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下午,正式的技术交流开始。俞月庞请假出去。除两位中方翻译外,每人都拿到一份刘冬青准备的交流资料,而M32方面懂中文的只有史先生,所以其他三位只好听史先生介绍。
作为罗基林指定的林达主要发言人,刘冬青详细介绍了样品试制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几乎是单件生产的方式,不可能在批量生产中重演。
“我们没法按照批量生产的方式去试制样品,没有合适的CNC设备,只能借用通常加工模具的车铣加工中心,集中完成F样品半成品加工。既不经济,效率又低,没有专用工装,很难保证重复性;我们目前还没有高精度无心磨床,来解决产品的终磨精度,同时还没有气动量仪,来确认加工精度,只能在扭簧比较仪上人工检测,不但效率低,而且人为因素大。但是,这一切都会解决。我们已经开始对加工装备和测试手段的选用进行了考察。我们会在批量生产中采取自己的方法,用合适的CNC进行车和铣的分别加工,会采用高精度无心磨床和气动量仪,加上圆度仪和粗糙度仪对圆柱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抽检,最终是可以达到客户要求的。”
刘冬青趁史先生翻译之际,喝了点水,然后继续侃侃而谈:
“问题是,我们提出的批量生产工艺思路对不对?如果对,我认为就没有必要去纠缠样品试制的方式。我非常赞赏温德福先生对产品批量生产时装备的描述,这与大家拿到的资料上我们的计划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我们对此达到了共识。对样品试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但会设法解决,尽快使样品通过认可,而且更应该区分,哪些是必然延续到批量生产并且将影响批量生产的共性问题,哪些只是由于装备不同而产生的个性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前者,有问题就提出交流,并在今后的试制中,得到更多的体会和经验,从而避免在批量生产中重蹈覆辙。”
接下来,双方就林达提出的意见展开讨论。史先生和柳一汇在双方之间不断地翻译,张佳偶尔也与客人作些交谈。遇到某个专业词汇,柳一汇实在翻不出来,就请史先生帮助,直到表达出正确的英文意思,老外们都点头同意,有时弄得大家开怀大笑,气氛十分融洽。
扬先生表示,目前他看到的三种样品实物和测试报告,如果不存在大的测量系统误差的话,应该说基本可以接受,他觉得这些样品比起他在美国国内装配线上看到的要好得多。
温德福先生也表示很高兴地看到林达方面认同他的意见,并且已经有了书面计划和三套工艺方案,这是他没有料到的。他认为,林达的工艺方案虽然均不同于其他F产品的生产厂,但有它们各自的优点,尤其是‘在中国组建生产线,应符合中国采购的特点’这一观点,难能可贵。至于林达提出的问题,他们将在明天作一次认真的讨论,然后正式答复;实在不能答复的,他们将在回国后向有关方面了解,再给予答复。
第一天的会谈结束,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林达公司的人送走了客人,又回到了会议室。在下班前,大家抓紧时间总结今天会谈内容。罗基林布置任务:一、由柳一汇通过集团商务部把三种F样品发出;二、针对专家组的答复,由刘冬青、章金益现场消化理解;三、由西林华做好记录,最后形成会谈纪要,并报告给已回到美国的董事长罗基秋。
由于刘冬青唱主角,西林华一脸的不高兴,一下午几乎没说话,现在罗总又给他派了个这么出力不露脸、还要面对董事长的活儿,更加不快,说了句:“罗总,明天我请假去医院,记录的事,你还是另外安排吧!”说完,悻悻地离开了。
刘冬青说:“罗总,记录的事,我来吧!”
罗基林点点头后,又摇摇头,跟着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