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66)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
溥娜仁的房间里有一幅六一居士的真迹,是他那篇脍炙人口的《秋声赋》。一位北宋名家的真品手迹,竟还是他自己的书稿。这样的墨宝显然已经是堪称稀世珍宝的文物了,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这幅字的首尾题满了历代皇帝的御笔签批和玉玺印记,从北宋的徽宗皇帝开始,一直到大清的末代皇帝溥仪,竟然有50多个皇帝的御笔留在上面。这样一件珍宝,自然常有人登门求得一观。溥娜仁老人是很少会拒绝的。
我是很偶然地在一位喜欢收藏的朋友处,看到了这件文物的赝品,实在是爱不释手,便去询问此物的来龙去脉,才得知了真迹的所在。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不是个文物收藏家,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一幅六一居士欧阳修,为他自己的《秋声赋》写成的条幅。欧阳的字,已经难得见到真迹了,又是一篇他的名作,自然是让我惊叹不已。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我面对《秋声赋》看了很久,又去仔细观看了上面58位皇帝的御批和玉玺后,忍不住问友人。
“六一居士这幅《秋声赋》的真迹你见过吗?那一定是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吧?不知道有没有拿出来展示?看到这幅赝品,我还真的对它感兴趣了。”
友人笑答:“它不在国家博物馆,而是在秋华格格的家里。我的这幅赝品,就是秋华格格70岁的时候自己临摹的。就艺术造诣而言,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的非凡功力,恐怕已经不输给这幅真迹了。一位70高龄的老人,无论是书法、金石、裱褙,以及临摹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艺,实在叫人拍案叫绝。”
我大奇,忍不住追问:“这竟是一位70岁的老人所作?还是位格格?太有意思了。她真是一位清朝末世的格格吗?那岂不是位百岁老人?”
友人言:“今年应该90多了。秋桐先生是大清最后一位格格,生在紫禁城里的末代格格。”
友人这几句话引起我更大好奇,便再三求之,很想去见见这样一位格格。想来这位老人的身上,必会有个旷世传奇。友人答应了我的请求。
2014年的晚秋,友人陪我去了南浔古镇,在清幽的百间楼隐处,有一座小楼,外面挂着块题匾,上面写的是“明月轩”。
院子里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接待了我们,显然她与友人很熟。她引着我们走进了这座小楼,大厅的北墙上就悬挂着这幅《秋声赋》。在这幅书卷的下面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从那张充满沧桑的脸上,依然看得到老人年轻时的秀美与风韵。
友人上去去打招呼,并将我引荐过去,老人爽朗地笑起来。我全然不曾料到,这位93岁的老人,竟如此耳聪目明。始终陪在旁边的是她的女儿,今年也已经近70了。从她那里,我听到了这个大清最后一位格格的传奇……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200 +10 +10 鲜花 +10 鸡蛋 +10 收起 理由
梦漪 + 200 + 10 + 10 + 1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3 21:54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大清最后的格格…以前我也写过一短篇故事红尘旧事之最后的格格。不过前辈这篇应该是真实的吧!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3 21:55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坐沙发!
鲜花(14)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篇小说很有内容,等着欣赏.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朝廷后,曾经给爱新觉罗皇族留下了紫禁城,作为皇族生活起居之用。皇帝的堂哥哥爱新觉罗.溥彤,硕和亲王的侧福晋在1921年诞下一个女婴。溥彤给这个女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爱新觉罗.娜仁。
三岁那年,溥彤抱着她去上书房。已经逊位的皇帝溥仪,正在案头欣赏一幅稀世珍宝,北宋名士欧阳修自书的《秋声赋》。也是溥彤有意要炫耀小女儿的聪慧过人,便指着那幅字,让她诵读。溥仪万万没有想到,只有三岁的娜仁,居然就将《秋声赋》一字不差地读出来。这令自己没有孩子的溥仪大为赞赏,当场就将这幅《秋声赋》赐给了娜仁,并册封为秋华格格。
就是这年里,清朝的皇室优待被冯玉祥取消了,皇室也被撵出了紫禁城。秋华格格成了大清皇帝在紫禁城里面,册封的最后一位格格。
已经65岁才得到这个女儿的溥彤,非常钟爱这个女儿,他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妹妹。娜仁出世的时候,最大的姐姐娜雅45岁了,娜雅的小儿子也有18了。娜仁最小的哥哥,兰吉罗是溥彤50岁上得子,也已经15岁了。溥彤一直以为不会再有孩子了,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在65岁上,侧福晋陶秀珍,还会再给自己生下了一个小女儿。
尽管一家人都非常宠爱娜仁,可皇室最后的没落,却让这位大清的末代格格,差不多自从出世,就已经成为北京城里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落的皇室贵胄们,变成了民国寻常百姓,身为硕和亲王的溥彤,可不是个贪敛之人,在大清最后的日子里,并没有给自己积攒下什么财产,总算在紫禁城外面还有一处大一点的宅子而已。否则一家子离开紫禁城以后,连个落脚之处也没有了。
娜仁仅仅在紫禁城生活了三年,就随着溥彤一大家子搬出紫禁城,搬到了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南菜园一带。那里有条胡同叫南五条,里面有座宅子,是溥彤在20多年前得了皇上的赏赐,在这里买下一块废地,起了座宅子打算用来养老。这些年,也就是溥彤想躲清静的时候,过来住几天,没想到从此一家子竟然要长住于此。
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要说小,也不小了。可真是一家子住进来,还是显得促狭了。
溥彤有三个福晋,一共6个孩子,二女、四子,除去幼子兰吉罗年幼外,其余的三子一女都已经成家了。长女娜雅有四个孩子,长子苏格丹有一儿一女,次子胡吉拉有两儿一女,三子谭克拉有一子。一家子大大小小的人口居然有24个,还有一大堆的使唤丫头、老妈子、仆役。上上下下算起来怎么也有五六十人,挤在这个三进的院子里,还真是有些挤了。无奈是这些儿女都是大清的遗老遗少,竟是没有一个学过农工商,连最寻常的养家糊口的本事也没有,只得靠着这些年多多少少积攒的薄产聊以度日,不挤在一块堆儿,又能怎么办?
不得已,溥彤搬过来第三天,就把下人先裁减了大半。只给每房每户留下一个下人,全家另外留下了三个,就这样算算居然还有10来个。溥彤第二个不得已的措施,是咬着牙,拿出一部分钱,给几个已经成家的儿女另外找了房子;又给了一笔钱,让他们可以做个什么营生,聊以为生。
就这样忙碌了一个多月,总算勉强安顿下来了。这样一来,这个大宅子里真是安静了许多,溥彤让大福晋住在最前面的院子里总理家事,二福晋住在中院,陶秀珍带着幼子兰吉罗和娜仁,住在最后一进里。
溥彤自己又在琉璃厂盘下个门脸,将家中一些古玩字画摆进去卖着。一是,溥彤自己喜欢收藏此类物件,不仅识货,也有些好物件在手里。最关键还是这些年来,一直在琉璃厂掏腾玩意儿,也就积攒了些人脉,弄清了这里面一些门道了。这第二条,现在手上也就没有什么现银了,不得不出卖这些玩意儿维持一家人生计。与其拿到别人店里去变银子,不如自己来卖了。少了一层盘剥,总是多得几个钱不是?
不曾想这古玩的生意真是要看人做了。或是因为溥彤有个亲王的帽子?虽然大清皇帝早就下台,如今连紫禁城也不能住了,可要是轮到玩古董,或是要算这些大清的遗老们了,所以老亲王这盘古玩店开出来就挺火。整天出出进进的客人真不少:有来淘便宜货的老玩家,这些多一半都认识溥彤,是些和他一样的大清遗民,只是家境比起溥彤好些,还有几个闲钱玩古董;也有来北京办事,做买卖的洋人,想趁机弄点好东西到国外去赚大钱;当然还有来卖物件的,东西许有家传的,可也有来路不明的,东西又有真有假。这些人多数是慕名而来,就因为溥彤是货真价实从紫禁城出来的王爷,识货。一来二去的,溥彤这盘叫“求真斋”的古玩店,居然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了琉璃厂一块招牌。家里的日子自然也就好过起来,有时候,溥彤也会感慨一番,自己一个当年货真价实的王爷,怎么就成了买卖人?

鲜花(26)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事造人,若不是清朝灭亡,哪有求真斋的存留和兴旺,看来无论何时,手艺技术才是求生真道,最后一位格格,从小就聪慧过人,在书香门第里,也造就了她有一颗蕙质兰心和风雅的性情,真是一位传奇人物。好文采,梦漪赞。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娜仁就这样在大宅子里一天天长大了。大福晋和二福晋虽说不是亲妈,可因为自己岁数大了,自己的孩子们,甚至连孙子孙女们都大了,想亲近也亲近不了,反而比做亲妈的陶秀珍,更加宠爱这个宝贝疙瘩。要说肯定是赶不上当年,宫里的那些格格们。可那些年的小娜仁也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只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长久,先是大福晋撒手西寰了,跟着不过一年多之后,二福晋也去了。紫禁城出来也就是三五年的功夫,两个福晋就故世了。风烛残年的溥彤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居然就这么一病不起,勉强在炕上拖着,拖到1927年,娜仁6岁的时候,终于还是走了。
这回,家里真是塌了天。求真斋的生意一落千丈,眼看是维持不下去了。
陶秀珍是个出生江南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不仅人生的俊美,而且识文断字,又极有见识。先是趁着前几年家里经济上富裕,把儿子送出去读书了。那时候时兴留洋,漂流过海,去东洋、西洋的都有。溥彤觉得东洋离着近,也算有些渊源,便将儿子送去了日本。丈夫一死,古玩生意做不下去了,自己还要抚养小娜仁,便果断地趁着“求真斋”还能卖起价钱,将店铺和大宅子一起都买了。然后遣散了所有下人,只留下一个娜仁的奶娘,还有一个叫莲蓉的小丫头,收拾细软返回了自己的故里,江南名镇南浔。
南浔这个水乡古镇,可不是个一般的江南小镇,要是论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只怕不仅是一般的小镇可以匹敌,就是一些大中城市,也是难望其项背。要是从此地还是浔溪村的南宋初年,11世纪30年代算起,到陶秀珍出生的1889年,已经有了750年的历史;便是由12世纪中期正式建镇算,也超过了600年。到了近代,清道光二十二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因为上海被开辟成通商口岸,只有咫尺之遥的南浔镇,便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的湖丝集散地。
大清的织造府就设在离开南浔不足百里的苏州府,还在南浔设了分署,陶秀珍的父亲就是当年的一任织造。否则,爱新觉罗皇族,断然不会同意让溥彤娶一个汉家女子做侧福晋的。辛亥革命以后,父亲退隐回到了南浔乡里,做了七里村的私塾先生,数年后病故。陶秀珍回乡投亲,是去投靠她的大哥,南浔镇上著名的巨贾陶秀华。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陶秀珍领着6岁的娜仁,带着奶娘和莲蓉,由北京先去了天津,然后再乘上了天津至上海的轮船。
这是娜仁第一次出远门,让她一辈子都不能忘记。
那条船,在娜仁当时的眼睛里好大,大得简直就是一座大城堡,会在一片看不到尽头的水面上跑的大城堡。这片水面,娜仁知道就是大海。那是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的,是妈妈告诉她的。妈妈教过娜仁一首诗,那时候娜仁3岁,那首诗叫《春江花月夜》。诗里的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妈妈告诉她,大海一望无际,再也没有可以大过它的物体了,连大山都会被大海包容。
现在这座会移动的大城堡,到了海上一下子就渺小起来,给娜仁的感觉就像她那些小玩具一样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娜仁懂得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
6岁的娜仁靠自己懂得了,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有多么的渺小。
海上的第一天,娜仁一直站在二等舱的甲板上,贪婪地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望着船尾翻卷起来的雪白浪花,还有那些不断追逐着浪花飞舞的海鸥和海燕。先是莲蓉陪着她,以后换成了奶娘,到了天将要黑的时候,换做了母亲陪着。
这个时候,恰是月升之时,那天还是个月圆之夜,当一轮皓月,在那片浩渺无边际的深蓝色的大海上,冉冉升起的时候,所有的事物仿佛都进入了一种美妙的梦幻世界里,一切都变得安详、静谧。甲板上有很多游人,都在欣赏这幅美妙的海上明月图。此刻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咏诵着大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此一首古香古色的诗,从一个如此稚气的孩子口中被咏诵出来,更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说话,都在静静地听着。
一对外国夫妻走过来问母亲。
“她,是你的孩子?”
“是的。是我女儿。”
那个一头金发的女人拉着娜仁的手,好生喜欢地又问:“她有多大?”
陶秀珍微笑着对娜仁说“你自己告诉这位阿姨吧。”
娜仁仰起头回答:“我六周岁了。”
金发女郎很是惊讶地说:“六岁?可这是一首很难读的诗歌,你居然背得这么好。”
娜仁轻笑着回答:“因为我是爱新觉罗.娜仁,是大清秋华格格。这首诗我3岁就会背了。现在是看见了海上生明月的景色,又想起了这首诗。”
有人吃惊地问:“格格?这个小姑娘是格格吗?她不是才六岁吗?她出生的时候,早就是民国了吧?”
正巧奶娘从舱里走出来,手上拿着一件衣服,她把衣服披在娜仁身上,先对娜仁说:“格格,很晚了,海上风大天凉,还是回去歇息吧?”然后转身很认真地回答:“我们秋华格格,是大清末代皇帝御封的最后一位格格,也是出生在紫禁城的最后一位格格,是皇帝的堂侄女。”
陶秀珍走过来,拉着娜仁的手朝舱里走去。
那位金发女郎却过来说:“夫人,我有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你可以答应。”
陶秀珍笑着说:“请说吧。”
金发女郎指着手里拿着相机的丈夫,说:“请允许我和您的女儿,大清的最后一位格格一起拍一张照片。我和丈夫都是法国人,是记者。中国的大清朝,已经在很多年前就不存在了,没有想到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位格格,太有意思了。夫人,可以吗?”
陶秀珍想了想,同意了,说:“这位女士,我同意你和小女一起拍照,不过有几句话要说明一下,希望你把这张照片发表的话,要说明一下。”
金发女郎兴奋极了,笑着连连点头,说:“夫人,我答应这一个很合理的要求,您请说吧。”
陶秀珍说:“刚才那位先生说得对,大清早就不复存在了,中华民国已经成立16年了。不过我的女儿的确是大清末代皇帝溥仪,册封的最后一位格格,她是民国11年,也就是1921年在北京紫禁城出世的。三年以后,大清皇族永远离开了紫禁城。我的丈夫是那个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哥哥溥彤,是个亲王,所以我的小女儿被皇帝封了秋华格格。她是大清的最后一个格格,同时也是中华民国的小公民。我希望你们发表照片要说明这一点。”
金发女郎抱起娜仁拍了一张照片。
两位法国记者回去以后,发表了一篇报道,《大清最后的格格——喜欢唐诗的民国小姑娘》,刊登在法兰西日报上。

鲜花(26)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1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聪慧漂亮的小格格,惹人喜爱,梦漪欣赏了。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当这艘叫《伊丽莎白》的邮轮,走了六七天,终于停泊在上海的十六铺码头。陶秀珍的大哥已经在码头上候着了。
陶秀华比妹妹秀珍大10岁,一直在南浔从事湖丝生意,几十年下来已经成为江南道上赫赫有名的富商,生意不仅做到了上海,甚至已经发展到了海外。他得知了小妹秀珍的打算,便一口答应下来,并告诉陶秀珍,要亲自去上海码头接她们。
接到妹妹和外甥女之后,陶秀华陪着她们去了位于霞飞路的陶公馆。
按照陶秀华最初的打算,是让妹妹带着娜仁就留在上海,不要去南浔了。南浔再富庶,毕竟及不上上海的繁华与先进,比起上海这个十里洋行而言,南浔终究是显得苍老与颓唐了许多。
秀珍却是执意不肯,她告诉哥哥,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北京虽不及上海的洋派,却也是三朝古都,天子脚下,那是一种别一样的昌盛与繁华。自己也曾经是硕和亲王的侧福晋,住在紫禁城里的皇亲国戚;过够了锦衣玉食的日子,也看透了大清皇族的腐朽与没落。
陶秀珍很明白地告诉哥哥:便是没有辛亥革命,这个大清国也不再会有希望,因为这个管理国家的皇族,早就没有未来了。可自己已经为这个皇族生养了一对儿女,她不想他们再和这个皇族有任何关系了。陶秀珍告诉哥哥,儿子已经去了日本留学,而且已经叫他改了姓氏。让他改姓溥,叫溥兰吉,再也不要让任何人知道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嫡系子孙。陶秀珍还告诉了哥哥,前几天发生在“伊丽莎白”号邮轮上的事情。陶秀珍说,小娜仁太聪明了,虽然只有6岁,而且并没有真正以格格的身份,在紫禁城里生活过几天,却完全明白自己的身份。这对于她会是个莫大的隐患,必须让她去南浔乡下生活,让太湖的水土,淡去娜仁皇族的阴影。
就这样,娜仁跟着妈妈,在大舅舅陪伴下去了南浔七里村。她变成了一个江南水乡的小姑娘,她姓溥,叫溥娜仁。
六、
五年以后,当爱新觉罗皇族的末代皇帝,从天津出逃至东北成立了满洲国的时候,陶秀华终于明白了妹妹的先见之明。当大清的爱新觉罗.溥仪,成了日本军国主义豢养的伪满洲儿皇帝的时候,这个曾经是中国辽阔版图上最显赫的皇族——爱新觉罗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还有些良知的中国人,包括那些爱新觉罗氏曾经的满族子民和皇亲贵族,有几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子孙们,再去沾上这样的民族耻辱?
这个叫溥娜仁的小姑娘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汲取着天地的精华慢慢长大……
南浔镇不仅有世界著名的辑里丝,还有着醇厚的文化底蕴,有名噪天下的书法大师和集绘画、金石、裱褙的大师级人物,因为这里就是中华著名的文房四宝——湖笔的故乡。素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人称“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
娜仁自幼生于宫中,在出宫生活的几年里,又耳濡目染父亲的古玩生意,在不知不觉里已经超过了寻常孩子的灵秀。母亲陶秀珍又出生诗礼人家,也是出名的才女,精通诗词书画,回到故里,先是自己教,以后又将娜仁送入陶家族里的私立学校。这是一家义学,就是陶秀珍的父亲退隐后创办的,最初是私塾,以后转为新式小学,也是南浔地区最早的小学了,学校里聘的都是饱学之士。
小娜仁很快就在这些孩子中脱颖而出了。陶秀珍又让她拜在江南著名文士门下,学书法、金石,到溥娜仁十岁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女神童。
十一岁溥娜仁考取了著名的南浔中学。
那一年就是末代皇帝,娜仁的堂叔叔溥仪,跑到东北成立满洲国的1932年。民族的耻辱,国家的危亡之际,让她迅速成熟起来。当同学们慷慨激昂地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东北,怒斥大清皇帝居然在日本人的庇护下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的时候,娜仁的幼心心灵被深深地刺痛了。她为自己有个做了满奸的皇帝叔叔感到莫大耻辱,为自己的身体里竟然流淌着爱新觉罗氏的血而悲愤难当。就从那一年起,溥娜仁暗自发誓,要用自己的血去洗刷家族的耻辱。溥娜仁用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民族救亡的活动,当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时,16岁的溥娜仁,终于决定离开家乡正式投身革命。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战火终于从华北燃烧到了江南。溥娜仁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在“8、13”的第二天回到七里村向母亲告别。
那是1937年8月15日的深夜……
“咚咚咚”清脆、急促的敲门声,在紧傍太湖的七里村响起,那是村里的陶家祖屋,住着陶秀珍一家。
警睡的奶娘连忙推醒了莲蓉,说:“去看看,有人敲门。听声音是小姐回来了。”
莲蓉迷迷糊糊地揉着眼睛,嘟囔着:“您老,是想格格想的吧?格格怎么会这时辰回来?”
“快去开门,还有太太再三关照不要叫格格,叫小姐。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莲蓉伸出舌头,赶紧打开房门去开院门。
“格……小姐,怎么真是你?小姐你怎么会半夜三更回来?快进来。我去告诉太太。”
莲蓉转身朝屋子里跑,一边跑一边喊:“太太,小姐回来了。”
娜仁转身关好院门,自言自语:“这个莲蓉姐,怎么也长不大?比我大十岁,还是像个孩子。”
奶娘已经打开自己屋子的门,走出来迎接娜仁了。
娜仁笑着跑过去搂住奶娘,亲亲热热地叫了一声。“阿娘。”
奶娘问她:“孩子,你怎么这么晚回来?有急事?没有吃饭吧?阿娘给你去煮几只水泼蛋。”
奶娘放开娜仁往灶台走,莲蓉迎接端着一盏灯,搀扶着陶秀珍从楼上走下来。
娜仁追在奶娘身后,喊了一句:“阿娘,多加酒酿。”然后朝楼梯这边走,从莲蓉手里接过母亲,把头靠在陶秀珍的肩头撒娇般蹭了几下,说:“娘,我回来了。”
陶秀珍一知道娜仁回来,心里已经有些异样。自己女儿这些年的变化,当娘的都看在眼里,特别是随着国家和民族危机的加重,这些日子娜仁已经很少回家。偶然回来时,陶秀珍从女儿明亮的眸子里,看到了从来没有的阴翳。前天淞沪战争爆发,今天她连夜回家,一定是有了重大决定。
娜仁吃过奶娘煮的酒酿水泼蛋,又亲昵地和奶娘说了几句,然后搀扶着母亲回到楼上。这楼上现在就住她们母女两个,她们进了娜仁的闺房。
娜仁扶着母亲坐下,还没有开口,陶秀珍先问了:“娜仁,你是有什么大事吧?”
娜仁愣了一下,尴尬地笑着说:“我妈妈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妈妈。”
陶秀珍皱着眉头说:“你不用和妈妈嬉皮笑脸,说吧,究竟有什么大事,你要连夜回来找我?”
娜仁在母亲对面坐下,收起了孩子气的淘气认真起来,说:“娘,您知道前几天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陶秀珍略带责备地看着女儿说:“你真是把娘看做无知的乡下老太婆了吧?战火已经烧到家门口,发生如此大事,还有那个中国人不知道?”
娜仁睁大明亮的大眼,说:“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娘,我要到前线去抗日!”
陶秀珍长长吐出一口气,说:“国将亡,何有家?去吧。记住你也是炎黄子孙,尽管你的有一半满族皇室血脉,可别忘记,满族也是我华夏民族一员。以后不论在哪里,千万别忘记自己的身份。”
……
这一夜,陶秀珍母女彻夜长谈,又在天未亮前一同来到了陶氏祖坟,母女两个将那幅旷世奇珍《秋声赋》,放进一只密封的瓦罐后,深埋在娜仁外公陶汉臣的墓碑下面。
陶秀珍叮咛女儿。“孩子,这幅《秋声赋》一定要收好,它不仅是你秋华格格的铁证,更是一件绝世奇珍。关于它的来龙去脉,民间一定会有各种传闻,这些说法也必会被日本人得知。咱们万不能让这件奇珍到日本人手里。你走后,妈妈也会离开这里,你大舅已经安排了去香港避乱。本来是打算带你一起走,你既然有心报国,为娘就成全你一片忠心。这件宝物不能带在身上,就留在故乡土地上,让祖先的英魂来守护吧。如果有一天,你来香港找我们,就在香港大公报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傅盛秋女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6 17:04 , Processed in 0.04385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