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644) 鸡蛋(2)
发表于 2013-1-15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这个说法有意思。不过很难准确。汉语的语音在变,外国语的语音也会变化。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口书差别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这场运动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短短几年之间,白话文学就站稳了脚跟。不过这种白话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而是拿北方官话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话小说相当大的影响,还带着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兴词汇和欧化句法的混合的文体。鲁迅的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文体的典型的代表。 

 以上说的是文学作品。至于新闻报道、办事处文告、公文、商业合同、甚至私人信件,往往还是用的文言。这一方面是传统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言文有简括的优点。这种情形,就全国范围来说,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文言文才完全让位给白话文。除了打电报和有意拟古以外,没有人再写文言了。 

 上文指出,现代书面汉语是包含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成分的混合体。无论从句法上或词汇上看都是如此。拿句法来说,书面语句式除了跟口语相同的那一部分之外,有的是从文言来的,后来渐渐融化在书面语里,成为书面语句式的一部分。例如“进行、加以、予以、给予”是书面语用得十分频繁的几个动词。这些动词原来的意义已经虚化,主要的功能是放在双音动词前边以适应句法和节奏上的要求。这种句法构造来源于文言。“进行”的前身是“行”(另行议处),“加以”的前身是“加”(严加管束),“予以”和“给予”的前身是“予”(不予追究)。在文言句法里,“行、加、予”前边必须跟一个单音副词配合,造成双音节构造,后边的动词也必须是双音节的。在现代书面语里,这几个动词都双音节化了,后边还是要求跟双音节的动词,语法上的制约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书面语开始形成的时候,曾经从旧白话小说的语言里继承了一些句式。这个阶段现在已经结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遗迹。例如“在+处所词”的构造可以放在动词前头(“在台上坐着”),也可以放在动词后头(“坐在台上”)。在北京话里,前置的“在”用“跟”、用[āi] 或是 [tǎi],后置的“在”用[·t?],都不用“在”。用“在”的说法是从旧白话小说里继承下来的。 

鲜花(644) 鸡蛋(2)
发表于 2013-1-20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飘泊 于 2013-1-20 05:22 编辑


书面语和口语不是同一个,这个倒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如果把人说的话记录下来,那还得进行再加工了?

这让我想起苏州评弹。评弹里经常用2种话,一种是官话,一种是苏白。比如徐云志说的三笑,里面的唐伯虎秋香就说的是官话,但下人都说苏州话。2种话在一个环境下和谐共处,也没什么问题。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书面语句式是受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等)的直接或间接(通过翻译作品)的影响产生的。在这方面可以举一个影响全部书面语句式的重要语法现象作为例证。上文曾经提到,汉语里主语和谓语关系松散。句子的主语往往可以不说出来。有些句子甚至根本没有主语。现代口语和古汉语都是如此。可是现代书面语要求句子在形式上都要有主语。如果没有,就会感到结构不完整,逻辑上不周密。这显然是受了印欧语的影响。 

 书面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双音词的比重大。书面语双音词除了从文言里继承下来的一部分以外,大都是19世纪末叶以来100多年间新出现的。其中一部分是从日文转借过来的(如经济、干部等),另一部分是新造的。新创造的词大都是利用原有的语素(书面上就是汉字) 造成的复合词。这种构词方式是能产的,生命力很强。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是精确的。

记得在本人早年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堂而皇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语的必然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汉语不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度已远远超过英文,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输入呢?却似乎滞步不前了。

汉语发展

  汉字的构词法巧夺天工。词头前缀、词尾后缀是英文常用的构词法。

  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词头,但记住它们即便对英美人士也非易事,至少我测试过的几个母语是英文的工科研究生是这样。一维的串状结构是导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试问读书至研究生,连酵母菌与糖精都不知道,又该叫人作何感想呢? 

 用汉字组词描述起来简洁明了。即便是没吃过糖精、没用过酵母菌的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炼部分”,比糖更甜(尽管这不确切);酵母菌是“一种能引起发酵的细菌”。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简单地组词,即便组出来也恐怕令人难以接受:糖精=Sugessece"Sugar""Essence"(“糖”与“精”合起来),酵母菌=Yeabacteria"Yeast""Bacteria"(“发酵”与“细菌”合起来)。这岂不是太不像话了?  

鲜花(644) 鸡蛋(2)
发表于 2013-1-25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3-1-23 00:03
汉语是精确的。
记得在本人早年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堂而皇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语的必然趋势。 ...

说到语言的精确性,哪个语言都会有歧义的时候。跟其他语言比较,汉语是不是更精确,我还真不知道呢。
鲜花(644) 鸡蛋(2)
发表于 2013-1-25 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的构词法巧夺天工。

汉字构造新词有其可取之处,也有不方便的地方,特别是科技词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2-28 04:49 , Processed in 0.03620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