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七律.桃花依旧笑春风(轱辘体) (一)
桃花依旧笑春风,水韵清箫雨落丛。 寂寞闲消深浅事,娉婷共舞短长红。 横云岭上鸣飞瀑,修竹轩前唱夜朦。 轻点流光魂数缕,那时燕子过墙东。
(二)
陌上新痕染碧穹,桃花依旧笑春风。 林中飘渺相思蕊,耳畔依稀往日鸿。 谱曲拨琴追蝶梦,赋诗酌酒诉情衷。 鱼欢摇浪悠千朵,寥廓西江万里篷。
(三)
闲庭信步小楼东,柳笔倾情翠染葱。 菡萏迭新寻醉雨,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朵朵情还在,今岁枝枝意犹融。 情寄韶光吟雅意,心帆渡影海天同。
(四)
满地柔情韵更工,江南塞北絮飘濛。 舟流碧水红尘外,心系群山紫陌中。 明月何曾愁暮雨,桃花依旧笑春风。 丹青有意书华彩,镜海长吟过眼空。
(五)
清痕微抹入崆峒,竞日流觞寄影朦。 每把凡尘融锦赋,且将新蕴入苍穹。 苔阶漫上千山望,檐角慵依万绪笼。 但看瑶窗栖梦处,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盛开的三月,是万物蕃长的季节。桃花花色艳丽,花朵大而多,展示的是娇艳、柔媚的形象。这种自然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青春女子。
我们应该注意到柳条所比的是女子的身段,而桃花着眼的则是女子亮丽的容颜,怒放的花朵与迷人的笑靥之间确实有着非常贴切的可比性。 自古以来,桃花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桃花就像影子一样常伴随着佳人。《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最早的艳情文学,表面上看似摹写桃花盛开之貌, 实则是借物起兴,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论及“桃夭”时指出“夭”即是“笑”,当然此笑应是美人的倾城之笑。春秋时楚国漂亮的息夫人别名 也称“桃花夫人”,后世以息夫人为桃花女花神。最为人所传诵的文学例证当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 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终成家喻户晓的经典组合。自此以后,桃花与佳人的关系一直笙歌不绝。晚唐韦庄有“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女冠子》) 这样的秀色摹写。宋代蔡伸《苏武慢》里也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这样的心理直白。南宋程垓诗曰:“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桃花岸边佳人隐现, 娇女步春的形象飘然如活。汪藻“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春月》)道出佳人嫣然一笑的别样情态。待至清代,我们能看到美人血溅诗扇,画家点染而 成的是桃花,而非梅花抑或荷花,曹雪芹安排佳人林黛玉去埋葬的也是桃花。这些与其说是巧合,还不如说是作家的刻意为之,是作家的文化心理积淀使然。可以略 带夸张地说,有佳人处皆有桃花,有桃花处时有艳遇。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文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使“桃花”具有“春天的使者, 美人的意象,以及桃源的意象”,作为中国人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沉醉春风的时刻,除了被那灿烂的景儿吸引,还有散漫在春日的爱的气息。 那些美好情愫不轻易道出,在春风送暖的时节到来。把这份情意说给春风听,带到心爱的人儿身旁,同我一起漫步于桃林里,共赴一场簌簌落下的桃花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