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个才子,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如果你静静读完语堂的《苏东坡传》,大多能对自己生命里的不顺利,释然很多。要知道那么大学问的一个通家,也抵不过命运的戏弄,况乎吾等凡人。
老天爱折腾。也抵不过苏东坡爱秀的毛病,落泊到哪个地步都爱秀。一幅你看不惯我,又弄不死我的得瑟。好多时候还搞现场直播,狂晒的那种。有一首词就是很好的证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小时候读到这首词时,有惊呆的感觉,眉底眼前全是万马奔腾的模样,这帅劲,太迷人。略大些,读得细了。便生出疑惑,题为“密州出猎”,自然写的是打猎的情景。这就有些让人觉得不通,为什么呢?前面说了,东坡爱秀,这词的写法也是通常采用的上景下情。也就是说,上片秀肌肉,下片卖情怀。再简单点说,上片是写实,下片是抒情。
这么一说,就更有的推敲了。觉得读不通的是“左牵黄,右擎苍”,大部分的翻译解释为“这时候东坡想像他少年时的模样,左手牵黄犬,右手架苍鹰。”但这也经不得推敲。
疑点一:真正玩过猎犬和老鹰的人都知道,这都是非常严格的活。狗一跑出去,你跟着追,那鹰咋办?鹰一飞,你得等它回来,那狗咋办?反正我没看到过能同时牵狗又玩鹰的。东坡写文字虽然豪迈不羁,但不至于写出有违生活的情节来。
疑点二:东坡先生这次出猎是怎么去的,“千骑卷平冈”,骑着马去的。这更麻烦了,你能想像出这么个场景么,东坡骑在马上,然后左手还溜着狗。右手架着鹰?这是赚点击量的节奏么?
疑点三:也有人说,诗词是想像的女儿,这是他的想像,是一种意境的体现。其一呢,词有词章,一般的词是上景下情,上实下虚,通篇写情的极少。当然,东坡是词中开拓者,改革一番也不无可能。但这又和词境不符合。开片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写的很明白,他是要做一回少年,来一点疯狂,而不是说我来想像一下我的童年吧。
至此,“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解释为左手牵黄狗,右手架老鹰,似乎怎么都说不过去。那应该如何解释,我们从后一句中,似乎可以找到些端倪,“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跟着太守出来打猎的人有很多,而且有很多是骑马的。但我们也知道,有身份的人才可能骑马,但这些人出行不可能不带随从,那么,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大帮人跟着太守外出狩猎,有骑马跟随,有徒步跟随。
这样一联系,重点来了,我们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左与右。他或许不是指的左手与右手,而且指的太守的左边与右边。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翻译:
大批人出猎,太守一马当先,竟如同少年般意气风发。次一等的手下的也是全副武装拍马随行,再次一等的仆人,则小跑随侍于左右,这些随从有些是牵着巡猎的狗,有些是捧着主人的鹰,还有的扛着各类打猎器具,一路徒步跟随。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巍为壮观。
至此,懵懂时候的一个疑问算是得了一解,但仅止一家之妄言,不为正论,不过是闲来无聊,与呆子戏谑耳。
补记:
再从众多文史考证来看,自古而来,左右被用来作为方位词的概率非常高,最常用的一句“左右,与我拿下”,有朋友网名唤“左琴右书”,也是这些都是就方位而言。当然,左右一词在以后的运用中,又与其他涵义相连,例如左迁为贬,右迁为升;又如江左梅郎,到底在江东还是江南;再如你可知道古人的鞋根本不分左右,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有了区分,那为什么不分呢?这些话题等我有时间另开一篇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