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儿看春晚好像成为了一种习惯。
记得小时候,除夕晚上早早的在爷爷奶奶家吃了年夜饭,爸妈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就奔了姥姥姥爷家,要赶在晚上8点看春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8点以后的大街上鞭炮就陆续的开始炸响了,冒着“枪林弹雨”也有点儿悬。
一般春晚开始头一个节目都是儿童歌舞,快到十二点的时候,开始包饺子,等到电视里春节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瞬间鞭炮声震耳欲聋,电视里的声音,家人的说话声全部被掩盖住了,我跟表哥兴奋的蹦着高儿,蹬在凳子上从阳台的玻璃里看着外面五彩的烟火,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全城仿佛都沸腾了。
等鞭炮声稍微缓和下来,全家人围坐桌边,开始吃饺子。
后来城里禁放鞭炮了,但是偶尔也会听见零星的鞭炮声,也会远远的看见有烟花燃放。
再后来除夕的夜晚就变得异常的安静了。
除夕看春晚,放鞭炮成为了儿时对除夕的记忆。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的娱乐生活有了更多的选项,对春晚的祈盼也渐渐淡薄了。
但是看春晚的情结至今仍然伴随着我,虽然不再会像以前整晚都坐在电视前观看,但是除夕晚上电视会锁定在中央一套的春节晚会频道,听见有喜欢的演员或节目就会跑来看一会儿,感觉能让人捧腹的和能被感动的眼睛冒汗的节目越来越少了。
虽然每年春晚都会被吐槽,但是如果有一天取消了春晚,人们会不会感觉失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