见一出就可以照见。但不能连正知见也怀疑了,连“真实不虚”也要疑作是空的,所以佛随立随破,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什么意思呢?就是除了五蕴之空外,别无他空了。
    人迷于五蕴中,以迷见而造业受苦。而一旦消业修行有成,得正知见,造业受苦的根子也就断掉了,自然就能“度一切苦厄”。所谓解脱(度),根本就是要如此解脱。
    如何修呢?佛说了三层意思:
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相本是不存在的,你没有正知见,它就迷你一世;你要是有正知见,它就挡不住你。所以这句话讲空相什么也不是。只有真实不虚的东西才有生灭、垢净、增减,空相没有,所以你别把它当一样东西,别管它。
二、“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如何才能破迷见空?办法很简单,让感知全停止,让意识停止,不疑不虑,不思不求,心就是定住的,不动了。除了心脏还在缓慢跳动外,你就跟死人一样!而就是在这种不思不求的苦修状态下,你就能得到菩提之果!这叫无求而自得。这就是佛教禅定的境界,是修行的主体内容,也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精义所在。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说:“禅定即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善男子,若离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是故应当至心修集。”
    佛在《佛遗教经》里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而“戒定慧”三端,本是一脉相承。在持戒谨严的基础上,禅定是对戒的升华,禅定是更高层次的戒,试想,都跟死人差不多了,不是戒得更好了吗?达摩面壁九年,你说他这九年是不是戒得很彻底?
三、“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节说为什么通过禅定能得菩提,也就是戒定慧的“慧”。因为禅定中,入定很深时,人就没有感知了。五蕴虽未空,但五蕴被停止了。五蕴一停,人就不操心了。已经象死人了,或者说是植物人,当然就不会再操心了,什么烦恼忧虑都没有了。这么长此以往地修下去,总有一天能达到“究竟涅盘”。听起来很不容易啊,所以佛又补充说,三世诸佛都是这么修的。

  

    我读《心经》读下来,觉得佛教修行真不易!我不是说它修得苦,修行没个容易的;我是说它修的是副意识。禅定时要求“无意识界”,无的是主意识啊!但不管怎么说,能以戒为师,再按《心经》所授的心法去禅定实修,持之以恒,那也是值得钦佩的。
    释迦佛在《佛遗教经》中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中间的“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一句,将佛教修行“戒定慧”三个字作了最明确的概括和串讲。戒是根本,惟持净戒,才能做到《心经》中所要求的这种禅定,也才能达到“灭苦”(“能除一切苦”)、“智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鲜花(21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幽谷百合又一枝”如是说此曲2:   

    这是一首极静极静的音乐,不仅仅是因为她那悠长平缓的曲调,更重要的是她的词――夜客访禅,雾朦胧,寒山,鸣钟声声,落红片片――悠幽的意境,闭上眼睛,心中一片宁静。
    这首《寒山僧踪》,由于配器不同而有好多种演奏版本,歌词中的禅味也很重,很象是词化了的“寒山诗”,在最末句“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中,尤其明显,仔细品品,与寒山子的“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有异曲同工之处。
    寒山,又名寒山子,唐代贞观盛世时的一位诗僧,出家于浙江天台山,性情洒脱,半疯半癫,不修边幅,只一件破衣服,也是“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厌恶尘世牵绊,整日穿林涉水,逐月追风,吟诗作赋。
    寒山子的诗,不见半点推敲斧凿的痕迹,字字句句都是那样从容不迫,信手而来,与贾岛李贺那种只为三字句,用破一生心苦吟出来的诗完全不是一种味道。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
“高高顶峰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子一直都被称为诗僧,但他其实从未剃发受戒,算不得佛门中人,打扮上一直不俗不道,称其“诗僧”,完全是因为“寒山诗”中透出的浓厚的佛家禅心慧意――“怡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与佛学中菩提树、明镜台的思想相同,所以还有一种说法叫“家有寒山诗,胜如看经卷”。不过寒山子从来没有刻意作诗,这点与宋代林逋很象,吟诗对于二人,都是兴之所至、兴之所尽,并不想写出来为名为利,林和靖写诗是写完然后随手丢弃,而寒山子更绝,随手便写于所经之处的山石竹木上,而且基本上连个诗名都不起,流传下来的《寒山诗》都是后人搜集整理出来的。然而寒山诗不知为何,在国内并不受重视,可能是有人觉得他的诗不象诗吧,象这首“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阔四尺,长丈二。汝若还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确实不象诗,倒象是大荒山青梗峰上跛脚道人的一首偈。我们学了十多年的语文,也没有提到半句寒山子。相反在海外,寒山诗的影响力却早已经超出华人圈,在上世纪美国 “垮掉的一代”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受追捧。前两年美国电影《Cold Mountain》被翻译为《冷山》,后来国内有专家站出来表示应译为《寒山》,因为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寒山诗”主题一致,而寒山子在美国正好又是被称为“Cold   Mountain”的。有期电视节目专门说的这个,可惜那时我还从没听说过“寒山诗”这个称谓,从头到尾听了个一头雾水。
    说到寒山子,就不能不提拾得和尚,这个和尚的名字也有意思,他在婴儿时便被弃于山道,国清寺封干禅师路过时拾得,于是抱回寺院,剃度出家,起法名“拾得”。拾得和尚所居的国清寺也在天台山,与寒山子交情莫逆,二人终日游山玩水、吟诗作偈、参玄论道,“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
    后来新上任的台州刺史闾丘胤硬认寒山子是文殊菩萨转世的化身,寒山子不胜其扰,拉起拾得和尚,“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再后来这个闾丘大人在游玩姑苏城外的“妙利普明塔院”时,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衣衫褴褛的寒山子,刚吓得顶礼膜拜,那老头就三躲两躲找不见了,闾丘赶紧找来寺僧查问,原来寒山子一直借宿在寺院的廊檐下,自编草鞋贩卖为生,众寺僧为自己不识真人而后悔不已,在闾丘的提议下,将这座寺院改成了另外一个名字:寒山寺,并因几十年后一个落第士子愁思难眠中的一句诗而名扬天下,流芳千载。寒山与拾得这两个疯子还有一段故事非常有名――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答:“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二人和睦同心,与民间所求的“和气生财、和合赐福”相符,再加上二人的诗文虽然不受垂青于庙堂,但在民间却广受欢迎,于是二人慢慢被神化为“和合二仙”,享受民间香火,形象上一人捧盒,一人持荷,寓意和合,相视而笑,袒胸露肚面目可亲,所以又被称为“喜神”。

爱寒山而名寒山寺

寒山(生卒不详)唐诗僧,亦称寒山子。唐朝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中外。寒山寺在苏州城西5公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据传,

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内主持,故名寒山寺。寒山传为贞观时人,一说大历时人。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好吟诗唱

偈,与拾得为友。时相过从。据今人余嘉锡考证,玄宗先天年间(712)已见寒山子的行迹,其卒年约在德宗元九年(783)稍

后,年寿可能在百岁以上。又说七十余而樵粹病故。


寒山诗歌,除记述山林隐逸之兴外,多数宣扬释氏轮回因果之说。或阐说道家,神仙之事。但其中也有讥讽时态,揭露黑暗,

警励流通俗的一面。如王安石有“拟寒山拾得”19首,朱熹劝人校对刻印“寒山子诗”。寒山多用村言口语,语气诙谐,机趣

横溢。“五四:以来提倡白话文,方面军引起学术家广泛注意。由于其诗长于以通俗机智的语言表现人生哲理,故在日本,美

国等也颇为流通行。


寒山诗,如其人。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无所忧,此世随缘过。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三界横眼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却是春日花,朝开夜落尔。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阔尺长丈二,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我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

事,逍遥快乐实善哉。


领悟寒山,胸襟辖达。吾辈更不应杂念挂心头,春天过后不是秋,不要为年龄发愁。人说我“年轻”是要打引号。在科学日

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里,人老思想不能老化,老夫总想发些少年狂。破胆上网,不怕“机死网破”,几经冲刺,已破涕为乐

矣。一年来从网盲而上网,科学给我开了一个玩笑,当了寒山斑竹,就此乐及不疲,望爱好者支持,共织网上锦绣。

鲜花(21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还是我才去uc时,有朋友出以下字谜:

寒山寺上一棵竹, 您若无心各自飞, 此言非需能兑现,  只要右倾雨下显,  天鹅一出鸟不见.

{:soso_e120:}
鲜花(226)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20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缘缘好贴,慢慢欣赏
鲜花(226)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20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3 22:01 , Processed in 0.0654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