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548) 鸡蛋(0)
发表于 2015-12-23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落纸云烟 于 2015-12-23 15:36 编辑

一、关于“隔”的来由
首先提出“隔”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到了写词“隔”和“不隔”的问题(情隔、意隔、景隔,这三隔?请看: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老先生并没有给“隔”和“不隔”下一个定义,只是以举例的方式,说明什么是“隔”了,什么是“不隔”但从他举例子我们可以开出。用了典故才是隔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隔是因为这两句话不用典故容易懂,写出了蓬勃春意。薛道衡《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写出了少妇因丈夫出征杳无音信,寂寞孤苦的心情。也没有用典 欧阳修的词也不隔,是因为“语语都在目前”也是不隔,那“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为什么就隔了呢?因为他用典谢灵运的“池塘生夜草”句,所以“谢家池上”指的是春草。江淹的《别赋》里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因此“江淹浦畔”也是指春草。这样用典就不易懂。所以“隔”了。以上是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所讲的那么总结周先生的话,隔,就是因为用典故让人难于读懂。可见“隔”与“不隔”首先叙景抒情的时空形式的“在场”与否,“在场”是不隔,而“不在场”则是“隔”,用王氏的话来说,则是“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用周公的话说,用典让人难懂才是隔。有人把“隔“与“不隔”引进到了对联里了,认为对联也存在着这个问题。不错,因为对联也是用诗词的语言来写景抒情的。我们都知道对联对联,既对又联,如果只对不联,不管他的对仗平仄词性对得怎么好,也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在对联中什么是“隔”什么是“不隔”呢?在对联中什么叫“隔”
有人下了这样的定义:
隔的正确的叫法是隔意 ,就是说是对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出句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关联性甚至相差很远。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隔。
对于这个定义,我们都明白,就是说对句和出句上下没有关联,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和我们前面所讲的王国维和周振甫阐述的“隔”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那么我就按照有人讲述的对联中关于“隔”的概念,从网上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出句:静水横舟凭柳钓
对句1 清风斜月任松簪
对句2 新亭满酒待朋来
对句3 流云斜鸢任风行
对句4 罡风立马倚槐吟
大家先理解出句的意思,看哪个句子好,哪个句子“隔”  评联者的结论是对句1不隔,其他的都隔了。出联者对出句的解释是:静水”、“横舟”,一幅清静淡雅的画面,“凭柳钓”,以柳枝比拟作吊丝,在恬静的意境中平添几分意趣 此联写景,多感叹飘忽之情,对句应合此意为佳。所以判定234句不符合这个意境。
再看句子:
1,“春花花易老,秋月月长清”
2,“秋月云端见,春花风里拾”
有人认为上一个句子不隔,而下一个句子就隔了,理由是1句是个意境联,而2句是个纯粹写景联。不知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作者的解释是:用春花作比喻、秋月作反衬来感慨青春易逝,是副好联;而“秋月云端见,春花风里拾”仅仅描写了两种不相干的景色,无病呻吟,就隔得厉害。所以很多对联爱好者都强调写景联不能离开时间空间和具体环境的制约,否则就是隔了。
下面请看一个论坛联赛的联:
出句: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
出联者在下面加了一系列解说的话,其中有一项解说很具体,请大家看:
“意境及主题,时间为秋季,白天;地点应该是郊外,有大面积枫树的地方,--山区可能最符合。普通自然风景意境联。
表现了作者在秋天观赏到枫树叶逐渐转红后的联想,她(枫叶)是否也像青春少女一样,动了春心想出嫁而羞涩地试穿着红妆?当然,出句是用肯定的语气。在作者眼里,秋天是充满生机的,是一个成熟收获的季节,这是出句的主题思想。错时对和错地对应该有与出句意境相类似或者相关的内容或者主题,否则失对;叙事性对句判定为失对。注意“错时对和错地对应该有与出句意境相类似或者相关的内容或者主题,否则失对;叙事性对句判定为失对。”这句话。此话意思是说,离开了秋天和枫树所在的具体环境来对的话很容易“隔”。
下面摘录被评定为“隔”的几个句字
出句    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
对句1: 湖光摇夜梦,星火暗怜月问寒。意隔。
对句2: 锦涛知民意,善策普施国运兴。意隔。
对句3: 青梅煮陈酒,绿野欢歌地焕新。意隔。
对句4: 腊梅迎夜雪,白氅轻脱瓣逸飘。意隔
他们评定为隔的理由:
例句1  没有表明季节,但有具体时间:晚上,没有扣住秋天,白天。
例句2  更离题,属于政论联了
例句3  因为写春夏之交时的景色
例句4  因为写冬天景色
下面我再摘录他们评定为第一次过关的对联,起码能说明是不隔的联
出句    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
对句1  冬花惊雪魄,玉面笑开梅说亲(古音)
对句2   寒梅添雅趣, 粉面淡描花想容
对句3  青丝伤别梦,绿鬓愁凝柳盼归
对句1,2写的是冬天景色,但句式结构和出句比较对称
对句3写的春天的景色,也拟人化写出怨妇的愁思
以上三个例子,显然是离开了秋天这个时间,地点自然也不是一起的,但都过关了,说明时空不在一起的对联也是可以对的。注意出联者介定这个联叫“普通自然风景意境联”了。有人说纯写景联是不能违背时空限制的,对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用古人的联来分析。
例子1,
上联:卢橘夏熟
下联:桂树冬荣。
陈厚甫山长(钟麟)集句赠广东粤秀书院卢生(同伯) 桂生(文耀)联 。天然凑泊。梁章钜《楹联丛话》都是分别一个景物一个季节。
例子2
上联:十分春水双檐影
下联:百叶莲花七里香
金棕亭博士(兆燕)扬州西园濯清堂联。集徐寅李洞句。李艾塘(斗)《扬州画舫录》。
上联春天
下联夏天
例子3,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自题联)
上联秋天
下联春天
可见时令不同的景物也可成对
如果按照写景联一定要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的话,那么徐悲鸿的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就该对成“白马秋风塞上,寒鸿暮霭滩头”了。因为都符合秋天的季节特征。我觉得有时候对比映衬更能突出景色的美,有人认为写景联是要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画面,但我看这个画面不妨大些,比如徐悲鸿的联就写出了我们辽阔的国家不同季节自然景观呈现的不同的特征美,并通过对比映衬的方式来渲染这幅美丽的画卷。
例子4
上联:千树桃花万年药
下联:半潭秋水一房山(苏州圆妙观七星潭阁联。集唐句。)
例子5
春水船如天上坐
秋山人在画中行
例句6
江南日暖难存雪
塞北风高不住楼

(古今绝妙对联选)
上联:蝶衔红蕋蜂衔粉
下联:露似珍珠月似弓    上联写白天下联写晚上。

上联:槛前春色长堤柳
下联:阁外秋声蜀岭松    上联写春天,下联写秋天。

上联:杨柳风来潮未落
下联:梧桐叶下雁初飞    上联写春天,下联写秋天。

上联:黄昏花影二分月
下联:细雨春林一半烟    古雅可喜。上联写黄昏见月,下联写细雨见烟


上联:灯火夜深书有味
下联:墨花晨湛字生光    上联写晚上,下联写早上。
以上都是名家或者名人编撰的联,除了表明出处的外,均为梁章钜《楹联丛话》里选的,这些联没有一个是时间和空间统一的。如果一定要分什么意境联和景色联的话,这里面不乏纯景色联。有的是景色中含有意境。观点是:不反对抓住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统一的纵向思维。但认为这样就是不隔,反之就隔了的话亦不妥。也不应该排斥时间和空间与上联不同的横向思维。认为这样就是隔了,关键看上下联是否形象思维和事理逻辑思维上是否保持一致,这个“一致”并不一定要时空的高度集中,那样限制人们的思维,不利于对联的发展。

鲜花(54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纸云烟 于 2015-12-23 15:39 编辑

二.对联中的“合掌”的问题
毛泽东《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上世纪八十年代,律诗创作得以复兴,写律诗的人越来越多,普及写诗的书籍和文章也越来越多,一批专家、学者也应时而生。 《冬云》颈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作为犯“合掌”的范例被写入书籍和文章中,发表于刊物上。例如:《对联写作指导》尹贤著、《律诗要精于对仗》作者陈中寅(见中华诗词2004年8期)。两位作者都认为“英雄”与“豪杰”相对,犯了狭义(部分)合掌的毛病。诗(联)界可以说已公认此联是一副“合掌”联。
什么是合掌,王力先生如此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罕见的。我们也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 在诗(联)创作中,合掌是要避忌的。这一定义和“判定合掌规则”是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著的《汉语诗律学》中给出的 随后,在律诗复兴的80年代,他在另一本书《诗词格律》中作了修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 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    仔细品味王力先生间隔了40余年的两次论述(我们不但要学习专家、名人的文字结论,还要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后一次比前一次更明白了,同时好像在否定些什么,要人们纠正些什么。我大胆提出几个问题供诗(联)学术界参考。
(1) 后一次论述不再用“完全合掌”这一名词。那未被人们引伸的“部分合掌”、“狭义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在失去了对立面后也就不存在了。
(2) “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这一“判定合掌规则”,被王力自己否定。因为虚词不算错,用一对同义词(指实词,自立注)也不要紧。
(3) “合掌”的判定方法,从逻辑学角度看,回到了定义判定的最基本的方法上来。
(4) 王力的疏忽:
第一,“完全合掌”这一概念的提出欠妥。从“合掌”定义来看这一概念提出是多余的,被人引伸之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忽略了在诗(联)中,作者使用借代修辞格会使同义词的范围扩大。例如:“虎豹”与“熊罴”不是同义词,在毛译东《冬云》诗中是同义词。
这里,我们就汉语修辞方法中的借代修辞格会产生很多同义词举一些例子。
(1),特征借代:纨绔代富贵子弟。
(2),部分代全体:鳍代鱼。
(3)以处所代事物:闺阁代美女。
(4)以器物代事物:天平代执法。
(5)以专名代普通名:西施代美女。
(6)以普通名代专名:淑女代樊氏,夫人代樊氏。
(7)以形容词代名词:峥嵘代山石。
(8)以颜色字代名词:绿肥红瘦代叶肥花瘦。等等。
文学作品里使用借代修辞格的句子,俯拾即是。在诗(联)中造对偶句时,作者为了避重字,又要对同一人(事)进行正、反或侧面描写时,他们往往选择借代修辞格,这是很正常的创作方法。处理得好是不会造成句义相同的。我们在造对偶句时,没有理由排斥这种方法。从语法上我们再深入考虑一步。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发育健全的语种之一。同一个主语完全可以说两件事。就是主语与宾语相同,只要述语不同,句义不会相同。试想,如果汉语在造句时,两句话中使用了一个或二个同义词就句义相同了,谈何健全?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告诉我们:“语素(字)、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短语)和担当句子成分。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词组都不俱备这种功能。” 正因如此,“合掌”定义在句义上(王力就是这样定义的),不能定义在词(词组)上。近二十余年的诗(联)专家提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如果估计得不错的话,他们错误的将定义在句子基础上的概念移植(引伸)到词和词组上  这是绝对不能成活的(实质上是偷换概念,也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偷换)。如果有人坚持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论是正确的,他们必须给这些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让大家研究。前面说了,王力先生已对“合掌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这一“判定规则”作了否定。再举些例子说明是有必要,因为人们已习惯于一个不正确的引伸理论很久了。
一,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某人撰韩信联)。“生死”与“存亡”是同义词, 与词典定义基本相合,但出句和对句的句义不同。
二, 淑女诗长在,夫人法尚存。(王维《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按词典定义“淑女”与“夫人”肯定不是同义词,但在诗句中,它们实实在在是同义词,这两句诗是说:“樊氏的诗长在,樊氏的法尚存”。上、下联句义完全不同,说的虽是同一人,但是两件事。
三, 美玉无瑕珍蕴色,昆山琢石喜逢缘。(笔者为某玉店撰联)。“玉”与“石”按词典定义不是同义词,在生活中是两样东西,在联语中的的确确是同义词,被认为异位合掌。但上、下联句义完全不同
四, 大棚长年绿,温室四季青。(选自《对联写作指导》尹贤著)作者认为是一副合掌联,句义完全相同。
但无论在生产和科研中“大棚”和“温室”绝对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物。“绿”和“青”是两种不同颜色。“长年”和“四季”是同义词,它们都是句子的时间状语,属附加语,不是句子中心语。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以所谓同义词来判定合掌是靠不住的。例一并不因“生死”与“存亡”是符合词典意义的同义词,可以认定句义相同,事实上两联的句义是完全不同的。
例二中,“淑女”和“夫人”不是同义词,在诗中的的确确是同义词,但上、下联句义不同。例三中,“玉”与“石”在诗联中的确是同义词,但上、下联句义完全不同。
例四中,不因“大棚”和“温室”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物而且完全可能建在不同的地方,也不因“绿”和“青”是不同的颜色字,可以否定联语句义基本相同。现在我们回到讨论毛泽东《冬云》颈联的问题上来,两位专家都指出“英雄”与“豪杰”是同义词,犯了狭义(部分)合掌毛病
中华诗词网上有位诗友指出,“虎豹”与“熊罴”也是同义词,而且此联造句“生堆硬砌”十分明显。
我认为“英雄”与“豪杰”是同义词,“虎豹”与“熊罴”在诗中也是同义词,判断是对的。也就是说此联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同义词,但述语“驱”和“怕”不是同义词
这副联说的是两件事。汉语如果把“驱虎”和“怕虎”当成一回事,还是健全的语言吗?假若一个外国留学生把这一疑问问我们,我们该如何回答
至于说到造句方法,是不是“生堆硬砌”?说话的诗友不懂语法,不能怪他,但这种提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
毛泽东《冬云》颈联是一句递进复句。这类复句的语法特点是使用了关联词“更”;语义特点是后面的分句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属层层递进的修辞方法。“递进”与“合掌”是两个不同的语法概念,决不可混淆。
前些天我们讲过8种修辞格
另外还有28种,有时间我们一起再分享
我们在否定了一个旧的“判定规则”后,是否可以给出一个简单实用的规则呢?从创作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即便使用了同义词,如果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面不同,也不会使句义相同 上面提到的“大棚长年绿,温室四季青。”是合掌联,是因为作者的观察和描面都是选择作物丰收,如果把温室的观察面改为科研,就不同了 试改联如下:“大棚四季有商客,温室长年聚秀才。”改联虽保留了同义词“长年”与“四季”
但句义不同了,平仄也合律了 再看某人改云南竹明园对联(中国楹联报2005.5.6)佳肴欣招南北客,美味喜引东西人。”改为“佳肴喜引东西客,美味欣招南北人。”平仄虽然调整好了,但改与不改都是合掌联(句义相同)。因为原作者与改联者都选择“菜好客多”为描写面。如果一联写竹明园之景,一联写菜肴决不会合掌。笔者未到过竹明园,不敢妄改,有兴趣的联家可以试改此联。
从争鸣的角度看,如果仍然坚持《狭义合掌》、《部分合掌》论者,他们必须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来供人们研究,这是基本治学之道德。也是答辩之需要。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偷换概念”应从此终结。歪评毛泽东《冬云》颈联也应在理论上予以坚决否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5 13:46 , Processed in 0.0384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