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上海朝阳 于 2019-4-20 08:08 编辑
在中国画的历史上,还有一幅画与《清明上河图》一样饱经坎坷曲折的命运,使得近代以来被视为至尊之宝的画作,那就是宋元时期的古稀画家黄公望的那幅《富春山居图》。这幅惊世之作,高一尺多,长三丈左右,完成于元朝至正年间(约至正七年)。画作描绘浙江富春江两岸景色,有坡石峰峦、有苍翠树木、有渔舟小桥、有亭台飞泉,画作疏密有致,极具远眺千里之势。世传黄公望久居富春江畔,面对青山绿水,着意泼墨多年将景色搬入画幅中。正因为“慢工细活”地作画,也造就了这幅画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并被号称为“画中兰亭”。
这幅巨作曾经差一点被焚,刹那间被人从火盆中取出,导致画作分身,因而有了历史上称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的名称。据现代史料勘正,《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在多年前的一个六月初,海峡两岸首次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合并展出,让分离三百多年的原画重新相聚。
这幅画现世六百多年来,也让中国明清以来的画坛争议了几百年,由于此画曾经历火浴,又历经辗转之手,何况在乾隆帝时曾出现了一幅《山居图》,而现存世的这幅图却多出“富春”两字,不由得让画坛上多了真伪的争辩之舌。我觉得这个争议蛮有一探究竟之趣,便循着百度网入内探访《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在传说中的疑点从明代沈周开始。沈周初得此画时,见画上无有其它名人之题跋,便意欲请当时的名人加上题跋,使此画更有身价,不料被那位题跋的家人偷出变卖,使之流落民间。沈周在市井发现此画时苦于无财力购回,便根据原画的概貌依样仿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传说)。由于此画的精妙,使得后人都有临摹之嫌,据说摹本都有十多幅。
康熙年间,皇宫内府得到一幅黄公望的《山居图》,在乾隆帝时,帝鉴赏此画,认为是黄公望真迹,并在画上加盖了“御览”宝印。时隔不久,又有人进献一幅《富春山居图》,乾隆帝甚异,觉得画上有龙华浦(上海)董其昌的题跋和长洲沈周的题跋,此画当为摹本,便命大学士梁诗正书贬语于画卷上。后人说这是乾隆为掩盖自己前画的判断错误,而故为将后画定性为摹本。
我没有看到展示的《富春山居图》,也没有国画的功底基础,自然在判断上无力提问。但我觉察到在此画古今史料中都未提及富春江上著名的“严子陵钓台”一景,这么有名的风景点在古今诗词中屡屡被提到的词,却在画中没有被刻意地渲染,岂不怪哉?我们画山水风景画的人都会刻意在画中注重名胜来表明地方,画西湖少不了三潭印月;画苏州少不了虎丘塔;画黄浦江自然也少不了东方明珠塔,而为什麽黄公望画富春江不重点描绘严子陵钓鱼台?如果说是画富春江,倒不如说黄公望就是画的浙江山水。既然不是刻意地“富春江”画,那么乾隆得到的第一幅《山居图》就是黄公望的真品,而标有“富春”二字的都是后人为说明黄公望居住富春江而所画自然是富春山居图,所以这些画都是临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