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11) 鸡蛋(0)
发表于 2014-6-30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造诗余话(50):典故丛谈之一

【1】何为典故?旧《辞海》中的解释有二:1典制与掌故。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下面要讨论的,是第2义。但是这个定义,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古代”。其实呢,凡是已发生了或已编派出来了的事情,都可引用,从而成为诗文中的典故,未必要“古”到多少年前才作数。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2】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故事,有时是一回事。比如“我爸是李刚”的“来历出处”,正是某警虎衙内把少女撞飞了的“故事”。可有的词语,有“来历出处”,但未必是“故事”。比如“蛾眉”,或许会使人联想到《诗经·卫风·硕人》的“螓首蛾眉”,或《离骚》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但是要专指屈原的悲惨经历,还得再加其它词语解释才行。所以囫囵的都称为典故,是很容易再生歧义的。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3】可是,把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混为一谈,似乎已是常规。比如《红楼梦》里元妃省亲,命宝玉等作诗颂圣:【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这里的典故,就是指词语之有来历出处。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4】用典也有称隶事的,这个隶事,能专指引用故事么?恐怕也不行。《文心雕龙》有《事类》一篇,起首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与隶事大致意同。但是刘勰考述其源流时又说:“观乎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唯贾谊鵩赋,始用鹖冠之说;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书,此万分之一会也。及扬雄百官箴,颇酌于诗书;刘歆遂初赋,历叙于纪传,渐渐综采矣。至于崔班张蔡,遂捃摭经史,华实布濩,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还是“事儿”、“词句儿“并举,且以辞彩为重的。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5】所以,要想把引用故事和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分开来讨论,就得先“造”词。暂把引用的故事称为“典故A”,把引用故事称为“用典A”,把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称作“典故B”,把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称作“用典B”。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6】歌诗文章中,常见“典故A”,中外皆然。我们说强汉盛唐,欧洲就说希腊罗马,我们说秦皇汉武,欧洲就说凯撒屋大维,我们说卧薪尝胆,欧洲就说卡诺莎之辱,我们说杨坚,欧洲就说李尔王,我们说城濮之战,欧洲就说奥斯特里茨,我们说梁祝,欧洲就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说李贽,欧洲就说马丁路德。可见此为写作之普遍形态,并非某一民族、某一文明的独创。当然了,“用典A”不过是表意手法之一。第一,不是非用不可,表意还有其它手法。第二,“用典A”不关乎诗文的高下、好坏,用得恰当,即是优等诗文,反之就是劣等诗文。因此,一概肯定或否定“典故A”与“用典A”,都不是客观公正的做法。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7】冰粟女史教我:“典故有事點(典)和語點(典),這就是戎狄兄所說的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个事典和语典的分类,比我的“典故A”和“典故B”要直观明了,又与隶事与事类等旧语有别。即行遵用,并致谢忱。我在【6】中说“事典不过是表意手法之一”,这个说法有误。事典是表意的材料,用事典就是使用这些材料,而如何使用,才是“表意的手法”。对于表意的手法,不同的理论体系,论述各异。旧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赋比兴了。赋比兴本言诗经,后来扩展为一切古典歌诗。在我看来,就是用来分析一切诗文乃至言论的记录,也是大致能说通的,尽管也有其模糊的地方。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8】赋者,直言其事、其情、其景。用事典来赋,以记人咏史怀古歌诗为多。如陶潜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就是把《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的故事用诗化的语言叙述了一遍。末尾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是何种“余情”呢?陶潜已经把情感都溶在前面的遣词造句中了。
又如唐·章碣的《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销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名为怀古,实为史论。“刘项元来不读书”是论据,放在结尾尤其有力。
赋虽是直接引用,不过加工也很重要。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之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很显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虽有史实的为基础,可未必是真实情态,当时老百姓指着“快递”痛骂也说不定。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9】比者,就是打比方。什么“我好比、你好像、这就似、那正如”等等皆是。不过古典歌诗自有其特殊的语法结构,未必写明“好像、好比”什么的。选两首庾信的《拟咏怀》: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什么“步兵、中散、涸鲋、往长岑、楚才晋用、秦臣赵冠、子产、陈完、寓卫、安齐、去鲁、相韩、穷途恸”,全部都是引古人古事以自况。
由于省略了“好像、好比”,比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指代。以甲代乙,目的在于修辞,比的意思倒弱化了。看庾信的《哀江南赋》,通篇用典,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指代,少部分是刻意在比。白居易的《长恨歌》,起首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也是指代,因为汉皇那么多,作者并无让大家想起某一位的特定故事的意思。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言唐朝事,用了不少汉朝名词。古人为何要这么做,不是一个掉书袋就能解释得了的。我想,民族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在文人心理上刻印极深。所谓祖先的光荣与坎坷,被时时提起,也是极自然的事。
鲜花(1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兴者,烘托气氛也。诗经里多烘托在先,所以又叫起兴。其实诗文之始终,都可用烘托点染法,未必拘泥于位置。兴与赋比,自有其模糊处的。如《诗经·关雎》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不是记述其景么?但是这一首是写爱情的,所以这两句是兴,要是这首是写“河洲”的,这两句就是赋了。以禽鸟比情侣,也是常态,所以这两句也未必不暗含比的意思。所以兴就自身笔法而言,可以是赋,就主题而言,即是“远比”。《西厢记》中有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前四句是兴,后两句是比。染红霜林的是离人泪,前面的景色何尝不是离人心绪的写照呢?
以事典“助兴”,似乎少见。电影《三笑》中,唐伯虎曾唱《道情调》:
哭元和,吊伍员,叹蒙正,悲韩信。吹箫吴市谁怜悯?添花锦上无须问,送炭雪中哪处寻?徒然么气愤徒然恨,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
当然也有比的成分,不过以“元和、伍员、蒙正、韩信”之各有不同之惨来自比,似乎牵强,所以还是烘托气氛,以便最后着落在自己的“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
(元和:就是唐传奇《李娃传》中的“生”,后代俗文学为演绎方便,才编派了这个名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1-17 19:04 , Processed in 0.0629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