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散文] 漫话秦腔 [复制链接] (29/1546)

鲜花(81) 鸡蛋(0)
发表于 2016-12-14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秦腔,西北地方戏,主要流行于陕甘宁地区,以陕西为发源地。读贾平凹的散文《秦腔》,心情激荡,有感于笔端。我的家乡在甘肃陇东,和陕西的长武县毗邻。我从小时候起就对秦腔戏有所耳闻。上小学后,假期经常被父母送到姥姥家,一是陪伴姥姥姥爷,他们身边没子女,二是帮姥姥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这也是我第一次融入到农村孩子的生活中。

  姥姥家离陕西的长武县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每逢赶集日,姥爷用自行车带我去长武赶集。在集市上买些家里缺的零碎东西,姥爷从不忘记给我买小吃,几块洋糖,一个水果,或一个果丹皮。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更多的秦腔戏。

  姥姥和姥爷都喜欢看戏,逢集或庙会时,就有秦腔戏上演,短则一天,长则三天五天。戏在白天时,姥爷会带上我和姥姥去看戏,一辆自行车,前面坐我,后面是姥姥。那个时候我刚上二三年级。到了戏场,人山人海。夏天戏台附近没多少树,遇上大晴天,晒的人冒汗,可是,姥姥和姥爷一点也不怕热,看戏很专心。我因为听不大懂戏,个子又小,就坐在姥姥身边,听着戏台上秦琼敬德高声大唱,男女唱腔此起彼伏,眼睛却看着戏台下来看戏的人。那个场面,被贾平凹描写的真真切切,“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翻天覆地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他写得是晚上看戏的场景。

  白天看戏比晚上热闹,大人小孩,老汉老婆,自行车推的,自个儿走的,坐凳子的,垫砖头的,戴帽子的,用手帕遮太阳的,每个人都是各具情态。小小孩,被妈妈或奶 奶抱着,瞪着大大的眼睛听台上锣鼓喧天,一声大的唱腔,吓得小儿哇的一声大哭。抱着的人,眼不离戏台,只是用手和腿抖晃几下,小孩就安静了。大些的孩子,仿佛到了游乐园。顽皮的男孩子追跑不停,女孩子静静的坐在树荫下左顾右盼,调皮的男孩子会冷不防拍打一下女孩的肩,等女孩子回过头来,早已不见男孩子的身影了。

  白天的戏,会从早上十一点多开戏,演到下午三四点结束。都是折子戏,一折一折的戏往下唱。看戏的人看饿了,就从旁边的小吃摊上买一碗凉皮或凉粉端着,边吃边看。姥爷会给我买一个麻花或油糕或油饼,和姥姥分着吃,那香甜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夜戏看的不多,姥姥是小脚,晚上不方便,只有父母来时,跟着他们去过几次。渐渐地,我也记住了戏的一些名字,“三娘叫子”,“墙头记”,“三滴血”,“王宝钏和薛仁贵”等折子秦腔戏。看戏,成了我每次去姥姥家最快乐的事了,也是我对秦腔感兴趣的开始。

  姥姥和姥爷已经故去多年,我也到了中年人的行列。姥姥家的房子已经卖给了别人,我们再去姥姥和姥爷的村子,都是去给老人家上坟扫墓,秦腔戏再也没有去戏台前看过。

  现在日子好了,科技发展迅速,各种音响和舞台效应,通过电视和音响都能看到听到,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想看想听都能立刻如愿。父母一生也是钟爱秦腔,年轻时有机会就去看戏,年纪大了,还是热衷于秦腔戏,八十岁的父亲,一听县城哪里唱戏,一定会提上凳子去看。听秦腔,看电视上的播放,对秦腔戏中的名家演员如数家珍,对戏的内容更是熟悉的很。现在回家探亲,每逢周五陕西台的秦腔戏,谁也不能换台了。陪着父母看戏,边看边听母亲说这个演员叫什么名字,那是什么旦角,我也长了知识。看着父母高兴愉悦的神态,我也为他们的晚年生活而高兴。

  秦腔戏,是中国几十种戏曲里历史最悠久的。秦腔不同于京剧的华丽排场,也不同于黄梅戏的温婉柔情,更不同于四川高腔的尖调泼辣。秦腔的唱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深刻,也不乏细腻、清丽,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秦腔兴起于西周,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秦腔形成于春,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秦腔滋润了世世代代的西北人,丰富了百姓的生活和文化。

  现在,秦腔在西北的农村还是很盛行。哪里有庙会,谁家请戏班子来唱戏,不用猜一定是秦腔折子戏。那些耳熟能详的秦腔戏,百姓百看不厌,津津乐道其中的故事情节。有些铁杆粉丝,还能吼上几嗓子或唱出整个片段呢。百姓对秦腔的热爱,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命和生活中了。秦腔戏的著名戏情,都是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提倡孝敬老人,善待老人的“墙头记”;如何管教培养孩子的“三娘教子”;富贵不能忘本的“秦香莲”;冤案必伸的“窦娥冤”等等。这些戏的盛行,凝结了作品创作人员的心血,也代表着秦腔表演者演员的真情付出。

  贾平凹说,秦腔在秦川大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样潜移默化地滋养着这方水土之上的世代百姓。西北人的豪放、憨厚、粗犷、吃苦耐劳的性格,和秦腔的渊源密不可分。当我在异地他乡,偶尔听到有人在谈论秦腔,或电视上播放秦腔之时,心情都很激动,看那不相识的人,也多了几分亲切感,这就是秦腔的魅力。相信在秦腔的舞台上,有不断上演的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戏,台下永远是热衷于它的百姓观众,一代代一世世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精髓及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













评分

参与人数 5草币 +1700 +130 +130 鲜花 +50 收起 理由
冷书生 + 200 + 10 + 10 + 10 很给力!
尘土飞扬 + 500 + 50 + 50 + 10 赞一个!
莫小漠 + 300 + 10 + 10 + 10 很给力!
金缕衣 + 200 + 10 + 10 + 10 赞一个!
连城 + 500 + 50 + 5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尘土飞扬  在2016-12-15 22:40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秦风  在2016-12-15 11:15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莫小漠  在2016-12-14 21:53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金缕衣  在2016-12-14 18:39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6-12-14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刚说到戏曲,梅姐就有了大秦腔。好过瘾,哈哈

我喜欢秦腔,那年暑假守着电视看储智博主演的《大秦腔》,魂不守舍的地步,高亢的唱腔近乎歇斯底里,黄土高原的背景沧桑狂野,整个觉得自己就在故事里
鲜花(8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城 发表于 2016-12-14 15:37
今天我刚说到戏曲,梅姐就有了大秦腔。好过瘾,哈哈

我喜欢秦腔,那年暑假守着电视看储智博主演的《大秦 ...

下午好连城妹妹你也喜欢秦腔,真是高兴!秦腔看进去了,乐趣很多。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6-12-1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笔墨戏场转一圈,台上世界台下世界互相滋养,艺术与精神娱乐热闹纷呈。
模糊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看这种演出,当然小孩子图的是吃喝玩耍,大人们倒是能够对着故事人物争来评去

这些景象远去了哎,现在偶有搭戏台唱戏的,台前零落,人影稀疏了,哎,什么都是一个过往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6-12-14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子生的名字很好听,我总能记得他长的样子,苍凉的叫喊绕过几道梁来到耳边。。。。
鲜花(688) 鸡蛋(4)
发表于 2016-12-1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戏曲一直是灵魂里的一曲赞歌,高亢激昂,是激励生命的血色,秦腔犹烈
鲜花(5777) 鸡蛋(35)
发表于 2016-12-1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腔,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传统之美。
曼妙在指尖的美,却是梅姐带来的文字盛宴。
鲜花(5777) 鸡蛋(35)
发表于 2016-12-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那儿是秦腔,嘿,俺们这儿却是婺剧呐
鲜花(2583) 鸡蛋(32)
发表于 2016-12-1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中梅好,

看你写戏曲,让我特别的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带我去看戏曲情景啦,

早些年比较流行戏曲之类的呵,而那时看戏曲的年轻也不少,毕竟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生活少,

没有现在丰富,现在倒是好多年没看过戏曲啦,回忆年少时的情景却是不温暖的呵~~



鲜花(5183) 鸡蛋(206)
发表于 2016-12-1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雪中梅 发表于 2016-12-14 15:40
下午好连城妹妹你也喜欢秦腔,真是高兴!秦腔看进去了,乐趣很多。

喜欢呢,那高亢的唱腔,似乎要把内心集聚的情感和故事都要呐喊出来,高音处的转角能让人听着落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3 17:55 , Processed in 0.05887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