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小妹77年和我同期参加高考,却因父亲秦达远问题尚未解决,竟不能遂愿圆梦。其实,我也因为岳父背着“历史反革命”的头衔,差一点让大学梦擦肩而过。 第二年,秦达远平反摆上了全总议事日程,小妹在78年再度高考,顺利进入了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四年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中山大学世界经济地理读研究生。 毕业后留在中山大学任教,从助教到教授,在中山大学完成了自己的一次华丽转身,也从银川人变成了广州人。她嫁在广州,成了广东媳妇。如今连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也都粤化了。 中山大学是个有着百年史的老牌名校。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并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办事处批准。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沫若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1926年8月17日,国民办事处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让这所大学的校园内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名人荟萃又让她给人一种很强的学术与文学气息。 现代人喜欢说气场,常常听到关于气场的说辞。我每一次走进中山大学,都会被这里散发出来的强大气场震慑。 没有喧哗、没有嘈杂、没有世俗、没有脂粉,有的是宁静、是肃穆、是庄重、是高雅。巨大的榕树,构成校园绿化体系的主干框架,将园内的大小道路遮盖起来,几乎透不过阳光。 于是,无论是怎样的骄阳烈日,校园内永远是一片阴凉。 那些大榕树造型极为奇特,分支低矮、枝叶茂密,几乎是贴着头顶伸向对面,就像巨大的伞,把路面遮得密不透风。最有趣的还是那些根系,它们会从枝条上垂下许多须。初时很细,渐渐变粗、长长,然后开始向下寻找大地,钻进土地后,变成了根。于是一棵新的榕树,就在母树的荫护下成长起来。无怪有这样的说法“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关于榕树,打算专门写一篇“榕树物语”,因为这种树,已经第二次让我产生强烈的震撼。 中山大学所有的建筑物,几乎都被绿荫遮掩着,在那些树叶的缝隙里,在可以隐约看到那些历尽沧桑的身影,古朴而凝重,叫人油然而敬,仿佛看到了孙中山、廖仲恺、郭沫若、鲁迅,这些伟人和大师们,站在讲台上。 看到这些,我似乎也感觉到当年的广州,大革命时代的广州,那如火如荼的场面。不知道这里的学子,还会不会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 我也想起当年“文革”,不知道有多少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小将”,闯进这座肃穆庄严的高等学府?奇怪的是,竟似乎没有留下太多造反的痕迹。因为那些建筑、碑牌等物,很显然并非这些年重新再造之物,完全保留着往日的风采。也许当年的小将们,也被这里的氛围感染,被这巨大的气场震慑了?于是身上那种戾气也都被净化、洗涤。 我一路遐想,走着、拍着,一直走到中山大学的北门,北门外便是旖旎的珠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