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随笔] 家乡的老茶馆 [复制链接] (11/1082)

鲜花(29) 鸡蛋(0)
发表于 2013-12-10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 白居易 《蒙茶》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唐. 黎阳王 《蒙山白云岩茶》





家乡多雨,有“雨城”之称,一年三百六十日,四季难有三日晴,四围重叠的山峦,常年云封雾绕。家乡素以盛产茶,产好茶、产名茶著称,充沛的雨雾,温润的气候,滋润了家乡那满山满坡的茶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茶客,兴旺了那遍布大街小巷乃至穷乡僻壤的茶馆。

如今,家乡的茶馆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但这茶馆已经不是当年的老茶馆了。几十年过去,当年老茶馆那俭朴而热闹的场面,那些忙里偷闲而又怡然自乐的茶客们的身影,说书人的音容笑貌,时时萦绕在我的心间,走入我的梦境。


                                                      一、早茶和晚茶

或许是生活在茶乡的缘故,家乡人嗜好饮茶,甚至到了嗜茶如命的程度。一日之中,饮茶有如三餐:早茶、午茶和晚茶。

家乡人饮茶,不在家里,要到茶馆。只有在茶馆里,才叫饮茶,在家里,只能叫喝茶。

茶馆里饮茶,饮的是盖碗茶。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才称得上盖碗茶。在家里,那只能叫泡茶。只有在茶馆里饮盖碗茶,才有味儿,才叫作派。

一日三茶,最有意味的,数早茶,最热闹的,是晚茶。

天边才透出第一缕淡淡的曙光,茶客们已经着装待发,手提烟袋、烟竿,打着哈欠,度着方步,陆续来到茶馆。刚找定桌椅,便冲着柜台吆喝一声:“老板,上茶!”顷刻间,一碗滚烫的盖碗茶已在桌上冲泡好了。稍过片刻,茶客左手执茶船,端起茶碗,右手揭起茶盖,用茶盖在水面来回荡几下,吹几口气,荡去吹去浮在水面的泡沫渣滓,再盖上茶盖,慢慢地呷一小口,把那滚热的茶水在嘴里来回漱漱,然后慢慢吞下去。吞下这第一口沁人心脾的滚烫的茶水,茶客顿觉浑身舒泰,神清气爽。到了此刻,茶客才算是真正从梦中醒来,真正活过来了。

早茶的序幕,随着茶客饮这第一口茶,次第拉开。

此时,天边才见曙色。

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大多有在茶馆说书的人。每当夜幕降临,随着说书人那醒木“啪”的一声响,便是晚茶正式开场的时刻。

“说书”,家乡人称之为“讲评书”。说书人讲的评书,全都是脍炙人口的古代章回小说,诸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杨家将》、《随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唯独没有讲《红楼梦》的。或许是听评书的茶客大多是引车卖浆者流,听不懂这文人雅士称道不已的“阳春白雪”的缘故。

每到评书开始,大多数茶馆早已座无虚席,有的茶馆外面,甚至里三层,外三层的站满听众。茶馆里面,那说书人坐在台上,仅凭几样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还有那不可少的一盏盖碗茶,便将这些历史演义、英雄演义、侠义演义,给茶客们娓娓道来。提着小篮的小贩,穿梭于茶桌之间,小声吆喝:“香烟,瓜子、花生啊!”茶客们很惬意的坐靠在竹椅上,边饮茶,边嗑着瓜子花生,边听评书。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茶客们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时而开怀畅笑;时而呈一脸严肃状,时而蹙眉蹇额,听得如痴如醉,整个身心似乎完全沉浸在千百年前的社会里。满天的乌云,终年的劳碌奔波,生活的酸甜苦辣,至此一扫而光。

到了晚上十一时许,夜色已是十分的深沉。每当这时,说书人正将那评书讲到高潮,说到紧要关头。茶客们都伸长着脖子,屏住呼吸,等待下文,说书人的声音却竟在这时嘎然而止。随着那醒木“啪”的一声响,说书人便站立起来,作打拱状,高声言道:“诸位客官,欲知后事如何?明天早请。”这时,茶客们才仿佛从梦中惊醒,不约而同的发出“啊”、“哎”之类的兴犹未尽的感叹声。在这一片感叹声中,茶客们恋恋不舍的离开茶馆,回家休憩。

至此,晚茶便落下帷幕。



                                                       二、茶馆说书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家乡茶馆的说书人中,最为知名的有两个,一个叫陈万邦,一个叫段子云。

陈万邦,不是本乡土著。解放后,不知何故,单身一人流落到边远的茶乡,以说书为生。陈万邦的知名,不仅是因茶客们公认他的评书讲得精彩,还因我们这一群懵懂冥顽的半大小子痴迷于他讲的评书。

五十年代中期,大概是五七年罢,陈万邦在草鞋市那条街的大茶馆讲《三侠五义》。每天晚饭后,夜幕尚未降临,可安放三十余张茶桌的茶馆早已人满为患。一到评书开讲,茶馆外面,密密麻麻地围满了三、四层听众,大人小孩都有。

陈万邦说书,毫无书卷气、学究气,因为他根本不用带着书或讲稿,要讲的内容,早已烂熟于胸,不像我们现在有的大学老师,只会照本宣科,离开了讲稿,便不能讲课。

陈万邦说书,除了主要人物,故事发展的脉络和原书基本相同。至于语言,他说的是一口道地的四川方言,而且十足的口语化,本地流行的村俗流言,歇后语等等,随口而出,既贴切精当又妙趣横生。语言节奏的缓急,声调高低的变换,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张弛,时而平缓,时而急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至于故事情节的讲述,他更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书里短短的一个章回,他可以讲两、三个晚上。他已经不是在单纯的说书,而是在对所讲的古代小说,从语言到内容进行再创作。至于肢体语言的运用,那更是变化万千,令人绝倒。不论讲到什么人物,不拘男女老幼,雅俗精粗,各色人等,他都要手舞足蹈地模仿这人物的神态、表情乃至声音,既显夸张又惟妙惟肖。

大概是中年无偶的缘故,每当他讲到书中的女人的时候,就特别来劲,在台上学着女人的模样,捏着鼻子,逼出女人的嗓音。我们这群似懂事非懂事的半大小子,由此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陈万邦想婆娘。

每晚最精彩的,是当评书讲到一半的时候,也是故事情节到了高潮的时候。每到这时,陈万邦总是将那醒木在桌子上死劲一拍,对着茶馆外面围着的听众大喊一声:“那里逃!拿钱来!”这时,围在外面的听客,大多一哄而散,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孩。小孩们边逃边齐声喊着:“陈万邦,想婆娘,想不着,心头慌。”坐在茶馆里的茶客,一边呵呵的笑着,一边奉上听评书的钱。待到评书重新开讲,茶馆外面又恢复旧观,里三层外三层,又围满了听评书的人群。

六十年代中期,禁止在茶馆里说书,从此,说书人销声匿迹,陈万邦不知又流落到何处。

说书人段子云出名,并非他的书说得好,而是因他说书说出了问题,被安安局抓去关了三个月。

段子云讲评书,完全是一副冬烘先生的派头,头上戴一顶瓜皮帽,鼻梁上架一副眼镜,身穿一袭蓝布长衫,脚蹬一双圆口平底布鞋。不仅如此,他还把所要讲的书公然摊开放在桌上,照着书,逐字逐句地念,就像私塾先生给学生范读文章一样,读得长声吆吆的。他无论是讲《三国》、《水浒》还是《西游记》,都是这样照本宣科。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居然有一批比较固定的听众,虽然人数不多。或许是这些茶客喜吃欢原汁原味的东西。

我后来常想,如果段老先生在现在的大学里去讲学,考核时,至少也要评定为基本称职。他虽然是照本宣科,但读得还算抑扬顿挫,并且还很难读错字,更不会把什么“忠心耿耿”读成了“忠心耳火耳火”罢。

他说书说出问题,是在1962年的时候。那一年,正是我们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饥饿以及极度的物资匮乏还没有结束,死神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记得那时在我们这些学生中,暗地里流传着一首改编了的古诗,“上课日当午,饥肠响如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可数。”可见当时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

那年,段子云在茶馆里讲《西游记》,竟然讲进安安局住了三个月。据坊间的说法,主要是这样一些段子讲出了问题。

当讲到唐僧带着悟空、沙僧,师徒三人来到高老庄,悟空和猪八戒大战。

段说:“那猪八戒正和孙悟空杀得难解难分,突然心血来潮,暗暗叫道:大事不好,得赶快回去看看我那高小姐还在不在家?可别趁我和这猴头厮杀之时,偷偷地跑陕西去了。想毕,那猪八戒便化作一道青烟,逃回高老庄去了。”

那几年,因为饥饿,家乡的年轻女人,跑了不少到陕西去。

当讲到孙悟空的本领之大。

段说:“孙悟空什么关都过得了,就是过不了‘粮食关’;穆桂英什么阵都能破,就是破不了‘搭伙证。’”

三年“困难时期”,家乡人称之为“粮食关”。《杨家将演义》中的穆桂英曾经大破辽国的“天门阵”。“搭伙证”是当时的地方粮票。

当讲到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天行来,无事闲聊解闷。

段讲:猪八戒对孙悟空道:“师兄,你那么大的本领,怎么裤子都没有,围一条虎皮裙子啊。”孙悟空道:“师弟,你又不是不知道,国家一年才发一尺八寸布票,做一条三角裤(类似游泳裤)都不够,还穿什么裤子啊,能有条虎皮裙子遮丑就很不错了。”孙悟空说毕,暗想,来而无往非礼也。便道:“师弟,你那肚子那么大,涨鼓鼓的,里面究竟装的什么东西啊?”猪八戒答道:“师兄啊,你又不是不知道,一个月才配17斤粮,还不够我半个月咀嚼,只好掺合些糠皮草根什么的,混个肚儿圆啊。”

诸如此类,等等。终于把他自己讲进了安安局。

三个月后,段子云从安安局出来,从此,他便失去了说书人的资格。


春秋代序,韶光易逝,弹指之间,已经过去五十多年。如今,茶馆依然遍布家乡的大街小巷,但那已经不叫茶馆,而叫茶楼、茶座或茶坊了。如今的茶楼、茶座或茶坊,一个比一个堂皇、精致、高雅,家乡老茶馆那简朴和随意,那三件头俱全的盖碗茶,特别是那特有的草根气息,已经荡然无存。家乡茶馆的评书,如同嵇康的“广陵散”,遂成绝响。

家乡的老茶馆,我梦里的老茶馆......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500 +20 +20 鲜花 +20 收起 理由
绿衣清荷 + 200 + 10 + 10 + 10 很给力!
翱翔 + 300 + 10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玫瑰丽人  在2013-12-11 22:28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燕山之石  在2013-12-11 21:04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翱翔  在2013-12-10 12:33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2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试发一帖,请朋友们教正。
鲜花(336) 鸡蛋(21)
发表于 2013-12-1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浓郁的家乡气息~家乡的风土人情在楼主的笔下彰显的淋淋尽致~

问好燃情的朋友!欢迎你的到来!
鲜花(259) 鸡蛋(6)
发表于 2013-12-11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了然。。。{:soso_e163:}

将家乡的茶馆写得是生动之极~!!
鲜花(2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咋到,还请朋友们多多赐教。
鲜花(2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衣清荷 发表于 2013-12-11 20:14
文笔了然。。。

将家乡的茶馆写得是生动之极~!!

清荷谬奖。上茶。
鲜花(4174) 鸡蛋(0)
发表于 2013-12-1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文。问好由之。{:soso_e181:}{:soso_e160:}
鲜花(2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玫瑰晚安,老朋友了。
鲜花(29)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玫瑰丽人 发表于 2013-12-11 22:30
拜读美文。问好由之。

也问好并顺祝朋友们节日快乐。
鲜花(58) 鸡蛋(0)
发表于 2013-12-31 16:47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精读,一字不落的读来,让身深入其中。让人留念的总有可贵。我们丢落了很多质朴的东西。那些是可贵的文化。很多已经不见,尚只脑海残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7-28 19:20 , Processed in 0.038325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