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9-9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斯坦培克

斯坦培克
       斯坦培克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获得美国自由勋章,作为一名作家,他获得的荣誉是至高无尚的,在他的有生之年,这些成就得到了肯定,斯坦培克是幸运的。然尔,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在七十年前面世的时候,带给他的并不是如二十后的荣耀。

   斯坦培克完成《愤怒的葡萄》是在他思想最成熟的时期。此前,他虽然发表几部小说,但反响都不大,而且,他因为一本描写无业游民的书《TortillaFlat》成为了当时左右两派都批判的作家。当然,这样有钟对性的批判,并不是他在斯福坦念了五年的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最终没有得到一纸学位证书退学写作,对作家而言,学位并不能代表作家的水平高低。在中国的小说界,这样的典型代表如没上过大学的余华、军务出身的沈从文,他们的思想深度,有几个读文学的博士、硕士可以望其项背?那么多的学院派出身的博士、硕士们怎么就写不出《活着》、《兄弟》《边城》、《长河》呢?他们批判的是斯坦培克笔下总是在为那些看起来不是社会主流弱者的呐喊,让自己所处的社会看起来是那样的持强凌弱。就如《愤怒的葡萄》一样,虽然书名《愤怒的葡萄》,实质上最愤怒的不是葡萄,也不是田间里的劳工,而是斯坦培克那颗爱打报不平的心。哪里有被欺负的人,哪里就有斯坦培克;哪里有不公平,哪里就有斯坦培克。这,也可能是一个作家与文学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吧,因为真正的文学家永远是站在弱者一边的。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的很多佃农因为天灾与人祸,从尔变卖了土地和家产流离失所,因此就往加州大量的移民,造成了加州严重的劳工问题,受《旧金山日报》社的指派,斯坦培克去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于是,他在奥州买了一辆面包店的小货车,跟着那些迁徙的农民一路走一路写直到加州,所以,如果你单挑出书中的某单数的章节来读的话,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报告文学,加上双数的章节才有了故事性。

    《愤怒的葡萄》基本上是有关劳资纠风的书,当它出版面世后,奥、加两州当权者都不欢迎此书。奥州人不欢迎,是因为书中描写的是他们那里的农民集体流亡加州的惨状,所以,奥州就把此书列为****;加州人不欢迎,因为他们对待“外劳”的态度在斯坦培克看来显失人道。不过,人都有好奇心,越是封禁的书,就越有人要看,故此,《愤怒的葡萄》反而变成了一本既叫好又叫座的书。


      然而,对他批评的声音最高的不是政治化的内容,而是书中最后一章有关道德与不道德的争论。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写的最后一章“很不道德”,出版社在出版书时要求斯坦培克取消最后一章,但遭到了斯坦培克的坚决反对,他表示,即使不出版,也不能取消书中的最后一章。

     但在1941年由亨利主演把《愤怒的葡萄》拍成电影时,斯坦培克并没有那样坚决的像当初出版原著那样,所以取消了最后一章。这本既政治化,又“不道德”的书,既让斯坦培克坚持最后一章不出版也不放弃,又在拍电影时同意删除最后一章,后来的命运是既畅销又拍电影,而且得了普利策和诺贝尔奖,今天读来我们还能从中读到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段历史以及历史中一位勇敢作者为弱者呐喊的胸襟。今天,所有移民美国的人都应该感谢斯坦培克,正是有了斯坦培克这样的作家,有了《愤怒的葡萄》这样的书,罗斯福夫人才不得不亲自下田间看劳工们的真实生活,劳工法也不得不加快了落实的速度,直到现在,那些“外劳还在受益。

    那么,《愤怒的葡萄》最后一章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而且二十年后得到了社会主流的认可?

    第三十章开始斯坦培克是这样写的:

    如果人们有一队马利用它们去耕田,当马没有工作的时候,绝不会不给马儿吃而让马饿死,可是它们是马——而我们,是人。女人站着默默地观看男人,看他们到底是否支持得住。许多男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恐惧感从他们的脸上消失,换上了愤怒。女人们因此放了心,只要恐惧能变成怒火,他们是绝不会气馁的。
     然后是春天来临了……这样的结尾,应该被很多人认可,也被认为恰到好处,可是,斯坦培克硬是给蛇添了足让它成为一条龙,他是这样画蛇添足的:

周德一家人,逃了饥荒又逃水灾,眼看果园的工作没了,棉花田里的工作也没了,一家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出门时已怀身孕的女儿罗丝因为由奥州一路颠簸来到加州,半路上她的先生已经受不了苦开溜了,她营养不良加上心境很坏,生下来的孩子是个死胎。

     大雨中,他们一家躲进山上避雨。忽然看到屋角有个孩子和他的父亲,因为那人已经太久没吃饭(每次有吃的都省下来给孩子)吃什么都吐,只有汤或牛奶还可以救他,老妈想起了自己刚生产却失去了胎儿的女儿。于是,老妈看了看女儿,女儿罗丝点点头说“好”。

     斯坦培克其实在这里写的极其含蓄,老妈没有问,女儿也没有问,只说了一个好字,两个女人间的心照不宣,真好,是女性才会有的那种特殊会意,是母性才能发挥得了的力量。于是,老妈把男人都赶出屋,罗丝慢慢走到快要饿死的那个男人身边,躺下来,把乳房塞进那人的口中,轻轻地说:“吃吧”。她的眼睛向上看着,嘴角终于现出了微笑。

     今天读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会流出感动的泪水,因为我读到这一节的时候,眼角也是湿润的,为母性的无私和无谓而感动。但是在七十年前,当道学家还在学术上作为统治人们思想意识的主流时,斯坦培克无疑让那些“正经”的道学家大跌眼镜。

     然而,这被称为画蛇添足的最后一节真的为文章的神来之笔,怪不得斯坦培克当时即使不出版也不同意删除这些,因为那母性的光辉,到这里才发挥的淋漓尽致,当二十后斯坦培克站在诺贝尔文学最高奖坛上的时候,那曾经嘲笑过他的道学家们还有谁记得他们呢?

     葡萄本没有你我之分,但资本进入了市场后,葡萄就伦为了商品,被地主瓜分和屯积,真正劳动的人反而吃不到它。就和奥州人一样,原以为到了加州就可以一边采水果一边吃着水果就饱了,何况还有工资可挣,这是多好的事情,简直和进了天堂一样。谁知道经过了层层的盘剥,僧多粥少,结果落得家破人亡,和当年华侨去美国旧金山淘金做了同样的楠柯一梦。最初人们还认为有工作就有饭吃,就可以糊口,但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葡萄就永远与他们无缘了,面临妻离子散,自己亲手种植的葡萄不能救命时,怎么能不愤怒呢?

     黑泽明在罗生门里说:“真相只有一个,但你很难知道”如果没有斯坦培克这样宗教心肠的作家,我想今天美国的外劳们是不是还能得到劳工法的保护?当新闻报道不可能包括事实真相的全部只能接近事实或有选择性的事实时,现在还有几个如斯坦培克这样的作家?当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活奔波时,在今天经济高于一切的利益驱使下,还有没有像斯坦培克这样有良知和替弱者说话的人?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9-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忙碌,他日再三品读,奉茶~快乐

[发帖际遇]: 萧然今天和家人去岳屏公园赏花,花了 现金17元.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542) 鸡蛋(0)
发表于 2010-9-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_^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9-1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初中时学到的历史,资本主义经济过盛时期奶农因为卖不出去倒掉牛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9-1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虽然书名《愤怒的葡萄》,实质上最愤怒的不是葡萄,也不是田间里的劳工,而是斯坦培克那颗爱打报不平的心。

[发帖际遇]: 小仙仙会打酱油了,仙仙很高兴,赏给萧然现金44元.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雨霏霏
你好雨霏霏朋友!
有些时间不来忘忧草了,很多朋友也陌生了,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不过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的事实在理论界还是存在的,科学的学院派,我很赞成。但文学的学院派,真的值得商榷。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活奔波时,在今天经济高于一切的利益驱使下,还有没有像斯坦培克这样有良知和 ...
雨霏霏 发表于 2010-9-10 16:09


所以他们仅仅称为作家而非文学家。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初中时学到的历史,资本主义经济过盛时期奶农因为卖不出去倒掉牛奶。
萧然 发表于 2010-9-10 17:07


问好萧然朋友!

其实倒掉的不是牛奶,而是奶牛的劳动成果与奶农的心血。

[发帖际遇]: 黄河浪和犀牛上小五台,挖到一个不明物,到废品店换了现金36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1 03:54 , Processed in 0.06457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