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一刻] 生命的意义在于灌水 [复制链接] (1673/3259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伦敦和北京差距如此悬殊,然而,我们在媒体----国内外的媒体----则很难感受到这一点。相反,对中国的指责却不绝于耳。尤其是中国成功的主因:举国体制。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如此完美,中国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一争高下的竞技体育大国,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然而,这一次,国内外的媒体却把矛头对准了中国的举国体制。最出格的是《中国青年报》,居然提出:“瓦解体育举国体制 从打破举国关注开始”。而其所谓的理由之一是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关注:比如预算法的修改、北京暴雨的反思,还有南通启东发生的事件。该文还提出“国民的幸福感,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名片”。大概可能还不知道,印度由于宗教的因素,尽管三分之一的人用不上电----更别说看奥运,印度也得不到一枚金牌,还有一半的国民没有厕所,但这个国家的幸福指数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网独家评论的观点更是上纲上线:(举国体制)是一种低效能、高损耗的生产方式。这一切是通过动用国家资金、以行政手段整合国家资源得来,很大程度上乃是以牺牲全民体育消费乃至其他民生领域的投入(比如国家要求投入4%GDP的教育)为前提。
谁都知道,体育不是一个可以用经济领域的指标来衡量的。当我在法国看到,每夺得一枚金牌,法国举国欢腾、总统也要单独发贺电、选手荣归故里受到英雄般的盛大迎接时(我在写这篇文章一刻,法国的体育健儿正在香榭丽舍大街接受万众欢呼呢。中国的体育健儿可否到长安街上演同样一幕?),你怎么判断一枚金牌的价值?你怎么判断它的投入和产出比?还记得,北京奥运会时,香港对中国的认同感达到历史新高。这种认同感的上升又如何去评估其投入产出效应呢?还有很多小国,哪怕得到一枚铜牌都是举国欢庆。新加坡男女乒乓球队许多还不是本国培养出来的选手,也仅获得两枚铜牌,回国时,媒体用“凯旋胜利游行”、副总理和体育部长亲自到机场迎接的规格为欢迎,请问,这样的价值又如何去衡量?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又把金牌和民生、大众体育普及扯在一起,已是太过老套。双方并是不零和的关系。这就如同经济学上的“大炮和黄油”的经典案例,是需要全盘平衡的。更何况,在全球也找不到一个只要“黄油”的国家。印度这么穷,还不是在全力发展太空技术,还在和美国竞争火星计划吗?西方经济危机这么严重,不还是以北约的名义军事卷入利比亚战争吗?就在伦敦奥运会举行时,一年前曾发生骚乱的托特纳姆贫民区唯一的体育中心也将面临拆迁的命运,以让位于富人俱乐部的房地产项目。英国就是这样一边承办奥运会,一边拆掉大众的体育活动中心。
更离谱的是,一些是共性的现象也被用来指责中国的举国体制。比如中国举重运动员得了银牌泪流满面向国人道歉就被大做文章。可是我们看看,英国的选手得了银牌不也是如此吗?马来西亚最著名的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败给林丹之后,也不是向自己的国家道歉吗?最极端的是韩国,跆拳道男子58公斤级决赛,韩国选手李大勋,只获得一枚银牌。 韩国跆拳道队主教练金世赫难过之极竟说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一番话:“金牌和银牌的差别就像天与地之间的差别,夺金是我们韩国跆拳道队的基本,只拿个银牌就是国家叛徒”。这都是共同的人性使然,非中国所独有。当然也有他国独有,中国所无的。比如美国就以奖牌榜做为标准排列国家名次----雅虎甚至发明出排除主观打分项目的方式,从而令开赛后一直落后于中国的美国跃升第一。澳大利亚表现太差,但银牌还是不少,于是就有媒体用银牌做为标准排列,更好笑的是日本,铜牌曾经一箩筐,媒体便称日本铜牌世界第一。德国媒体也很有创意,其《世界报》有如下惊人评论“忘掉中国,也忘掉美国吧。因为如果真有一个体育超级大国的话,那就是欧盟。欧盟27个成员国的金牌加起来比中国、美国的都要多”。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不要以为国外的媒体才这样作,中国自己的媒体也是思他们----特别是美国所想,提出“即便中国的金牌总数超越美国,如果在田径、游泳、三大球等项目上建树无多,双方之间的对比并无意义,中国仍旧不是一个体育大国,他们充当的角色还是给美国暖场。”(也是凤凰网的独家评论)。毕竟除了美国,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同时称霸田径、游泳和在三大球占有优势的(田径基本是黑人的天下,美国搞了两百年的黑奴制,沾了非洲人的光,和什么体制没有多大关系。再一个,美国NBA过去是被禁止参赛的,后来为了市场的需要,才让这些专业运动员进入奥运会),这篇所谓评论干脆说只有美国才是体育强国算了,其他国家统统是陪太子读书。毕竟,中国游泳在本届奥运会的表现仅次于美国,中国算不上,其他国家更不用说了吧。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和西方一样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为什么不说:“即便美国的金牌总数超越中国,如果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等项目上建树无多,双方之间的对比并无意义,美国仍旧不是一个体育大国,他们充当的角色还是给中国暖场。”特别是射击, 美国民用枪支数量占全世界的35%至50%,平均100人拥有90支枪。每年3万多人死于枪支暴力,20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付出这么大代价,总该得一枚奥运射击金牌吧!?再问一遍:美国的标准为什么就是我们的标准?难道中国向美国看齐,也要等十二个小时才能看到奥运会开幕式才正常吗?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对这篇文章最不理解的是,何以一个自由主义色彩的凤凰网竟然力推这种鼓吹奥运项目不平等观点的文章呢?哪么既然奥运会的各个项目不平等,是不是从事不同运动的人也不平等?再则,难道他们就认为乒乓球、羽毛球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就不如足球吗?还有,黑人在游泳池几乎不见踪影,照此逻辑,这是不是说非洲国家永无出头之日?这不是赤祼祼的种族歧视吗?这种无视各民族差异而为美国量身定作标准、带有种族歧视的文章,就出现在这个号称自由主义阵地的网站上。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媒体令人不满的地方还有很多。北京奥运会中国的得金率很高,即金牌占奖牌总数的比例,于是媒体指责中国是“金牌至上”,可是当美国在伦敦奥运会的金牌率迅速上升都超过中国时,何以这些媒体都沉默了呢?怎么就这么和中国的金牌过不去呢?再比如,凤凰网还特意推出这样的评论:金牌总数并不代表国家的真正实力。言外之意应该是没有金牌才代表国家实力----是吗?可是谁都知道,奥运会金牌榜一向都是和国家实力吻合的。金牌榜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全部位列世界银行GDP排名前15名。而登上奖牌榜的8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3个位列世行GDP排名前100位。翻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奥运奖牌榜史册,我们更会发现:世界体育版图从来都不是均衡的,国际体坛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界限非常清晰,而它与现实世界的“富国”与“穷国”也有着高度的吻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媒体令人不满的地方还有很多。北京奥运会中国的得金率很高,即金牌占奖牌总数的比例,于是媒体指责中国是“金牌至上”,可是当美国在伦敦奥运会的金牌率迅速上升都超过中国时,何以这些媒体都沉默了呢?怎么就这么和中国的金牌过不去呢?再比如,凤凰网还特意推出这样的评论:金牌总数并不代表国家的真正实力。言外之意应该是没有金牌才代表国家实力----是吗?可是谁都知道,奥运会金牌榜一向都是和国家实力吻合的。金牌榜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全部位列世界银行GDP排名前15名。而登上奖牌榜的8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3个位列世行GDP排名前100位。翻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奥运奖牌榜史册,我们更会发现:世界体育版图从来都不是均衡的,国际体坛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界限非常清晰,而它与现实世界的“富国”与“穷国”也有着高度的吻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管什么体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伦敦奥运会怨声载道,自然是不成功的模式,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昔日体育强国迅速退步,自然是要改弦易辙。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特别委员会就决定,将奥运会金牌总数排名目标列入国家的《体育基本计划》中,力争“夏季奥运会位居前五、冬季奥运会位居前十”。这也是日本第一次将奥运会的目标写进自己的办事处部门工作报告。澳大利亚媒体形容自己国家令人失望的表现为“灾难”甚至是“耻 辱”。体育员员则把责任归咎于办事处拨款的减少。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举国体制或者举国体制的变种,有的国家会加入市场和社会的因素,但主体还是要靠国家投入。
当然中国的举国体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大球运动由于成本高、出效慢而被忽视。可是同样的,美国的市场模式也不是对所有运动都关注,也只不过是游泳、田径和大球而已,也都是根据国情,扬长避短。更何况,美国的市场模式也走向极端,买断了转播权的电视台为了广告收入竟然在北京奥运会时推迟十二个小时、伦敦奥运会也推迟数个小时才以录相方式转播了开幕式。一个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观众却没有和全球同步享受现场直播的权利!(假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国举国体制的批评,并不单纯。事实上,自从中国成功再度崛起之后,凡是中国成功的做法都被质疑甚至否定。高效率是中国现行体制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在应对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方面,更是令世人惊叹和赞叹。还记得海地发生地震时,第一个到达的救援队竟然是远隔重洋的中国,而不是咫尺之隔的美国。然而,对中国的高效率,国内外媒体却一直在污名化。说什么西方虽然效率低下,但由于经过充分论证,减少了出错机率,反而更快云云。事实上,中国的高效率和制度有关,西方的低效率也同样和制度有关。比如,奥巴马推动建立的全民医疗保险,竟然花费了近一个世纪----从老罗斯福总统起直至奥巴马才成功。按说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唯一没有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2007年全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家庭中高达62.1%的家庭首要的财务问题来源是“医疗费用过高”,而非“房价下跌”),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建立医疗保险并没有什么需要充分论证的。但何以在美国竟然要花费一个世纪?首先是共和党坚决反对,共和党执政时或者共和党控制国会时,就绝对不会令法案过关。其次就是保险公司等利益集团强大的游说,甚至可以令民主党议员倒戈。正是政党博弈和利益集团的阻挠才是美国效率低下的制度性原因。今天虽然奥巴马取得了成功,但只要他在今年的大选败选,共和党依然可以将之废除,历经一个世纪后,仍然可以回到原点。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靠拉动经济三大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结果也成为海内外不少媒体指责的对象。还说要向西方学习,通过消费拉动增长。可是西方主要经济体都依靠消费拉动,结果如何?哪一个不是赤字累累,难以为继?倒是西方中的另类德国,一直依靠出口拉动----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中国,所以也成为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好的国家。再看看美国,经济危机之后才恍然大悟,要依靠出品拉动经济,为此美国办事处重提“国家出口战略”,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出口提高一倍,还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连这些发达国家都要向中国模式学习,何以中国要改弦易辙呢?更何况,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这四大经济体均投入大量资金救市,特别是负债累累的美国投入超过一万亿美元,远超自有资金充裕的中国。何以中国的投入就成为众矢之的?要知道,只有中国是投入到基础设施等实体经济,其它经济体都投入到虚拟经济,而且也只有中国的投入取得显著成效迅速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投入少、见效好,何以中国就偏偏成为指责的对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8-21 07:54 , Processed in 0.02043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