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今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大家开始郑重其事地互道一句“安康”。仿佛这个时候说快乐就是没文化甚至对古人的一种不敬。听起来像一种节令专属用语,有着不容质疑的庄严感,这场景令人想起小学时候的作业本,老师喜欢在一些病句上圈圈点点,象征意义就是:注意重点。
在我心里认为,有些留下来的习俗你可以了解熟悉,但不一定用来强迫共情的。屈原的悲剧。我们可以理解他,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在很久以前他被朝堂排挤,被故国背弃,最终投江以证心迹,那是他生命作为最剧烈的一次对抗。他的绝望是完整的深刻的,是无法替代的。但那份情绪不属于我们在国定假期享受生活的人,吃着粽子刷着抖音想象着明天的天气是否适合外出才是节日本来的意义。
所以每次别人跟我说“端午安康”的时候,我都有点不知所措。我嘴上也许会应和着回一句‘安康’,但心里却总是更倾向于说‘快乐’,因为这更符合我对节日的理解。
我喜欢快乐这个词。不是那种浮夸的、疯癫的快乐,而是那种静静的、像这夏初温和微凉的清风那样柔软舒适。不是为了表达什么立场,也不是为了故意反传统,而是觉得在这个过于讲究仪式感的节日里,每个人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不那么沉重地活着,选择不被历史的锁链绑住情绪,选择像平常日子一样,说一声“今天也不错”。尊敬历史,但也在认真过日子。
不是不尊重传统,不是反对谁,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只是不愿意被传统驯化得太好。我想要的传统,是可以坐在湖边草地上发呆,是可以一边听风一边剥粽子的,是在深夜说一声“祝你快乐”,也不会被谁纠正说:“这个节气说‘安康’才对。”
于是,我还是喜欢说端午快乐。还能保留一点柔软的余地。让快乐像一条小河,在历史的山石之间,自由地流淌,不响,但清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