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往事之一
——从淮河说起
我是农场子弟,位于安徽省的阜濛农场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父母亲一生都不得不坚守的唯一一个工作单位。农场位于淮河边上,我的这个乡土回忆系列,也先从淮河说起。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区,流经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中北部,据说上游还擦了湖北的一些边边角角,我也不知道是哪些地儿。淮河在江苏汇入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最后由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
上面说的是淮河的现状,实际上南宋以前洪泽湖并不存在,淮河也并不需要借长江入海。古淮河进入江苏后一路继续向东,在淮安响水县入东海。南宋时黄河改道夺淮,大量的黄河泥沙把淮河末段越积越高,使得淮河向东受阻,才在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今洪泽湖,并一路向南,继续形成宝应湖、高邮湖等,直至流入长江。
淮河不管在地理上还是人文上,都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从淮河至秦岭划一条横线,向南是亚 热带,向北则是北温带。淮河以北直至太行山以南,是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也就是曾经的“中原”,我自己觉得中国的中字,当是从中原而来。
平原相对于丘岭和山区,有一个最明显的优势是交通更方便,交通方便使得各地之间来往交流更容易,这大致也是河南河北山东以及皖北和苏北这些地方饮食习惯相近,口音虽小有差别但大致相通的原因所在。
淮河以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喜面食、馒头,九十年代以前所谓的商品粮,也是以面粉为计量单位。那时毕业分配或调动工作要办(转)户口以及组织关系(党团),粮油关系(粮票油票什么的),粮本也是家里很重要的一本证件。
我刚参加工作时每月的定额好像是28斤半面粉。
过了淮河向南,商品粮便是以大米为主了。当年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去省城合肥上学,对食堂里不管中饭还是晚饭,主食都是大米饭真不习惯,至于好长一段时间晚饭不在食堂,而是去校门外的小摊吃两毛四一碗的面条。
第一个寒假之后,有巢湖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米粉做成的“面条”,让我惊奇不已,原来大米还能磨粉后这么玩。之前在食堂里看到米粉肉时,我也是同样地惊讶了一下。后来想想也是自然,北方人能把面食玩出花样,南方人自然也该能把大米整得丰富多彩,毕竟各有千百年的传承和习惯。
淮河以北的河流,不管大小,起名时都是某某河,东北的黑龙江牡丹江什么的除外,话说东北地区古时是关外,也不是中原王朝控制区。淮河以南的河流的命名,则都是某某江。淮河作为中国的南北分隔线,还形成了一个这么有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