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尘封的王朝

【浪淘沙】[尘封王朝]

江南铁鹰

  (西夏王朝短暂得不足二百年的历史,却在中国西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着辉煌而又神秘的光华。)

山下墓丘墟,

处处迷离。

贺兰山麓尽疑居,

两百年春秋逝去,

谁晓离奇?

面向漠西鞠,

感慨须臾。

蹉跎岁月幻迭急,

霸主枭雄如粪土,

万事休提!

翻开宁夏的历史,大约在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在历史上被形容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最终却被元朝消灭了。

然而,西夏王朝短暂的不足二百年的历史,却在中国西部历史的长河里,甚至闪烁着辉煌而又神秘的光华。西夏王朝创造了一段精彩的文化,它不仅鼓励耕织,提倡教育,而且还创建了奇特的西夏文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江南铁鹰 头上,江南铁鹰 赚了 127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早在1500年前,已经开始活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一个曾经建立过璀璨古老文明的帝国,却仅仅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闪现了几百年,从大约公元650年算起,到公元1227年,西夏王国彻底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存在不过500年……

   在那个大部分华夏远古先人的社会形态,还介乎于半奴隶制、半封建社会状况时,其中的游牧种族的先人是十分活跃的。古代中国西部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一个王国的兴旺与湮灭,究竟需要一种,或者几种什么样力量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王朝的建立,直到它的雄霸一方,民族领袖,王国君主,又会起到一种怎样巨大的影响?包括一个民族,或者王国的最后湮灭,又会有哪些属于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以来,脑海总是浮现出一片朦胧混沌、扑朔迷离的画面,耳边不断:烈马狂奔犹如雷鸣的轰响、金石交击发出的铿锵碰撞……巍峨的山脉,辽阔的草原,无边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苍莽的森林、湍急的大河、坦荡的平原……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不停闪过我的眼帘。在心底有个浑厚、沉闷的声音,不住地发出呐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帖际遇]: 江南铁鹰 过年老板派红包,赚了 140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漫黄沙没古渡


一直不知道,原来宁夏的水运非常发达,衰落是解放后很多年的事了。黄河曾经在水运上发挥过如此巨大作用,一个内陆省份,宁夏居然会有过鼎盛的船运行业!有船运,必然有码头,黄沙码头就是其中之一。一路听着司机小史仔细介绍,回来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就是百度上收集的,关于黄沙古渡的历史背景。

 黄沙古渡是古代宁夏八景之一,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渡口。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西进。

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梅曾作《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用来描述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滔滔万里黄河在宁夏腰部穿过,流程390多公里,在宁夏有许多古老的渡口。据一些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官渡有横城、高崖、李祥、马头、临河、永康、常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义、青铜峡、冰沟、泉眼山和田家滩南等16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横城渡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早在西夏时期就已有了,是西夏国重要交通咽喉。横城位于银川市东30余里的黄河东岸,这里登高东望,是浩瀚无垠的黄沙,隔河西眺,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滔滔的黄河水,从这里向北奔腾而去;蜿蜒的明代长城向东南伸延。由于横城之北有个地名叫黄沙嘴,所以明代又把横城渡称为“黄沙古渡”。

明代翰林玉家屏,曾把这里的盛况写进他的《中路宁河台记》一文中。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 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

清代康熙皇帝于1688年亲征噶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乘船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一首: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制草,毛纺等轻工业的兴起,给宁夏水运事业带来了生机。公元1880年以后,英、德商人陆续在宁夏石嘴山设“洋行”,最多时达10家。这些洋行在宁夏全境及甘肃,青海设有分行,专门收购羊毛皮张。以皮筏、木船、骆驼运到石嘴山打包,然后再装船运到包头转口。民国初年,宁夏成为西北贸易门户,水运业很发达,有船只1000多只,宁夏出口物资70%以上水运,主要口岸是黄沙古渡、中卫、宁安堡、石嘴山,其中黄沙古渡一处,每年输入布匹、百货、杂货约13000 担,输出甘草、羊皮1000担,羊毛1000万斤,是宁夏最繁忙的港口。  

在50年代“一五”计划时期,宁夏拥有木船近1000只,有木船、机帆船、拖轮等大小船队。修建包兰铁路时,主要靠木船发挥了作用,许多建材、石料、笨重设备,大都用木船运输。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未设计船闸,宁夏水运事业才逐步衰落下去,黄沙古渡逐渐失去昔日的繁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帖际遇]: 江南铁鹰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135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到的古渡早已是一片荒芜,或者算是一个很特别的景区吧。如果不是我深入了解过关于古渡的历史,一定会以为一个高度繁华的古渡口,衰败与萧条都是历史的成因。比如战争,再或者是黄河改道?却从来没有想到,这种萧条居然还是解放以后的事!是完全人为的因素!

这里在50年代还是鼎盛期!1960年,在青铜峡黄河上修筑了一座高42,7米,长697米的拦河大坝。这样一条拦河大坝,居然没有设计过船闸!从此以后黄河被拦腰截断,黄河水运成为永远的历史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可悲啊。无论是治理黄河,还是长江,或者还包括了中国其他大河,像海河、淮海等等?江河给人们带来的总是有利有弊,而我们的治理呢?究竟会给后人留下是利大,还是弊大?过去所有的建设究竟是否科学?比如三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再比如最近闹腾得天翻地覆的高铁事故?我们所谓的高速、科学发展,究竟该怎么搞?……

想到在黄沙古渡看到的一切,也联想到我们当年在这里为建设新宁夏付出的代价,我心中布满疑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帖际遇]: 江南铁鹰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148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兵沟探奇


兵沟大峡谷位于陶乐县南部,距首府银川40公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天然泄洪沟,蜿蜒曲折十几公里。

我知道宁夏还有这样一个地方,也是这次出来之后的事。尽管为了这次的“西北行”,我做了差不多3个月的功课,还是不可能毫无遗漏的了解这里发生过的历史。

去其他景点的路上,看见了指示牌上的名字。回到宾馆上网做了简单了解:据史书记载,这条天然的泄洪沟,是秦汉时期屯兵之地,于是,它有了这样一个充满神奇的名字——“兵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2-26 09:22 , Processed in 0.0445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