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读懂开头
文章如流水,古代诗歌亦如此。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读懂一首诗词的开头,一是要努力联系诗题。二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抓住了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诗词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三是要体会感情基调。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
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抓住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读出妙处
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江阴浮远堂》2005年山东卷)
试题要求分析“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的表现力。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看不到想看的而心生怨恨,这是人之常情,但该句却描绘了一种特殊心态——抱怨无山遮挡视线。这是因为看到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好河山却无力收复,只能更添悲愤之情。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山河破碎之感表达得更为曲折与深沉。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读出变化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
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 并引》2006年全国卷Ⅰ)
其中一题为:“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
其中一题要求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2 12:13 , Processed in 0.04050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