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三五不论”这句话对于学习古典诗词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有些人就作为念念如词的口诀,那究竟怎样去理解呢?真的如不少人确定的一三五就是不论的概念吗?否!
首先,“一三五不论”是单指在七言格律上使用,五言律绝上只能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因为第五字是固定平仄。但在七言律、绝上并不是每一句每一式都可以“一三五不论”,而是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能“借用”“补位”,避免犯“孤平”的错误,比如一三位置上就是采用“补”,一位用仄,三位补平,一位用平,三位补仄,这在诵读上有节奏起伏之感觉,避免三平声或者三仄声(单指七言)。
我们在阅读古代人的一些诗句,总觉得平仄声的位置不对,有人选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诠释拗救,其基本格式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诗中实际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前句第四字“歧”应仄而用平,拗了,所以本句第三字“在”应平而改用仄,以作补救,这是“二四六分明”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整首七言八句诗就显得别扭,正因为有了“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特别好的表达句,才使此诗得以传诵,因而一个“在”字不足以掩盖瑕疵,后人理解不透彻,便冠以“拗救”之说。
其实“一三五不论”最表现的是在作对联之中,在六言以上的联句最为突出,超出五个字了,位置的互换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但在七言对联的模式里,下联的基本格式是不出现“一三五不论”,即使上联有体现,也要使用“补位”,以免“孤平”出现。
我们学写诗词对联这些古典模式,尽量不要采用那种拗救方法,除非自己确定一些特定名词好句不容放弃,那么难得使用一次,发表时最好表述一下,让阅读者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