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因为今天有事,想先灌点水,完成值班任务。灌着灌着,自己倒是喜欢这些内容。
记得曾给某人详细讲解格律的内容,早看到这篇,就不用那么费劲了。这篇讲得很不错,尤其关于马蹄韵,比我讲得更清晰。希望喜欢古典的人都能够看到这篇。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个关于诗词基础的资料,准备出去了。
诗词写作基础,不外乎以下几部分:一、格律;二、语言把握能力;三、审美能力;四、基础理论知识。以下就分点叙说。
一、格律。
       格律于初学者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好诗确实不一定要严守格律,更因为格律关其实很容易过,只要坚持一年半载的足够强度的写作练习,智商正常的人都能过这一关(一曝十寒者除外)。而现今的初学者们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能遵从格律。
      然则学习格律还是必要的,推荐几本书:
  关于词格律,推荐几本工具书:《白香词谱》(初步)、《钦定词谱》(进阶),中都有的,可以下载来用。另外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其实也不错的,只是比较难找。
  关于诗格律,这远比词格律简单。
二、语言把握能力。这是个挺丰富的话题。
      第一是词汇量。
      不需要很多,但至少要满足成诗的要求。这里的词汇是指诗词语体中的词汇,而不是现代汉语词汇(虽然两者很有交叉)。 但是有些初学者喜欢拿大量“经、史、子”来看,这是矫枉过正,其实大可不必。 这些典籍中能为诗词所用的元素都在唐宋诗里,前人都为我们做好了摸索尝试归纳整理的工作了,我们何必重头开始呢?至于基本的典故常识,我们只需在朗读前人诗作时多看注解就行了。
真要研究典籍的话,也是学诗学到中后期的事。
一般来说,把两本五百首作品上下的诗选和词选读个烂熟,词汇量也够早期用了。
       第二是语感。 语感是什么东西,相信中学老师已经教过无数遍。诗词想写好,一定要有语感。锻炼语感的方法很简单——朗读,还是朗读。
      第三是句式把握能力。诗词常用的句式种类其实不多,很容易掌握的。做这步工作一般在坚持朗读了半年之后(至少是语感初步形成之后),那么读到一些喜欢的段落时,可以停下来,脑海里分析一下句法结构
      特别要留意的是三点:句首词、句末词、句眼。句首句末用的是动词、名词、形容词还是什么?其在诗意表现上有何区别?而句眼则一般是句子中统筹全句的一个字,需要仔细琢磨、把握。
      这些都涉及到句子内的“轻重”问题:为了表意,哪些词需要在特定的句式摆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于这一步练习,没必要练到“一看见某句子就脑海里浮现出句式结构”那样的疯狂程度——我们不是搞研究,是不?只要心里对句式有个明确的概念,便足够了!而这一步练习的关键,还是多读。
      第四是修辞把握能力。 初学者们往往心思活络,常有惊人构思,但运用到修辞上就辞不达意。常见的问题是语出无端,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单就一句看这是失败的修辞,凭什么说春风象剪刀呢?但联合前文的铺垫,就是绝妙的比喻了。 其实写诗写了许多年的人有时都会在修辞上犯迷糊(包括笔者在内),如: 修辞过多之弊,导致辞法芜杂,眼花缭乱。 又有修辞痕迹太露之弊,物理不通,强说如是。 又有修辞不加避让之弊,修辞有明有暗、有显有隐,须穿插往来才生动灵活。还拿“二月春风似剪刀”作例子,碧玉的比喻就是暗、是短小、是轻,剪刀的比喻就是明、是长(两句)、是重,这就避让了。 说了那么多,可能初学者们都怕了,其实大可不必。解决的办法还是多读,此外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见后文)。
      第五是节奏把握能力。 一首诗词作品,从低潮到高潮,情感的浓度、字语的力度等等都在变化,并形成一种节奏——古人说“轻重浓淡、疏密聚散”,其实就是节奏。今人写诗往往有一病,就是不注意节奏,处处平均着力,结果一首作品下来只让读者审美疲劳。 节奏是没有公式的,也不存在什么教程,因为这是很主观、甚至略带点“形而上”的东西,只能各人自己揣摩。总而言之还是多读,并且读的时候多体会、多想。于节奏方面,比较好的范本是李白的歌行体、李煜的词、苏辛的词。花间的词其实也很有节奏感的,不过初学者学得太多容易落进形式主义的窠臼。 对于节奏的把握,学习基础的审美知识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三、审美能力。
      初学者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一些诗前人看来很好,今天的诗词选本也屡列三甲,但自己就是不觉得它好呢?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是文化随着历史而嬗变,前人的某些诗词在今天已经缺失了相对应的社会环境、现实参照,所以今天的人难以直观地理解其意,此多见于现实主义作品;
      二是语言的变化,包括语义和语音,因此导致今人往往误解诗义或者体会得不够深入;
      三是初学者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很重要的。现时代看《蜡笔小新》的人远多于看《唐诗小札》的人,无须讳言现在很多年轻的诗词爱好者是在日本动画片里长大的;
再,日本人说中国书法源于日本,他们的理由是日本人对中国书法的平均审美能力远高于中国。对这些我不想主观评价其好坏,反正是社会现实了。 话已至此,倘若还认为自己无须提高审美能力的初学者朋友,就可以关闭这帖子了。 反之,那么我提供一个建议性的方案:作为初学者,没必要看什么美学概论、美学研究等等,那些太繁琐了,初学的用不着。 只需买一套《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我记得岳麓书社的版本比较好,不过现在难找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应该也可以(还听说是岳麓把版权卖给上辞了,不知真假,没去考究过)。这两本书很厚,看起来挺费劲,但好处是其鉴赏文的作者非常多,读者看了不至于被囹圄于一家之言。 倘若嫌这两本书太厚的话,刘逸生的《唐诗小札》也不错,以前在杂志当编委和美编的时候,也读过刘老的一些手稿,他不但理论出色,诗作也很深功底的。
      此外,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也可以。不过我强烈建议,初学者只要有条件就尽量别读个人编写的诗学词学书籍,毕竟审美都是主观的,个人眼光总难免偏颇。初学者对诗词文化的总体认识不足,很容易误入迷途。 至于前人所作,如《沧浪》、《人间》、《诗品》、《六一》等等,建议初学者最好别看。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好书, 但古人的学习体制就是“师父大如山”——“我是师父,我放个屁都是真理”,这现象至明清最烈,故此明清诗派甚多,但创派者以下却几乎找不到优秀的徒弟,往往是一代接一代地没落 。其中旧教学体制的“一家山”现象“功不可没”也。初学者驽在这些旧诗学里,很容易迷失个性,结果也变成“一家山”的徒子徒孙。 待个人风格具备雏形后(或至少对诗词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后),再仔细研究前人诗学也不迟。
      其实今人的诗词鉴赏都脱胎于前人,且在理论方面更加系统了(社会在进步,文化也在进步,学术更在进步),作为初学者,大可以博览今人的心得,然后再追根溯源。 关于前人与今人做学问的不同,可以各抽几本书,互相对照便知。前人作学问,往往只说自己的看法,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一律打倒; 今人作学问,除了阐述自己的看法之外,也把相关的、与自己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意见也写在上面,并叙说其根源,予读者一并厘选。 不问而知,后者的客观和实在,对初学者的益处是很大的,至少开拓了视野和心胸。
      当然,我也不敢否认前人也有客观实在者,今人也有关门扫雪者,不过总体而言,上面的说法没错吧。
待具备了基础的审美能力后,就可以学习系统的审美知识,那么《文学概论》、《美学概论》、《文艺心理学通论》这三本书是必定要看的,社会上版本很多,基本上都还不错,主要看作者编写得是否客观全面、深
入浅出便可以了。
      此后还要继续的话便有几个分支,比方说喜欢从“文化-文明”这个角度去研究审美的,可以博览哲学及各种社会学方面的书籍 ,北大赵的《西方哲学简史》和人民杨的《简明中国哲学史》可作入门,然后是A.M.乔治的《伦理学原理》、商务韩的《分析的形而上学》、言实苏的《弗洛伊德十讲》等可以是进一步分支的入门 。如果喜欢从“艺术-文艺”的角度去研究审美的,那么《美学研究》、《美学史》、《艺术概论》是入门了,下来又是分支,因为美学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都被归类于心理学或者伦理学或者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 。所以不同的取向就需要看不同的书籍;然则还有喜欢从文史或者宗教或甚至那个什么“塑朴学”(名字记不准了,很新的一门学科)去研究的,则如《二十四史》或者《禅与艺术精神之嬗变》或者其他相关类似书籍了。(这些并不是我所选择的分支,所以只是略一了解,谈不上认识,更不敢乱说乱侃误人子弟)
      其实审美研究到这一步,虽然还是入门的、初步的审美理论,但已经远离了诗词创作。
      写诗,是不需要很高深的审美理论的,只需要高超的审美能力。理论更多是从学习中得来,能力则更多是从练习中得来。
      四、理论基础
      写作需要文艺理论吗?我说不需要,古人写诗词不需要,今人写散文小说诗歌也不需要,但今人要写诗词则很难绕过这一关 。为什么呢?古人的日常生活语言是古白话,官方书面语是文言文,诗词语言只是两者之间的东西,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掌握诗词语言没有难度,写得好不好只在于各人的审美能力和才情天赋。 今人写现代文学也同理,一个认真学习过语文课的、接受过高中或以上教育的人都能很好的运用现代汉语。 但是,今人写诗词在语言的掌握上便有许多困难,没有文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文本论和创作论)的话掌握诗词语言是困难重重。
      最简单一个例子:“开轩卧闲敞”,现代人即便是口语都不会在结构上如此省略。要掌握这些语言,便需要理解其意,分析其结构,才能逐步掌握它并最终成为写作无意识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首先就是《文学概论》,然后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语法研究》。五本书
      前三本一定要学透,可以在足够的朗读之后,并尝试模仿前人写作大约三个月到一年之后(主要是自己感到在写作上遭遇许多难关了),便可以学这三本书以印证自己的写作实践。
      此外,《语言学概论》涉及语义、语音的流变,对于学习诗词的意义也很大;《汉语语法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语法结构的问题,并相对侧重于语法的演变。 当然,学这几本书在开始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主要是里面的内容跟中学老师教的差别颇多,比方说句式杂糅,中学时老师严责为语病,但在这里则被允许为“一定条件下”的特殊修辞手法之一。又如人格化、拟人化、移情三者的辨识问题等等。熬过去吧,过了这一关,天高海阔。 其后还有余力便可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对于初学而言是挺艰涩的,但学透了之后对整个古代文学就有了一个总体的、大局的认识,日后在深入学习各朝文学、或者研读各类典籍时就有了按图索骥的凭借,可以知取舍、明路向。
      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持,但经过长久的练习,并加上一点点天赋,同样可以写出好诗。但有了基础理论的支持,不但可以节省学习的过程(少走点冤枉路),而且还让你具备了多向发展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诗词再这么下去不行的,早晚得被社会淘汰,但是该如何走出新的路子呢?大家都在探索,而理论则是你手上的刀、臂上的盾,帮助你披荆斩棘。末了,还有几点提醒初学者们注意:
      1、如《声律启蒙》之类的书,就没必要浪费时间进去了,除非你希望成为一个文字游戏玩家或者诗词快枪手而不是优秀诗人。
      2、《唐宋词论丛》等之类的杂论不妨多看看,浏览便可,当是参考,丰富知识。
      3、有余力的话学学音乐,至少让自己乐感丰富点,尤其喜欢写词或者歌行体的朋友。推荐人音吴的《和声学教程》,适宜自学。如果有条件的话,买个300大元的电子琴回家对照着书本学习会更好,没条件的话可以在网上下载个Guitar Pro或者Cakewalk(推荐前者,操作比较简单)。
      4、再有余力的话,但凡艺术类(甚至文化类)的都涉猎一下,学识广博才能眼界广阔、才能心胸宽广。
推荐各门艺术的艺术史教程,知识性和趣味性都会强些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1_334:}刚转的这篇,好多都没看过,有点急功近利的说。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比我想象的回来得早,那就继续贴些资料。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平仄
初入对联门庭,首先得明白平仄是什么。
至南北朝时汉语确立了四声系统。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概念是当时的沈约、周颙提出来的。
自古以来,诗词、骈文,直至对联,若使文字读起来能够抑扬顿挫,凭的就是平仄运用得当,以使得词句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
如果使平仄在句中有谐的交错,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平仄,是声律音韵方面的术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
“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现代汉语中,声调也有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联手(无论网络及现实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两套标准,即古音(平水韵)及新音(普通话),联界要求无论使用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混用。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套标准各有自己的不便利之处,所以联手可根据各自的习惯,酌情使用,以不混淆古今音为原则。按不成文规矩,凡以新音入联者得标注,不标注者一概以古音论。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律来源于诗律,但二者绝不等同
对联可以从诗律中探寻与借鉴,但绝对不可套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2 13:24 , Processed in 0.06983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