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听说老刘家的宜园要拆了重起?” “真滴啊?咯是扎文物吧?” “不是滴。可惜哒,蛮乖的一扎老屋……” 人们交首议论的,正是横街上那座独一无二的老房子。 宜园并不宏伟,也不精致,只是青灰色围墙里头孤仃的两层小木屋,却也有平凡中掩饰不了的韵味。 走近民兴路61号,就能看到一段被岁月侵蚀的青砖老墙,和一个石牌楼,牌额上写着两个古拙的楷书——“宜园”。 踏上三级青石阶,便进了这个自成一体的小院落,而这座两层木质朱楼也就随之完全展现在面前。房屋有了些年纪,木楼的颜色已不再光鲜,却更显出一种经时光冲刷后的沧桑之美。在这沧桑面前,汽车的喇叭声、叫卖的喧闹声等一切红尘的浮华都摒弃在小院之外,古色古香的朱楼间,只余静谧。 不需要去具体描绘这房子的格局了,反正我也不懂这些术语。只听到懂行的朋友介绍,宜园是家乡少有的保存较完善的中国式古典建筑,虽然质朴无华,但中式古建筑的要素基本都具备:青砖黛瓦、围合庭院、朱门镂窗、坡顶飞檐等,中式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久居之下,令人安然。这座庭院真切地做到了这点,宜园二字果然名符其实。 如将房子比做女人,北方那些大气的四合院就象雍容典雅的北地闺秀,江浙玲珑剔透的亭台楼榭就象钟灵毓秀的江南女子。而这座小小的宜园,就是家乡的山里女人——粗粗一看衣着朴素不施脂粉,却有一种山里人独特的简约之美,还越看越经看、越看越好看。 而据房主刘连光老人介绍,此屋在他两岁时就建好了,算起来,他已占此风景七十二年有余。 不过,他又说:“住厌了,不方便,准备重新修过。” 笔者默然。家乡的古典建筑本来就不多,保存基本完好的更是少之又少。难道这为数不多的古迹,又要少一处吗? “准备什么时候拆?” “就在这个月,看好日子了,二十五号拆。”老人很淡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百度了一下文物建筑的认定,没有获得可行的方案,也没有找到可参考的先例,毕竟我不是建筑行业也不是文物管理行当的职员,只查到《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草案)》中有提到将历史建筑的认定时间从五十年缩短到三十年,不知道能不能用到这小院的保护上面。 或许这个小院尚不足被认定为历史建筑,或许有关部门力有不逮,或许双方没有接触,又或许条件没谈拢?总之,不管哪样,我能做的也就是写成文字再呈现在大家面前,以引起诸君的关注罢?如果不将一些承载着历史或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建筑保存下来,那么家乡就不会再有古建筑了。毕竟私人房子有使用年限,总归要拆了建新屋的。 其实建筑设计大师戴念慈在《多层次的建筑文物保护》一文中,曾提出数种对历史建筑切合实际的保护方式,不知道对家乡的相关部门保护此类历史建筑有无参考价值。笔者也突发奇想:能否在房主拆除重建时,收购所有的原有建筑材料并代为拆除,然后另外择地重建恢复,将此类建筑集中修复成一个小街巷以供游人凭吊赏玩? 走出这宜人却又恼人的小庭院时,天已黄昏,渐晦的光线将静谧的宜园轻轻隐藏在流年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