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65) 鸡蛋(0)
发表于 2015-11-1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沿着错落的屋檐之间底下曲曲折折的村道,我再次来到了殷家大院。
    无关季节,而是试图透过这座大院的光影寻觅。外乡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总是想从遥远的历史尘埃里探寻点脉息,虽然有时会搅动年久的尘垢,让人在这些充满着呛人与陈旧烟火的气息中,体味着窒息般不适的呼吸,就像路边的行人,突然被一阵飞扬的灰尘所包围发出被呛到后的剧烈地咳嗽。
    殷家大院是一座具有两百年历史的院落。两百年是一个概数,就连该院目前的殷家后人也无法说清楚究竟是那年修建的。这不奇怪,别说是两百年前的事,就是二、三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够说明白,又有多少人还会去关注呢?在这个只管结果,不问过程的年代,人们或许不情愿,或许是没时间。但仍然却是被时代前行的巨大的惯性推动着前行。
   当工业文明加速了社会历史进程,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地彰显着其存在的巨大影响力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既是在享受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而另一方面却是要面对着社会滞后于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变。
   而这种巨变给人所带来的眩晕感,至今仍未烟消云散。
   就以这座具有两百年历史的大院为例,两百年那可是源自大英帝国工业革命的时间长度。然而,两百年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也可谓不算长,不算短暂的时光。
   沿着今天的时光河流,去追逐两百年来的风云变幻,自己脚下的这片大地,不仅是一些地名早已经改变,而且连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变化。正所谓沧海桑田,有些变幻是源自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变迁进程中的改变。
   固然,改变这一切的理由很多。
   但时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验证。即当初的决定或者是改变,是要在历经时光之后,或许才能得出基本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结论,正确的结论也是要经历时间的检验的。

   在两百年前,殷家大院所在地还叫黑格浪。
   黑格浪在历史上曾经是吐谷浑之拓跋部的一部分,后来,吐蕃人崛起赶走了吐谷浑人,黑格浪又成了吐蕃人的地盘。到了两百年前左右,殷家人由阴平南桥(即今天的甘肃省文县南桥)迁徙至黑格浪。
   阴平相对于黑格浪自然算是文明教化、殷实富庶之地,由这样这一个地方向所谓的蛮荒教化未开之地迁徙,肯定是当时阴平发生了什么大事之故。
   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呢?
   我查了一些资料,就是发生于明末清初的兵患。这是像岷山山脉周围许多的地方所发生改变山川形胜的原因一样,兵患、自然灾害以及当时决策者的一些重大的决定等。所有这些,其中有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口发生了迁移,历史上叫做是“甘陕流民”。
   殷家人也不例外,因为兵患而成了这些流民当中的一分子。

   殷家人来到了黑格浪。经过与当地头人艰难地谈判,总算是在黑格浪买下了一块土地,开始修建起了这座殷家大院。据现在的殷家大院后人说,殷家现还有两支直系,其中一支兄长家族还在文县,到黑格浪的只是这个家族中一支。他们修建这座殷家大院的目的主要是办学,不论民族教授黑格浪当地的孩子文化。
   殷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带有西北民居风格的建筑。
   那是一座四合院。正房的座基地高,受地形所限座东朝西,两边是二层结构的厢房,底层是男孩子们的住房,二楼则是小姐们的闺房,对面几间平房按东厨房西圈厕设计,中间一、两间是下人们的住房。四合院的中间是天井,整个房屋按照小青瓦、斜屋面、穿斗结构。使得整个大院显得既庄严而又气派。
   正屋镶着八扇门,门上雕刻着福、禄、寿、喜的木雕图案,图案非常地精致,由此可见当年的木工手艺。福是雕刻的蝙蝠,取福之意,梅花鹿象征着禄,寿则是仙鹤的图案,喜呢则是喜鹊的图案,所有的图案栩栩如生。要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定是与中国人的情感及情感的载体及表达方式有关。就像是梅兰竹菊一样,在画家们的笔下一定是寄寓着品质高洁的意思。
   因此,要读懂中国人的情感,还得从这些仅存的传统图案里去找答案。

   我第一次到殷家大院时,坦率地说,是没多少感觉的。呼吸着整个院落破败的景象中那种特有没落感,两百年的风雨岁月,世时变迁,早已经将这座院落弄得如同落魄的老先生一样的迂腐与寒酸。房子还在,但房子内却没了什么内容,除了米柜和宽大的床,能够搬走的尽量都搬走了,甚至连一件象样的精美瓷器都没有保留下来,更不用说楹联之类的风雅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既没有了珠光宝器的首饰,更没有一件象样的华丽的旗袍,而是衣衫褴褛般身子散发出旧年的香气苟且地活着。但从她的气质与教养来看,她又不是一个真正的穷人!?

   什么叫人生的悲哀?
   我想,这或许就是人生的悲哀吧。
   一座被岁月掏空了的院落,却依然顽强地坐落在那里,无声无言地面对着两百年后的时光。那些早已消失的光影中,究竟远走了那些人,又湮没了那些陈年旧事,这些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据我的采访,殷家大院在光绪二十四年,曾经获得了一份远去的殊荣,光绪皇帝为表彰殷家在这个边地的教化之功,曾专门敕匾,可惜的是几年前,殷家的后人因该匾蒙尘积厚,又不懂文物保护常识,居然将该匾浸泡于水中数日后,用刷子洗刷便连同匾上的字一道给弄没了。这块匾还在,而两百年前的匾文、落款等也便从此永远消失!

   最近因为去北京清华大学培训学习,无意之间又跟殷家大院扯上了联系。赫赫有名的清华园,有副著名的对联。谁也不曾料到这副对联的杜撰者居然是殷家里的人。要说惊奇,也真是惊奇,要说缘份,还有比这样一种文化的缘份更让人惊奇的么?
   殷公时任光绪礼部侍郎,也是不小的官啦。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教育部副部长的职位,殷公为清华园所撰的名联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又查资料,殷家曾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殷公官讳殷兆镛,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
   难怪,在殷家的宗谱和一些侥幸残存下来的字书画轴里,我看到了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上的大人物也与殷家及殷家大院有了交往的记录。
   在殷家大院的光影之中,忽然觉得这些大人物仿佛近在了眼前。
   过去,我曾经在一段时间抬不起头,那是在别人闲聊时说到自己的家乡,说到其悠久的历史时,总是少不了要损上一句:你们,南坪,文化小县而已。或者说,南坪?南坪有啥子文化?
   现在,我可以大大方方地正告他们:南坪不仅有文化,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还非常丰厚。南坪,不仅是旅游的大县,而且,还是文化的大县。

  我站在殷家大院的光影中,既庆幸自己,也为这座虽然破败,但仍然在挺立于风雨之中两百年后的殷家大院而庆幸。

                                                                                                                                                  11月1日修改

鲜花鸡蛋

相识即缘  在2015-11-15 14:38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702) 鸡蛋(15)
发表于 2015-11-15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算是古遗文化类产物了
鲜花(1054) 鸡蛋(1)
发表于 2015-11-15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听风作品,好久不见了。
鲜花(1859) 鸡蛋(4)
发表于 2015-11-15 20:45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表述中带着厚重的思考,拜读听风作品,学习了。
鲜花(272) 鸡蛋(0)
发表于 2015-11-1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史中走来,带着古旧的情怀,看见的光怪陆离,不识得才正常。因为燥动而缺失了深刻,因为短视而轻漫了浮生,孰是孰非,都付笑谈中。
鲜花(6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星 发表于 2015-11-15 14:44
算是古遗文化类产物了

谢谢你的阅读。
鲜花(6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苑浪子 发表于 2015-11-15 16:44
欣赏听风作品,好久不见了。

好久不见了

鲜花(6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雨寒 发表于 2015-11-15 20:45
表述中带着厚重的思考,拜读听风作品,学习了。

老高好。。
谢谢阅读、
鲜花(6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客老唐 发表于 2015-11-16 09:42
从历史中走来,带着古旧的情怀,看见的光怪陆离,不识得才正常。因为燥动而缺失了深刻,因为短视而轻漫了浮 ...

是啊,是啊

鲜花(1859) 鸡蛋(4)
发表于 2015-11-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夜听风 发表于 2015-11-17 21:59
老高好。。
谢谢阅读、

不客气,看你的文字自己会进步很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7-27 21:32 , Processed in 0.03356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