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情趣之
激波效应
学习维护飞机的理论时,我们要首先学习飞行原理,就是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道理。讲到激波效应时,很多人不理解,反复问教员那是怎么一回子事。教员讲完一遍又一遍,还是有人来问,山东人的倔劲上来了。教员高兴的同时,也为我们脑袋的不开窍犯愁。
教员没有办法只好再讲了一遍。“激波效应就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在飞机头部或者机翼前部产生的一种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空气层。它往往在飞机的尖锐地方首先出现。激波出现后,对飞机的飞行速度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致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的螺旋桨飞机,都是亚音速的,原因就是无法突破音障。只有苏联制造出喷气发动机以后,飞机获得了巨大动力,才突破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激波首先在飞机尖锐部分出现,出现以后,对飞机产生阻力,因此,我们在维护飞机时,要防止划破、碰伤飞机的表面,尽量减少激波的产生。”这个理论现代人看来很简单,只要把激波效应的录像拿来,大家看一遍也就明白了,但在那个时候,光用嘴巴讲真是费功夫啊。现在的网上无所不有,我竟然看见了这些宝贵的飞行资料。
教员看看几个仍然没有明白还在那儿发愣的同志,说:“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吧。几年前,在刚刚有歼六飞机的时候,由于机务人员工作不到位,飞机一起飞,机翼下面的两个副油箱就掉下来了,老百姓第一次看见这玩意儿,以为是机场投炸弹了,吓得撒腿就跑,连一边的黄牛也跟着跑起来,结果牛角与牛屁股等比较突出的部位,首先出现了激波。”讲到这里,教员已经笑得流出了眼泪,紧接着大家也哄堂大笑起来。从此,凡是遇到跑得比较快的人,都会说他的脑袋上出现激波了。再后来我们就把这个理论引伸了,成了一种取笑别人的专用名词。
楚的脑袋长得比较特别,不仅不对称,而且一边高一边低,大概是小的时候长期偏一侧睡觉造成的。学习了激波理论以后,有一天,坐在他后面的溪首先发现了这一情况,在楚没有跑动的时候,喊道:“楚的脑袋产生激波了!”大家听到喊叫,都来观看,才发现楚的脑袋这么有特点。从此,楚的名字被淡化了,他成了激波的代名词。随着叫得人越来越多,楚的心里非常憋气。几周后,在劳动的时候,溪无意识的叫道:“激波,过来。”只见楚如同一头公牛一样,对着溪猛然冲击过来,一下子将溪推倒在地,俩人扭打起来。好在没有伤及筋骨,都在各自的班务会上作了自我批评,也就拉到了,年轻人在一起哪有不打架的道理。
政委发现这个问题苗头之后,立即组织团支部召开了会议,要求我们针对这种乱起诨号的不良风气,开展板报宣传教育。没有办法,只好到处翻资料,组织各个区队投稿,连续四周出了四期关于起诨号影响团结的板报,我们区队甚至还让大家都写了一篇类似决心书的东西,贴在走廊的墙上,显示响应政委号召的具体作为。
是啊,起诨号的确是一种不良风气,若不及时制止狠刹这股歪风,有可能在我们这个集体里造成很不好的后果。我知道,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半人员以上,有了外号。有的是褒义的,无可厚非。但是,贬义的就不好了,高兴时说说倒也无妨,但是心里苦闷时,就成了破坏团结甚至是打架的导火索。
这次教育之后,大家心里似乎郁闷起来,再也没有以前的打打闹闹,敞开心胸的开怀大笑了。但是,波不怕,照样在人家的背后,小声叫着那些有些陌生的外号。时间稍长以后,在比较好的人群里,外号仍然盛行,似乎没有外号,就没有亲密无间的情分。多年不见的朋友,叫一声外号,就能立即回到那过去火热的生活之中,即便是未曾谋面的人,临时叫一声恰如其分的外号就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但是,从整个集体来看,还是不要起不要叫外号的好,毕竟这里是军营,是一个几百人的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