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散文] 我的第二所大学 [复制链接] (552/25707)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2-12-13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极!等待后续……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铁鹰 于 2012-12-14 11:13 编辑

工厂是紧靠着长江建造的,打开车间后门,便是浩浩汤汤的大江。每天都要打开后门倒卸废弃的渣石,每天都可以看见这道被称为中国母亲河的大江。泸州城就在大江对岸,站在江边的石崖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得到对岸的景况。这里是长江上游,江面很窄,稍有水性便可以游至对岸,然后再游回来。年轻人常常这样在大江里玩着“激流勇进”的游戏。

每每会选择休息的节假日,结伴到长江里游嬉。长江虽可在此轻松横渡,要直线抵达,再直线返回自然不可能。总要考虑江水的流速影响。一般有渡江经验者,会选择水流方向的斜方向下游,作为横渡的目的地。折回的时候同样还是选择一条可以借流速的斜线。这样一来,虽然直线距离增加了,人却反而轻松许多。下水的下水,不下去的人抱上大家的衣服,沿着长江走下去等着。

这是当时很盛行的一种年轻人游戏,直到读大学以后都还会玩这个游戏。只是,我的水性不好,几乎一次也没有完成过横渡大江的壮举,总是只游至水流湍急的江心,便折回来游到下游去等了。

 

沿着车间后门那条江边的小路,可以一直走到轮渡渡口,也就是十几分钟的路程。那时候的渡口,就是茜草坝最热闹繁华的地段了。那里是集市,也是一条小商业街。一条青石板小路的两侧聚集着各式小店,满足着物资贫乏时代人们的各种需求。一早一晚是渡口最为热闹的时光,路边摆满了农民的各种挑担,路上挤满坝子上的居民。挎着竹篮,背着背篓,三五成群,一帮一伙在街上说说笑笑讨价还价。那种熙熙攘攘的景象,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常常是利用每天的工休间隙,结上个伴儿,出了后门,一直走到渡口的集市,买上些时令的瓜果,边吃边走回去继续工作。那个时代的物资虽然十分贫乏,这里的物价却是很低。有些农副产品的价格还记得很清楚,比如猪肉,虽然需要凭票供应,价格很低。每斤不到一元,好像只有0.70元?因为是炉前工,每个月有高温补助,其中包括3斤猪肉票,也会发相对应元的现金。还有像桔子、桂圆、荔枝等水果,都不过几毛钱。

四川是个有热带气候特点的盆地,气候温暖潮湿,物产甚为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对此,那些年生活在四川时深有体会。比起生活了八年的宁夏贺兰山下的军垦生涯,四川真成了我的天堂。这里几乎没有冬季,断没有大西北那样的冰天雪地,即便是严冬腊月里,也是一派苍翠碧绿。

 

茜草坝最多的绿色植物可能就是竹子了,你随便走到哪里,一抬眼就会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跳进自己眼帘的一道青翠的竹影。这里虽是个相对平坦的坝子,然终究是在四川盆地,抬腿几步就要爬坡上山。山坡上、路两旁,还有那些农家的茅舍前后,最多的还是竹林。当然苍绿的山里,还有许多水杉、香樟、甚至是楠木。四川的大山里有着无穷的资源,仅仅是木材一项,已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笔巨大财富。

不知道人们是否知道,四川大山里砍伐下来的木材,是怎样运出山来的?不是靠汽车,火车等运输工具,靠的是大自然强大的动力——水流。四川的大山里水系丰富,水流湍急。山里的伐木者,只需要将那些伐下来的大树丢进湍急的河水,就会被自动冲到下游。然后在那里把零散的木头捆扎在一起,做成一个个木筏子,再把它们从支流放进干流,江河的力量就会把这些连成串的木排和竹排,一直送到目的地。长江,无私地为蜀人世世代代提供着这种免费的源动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言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吧?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2-12-1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2-12-14 11:03
本帖最后由 江南铁鹰 于 2012-12-14 11:13 编辑 三
工厂是紧靠着长江建造的,打开车间后门,便是浩浩汤汤 ...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茜草坝这方山水被铁鹰老师描述得很详细,可供横渡的江水、热闹的集市、低廉的物价、丰富的山林资源。我从电视里看过放排,木头顺水下去,很壮观。
很迷人的一处所在,被文字再现。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影 发表于 2012-12-14 11:46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茜草坝这方山水被铁鹰老师描述得很详细,可供横渡的江水、热闹的集市、低廉的物价、丰 ...

谢谢红影的跟进。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兵团的各种生活条件,长江起重机厂也是我的天堂了。

最初那几年,因为没有宿舍,我又是归在“部招子弟”行列,被安排在厂部办公大楼顶层。8层楼下面7层都是办公室,只有8层被当做了单身的厂部领导,还有些特殊的单身汉做了宿舍。厂里一位唯一没有结婚的老处女副书记,就住在上面。我和妻子(当初还是未婚妻),也分到8层居住。

未婚妻和厂部播音员一个房间,我和另外两个“部招子弟”住一间。一位姓黄,另一位姓王,后来都和我一起参加过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就考取离开了工厂,他们两个没有考取,又参加了第二年的考试,然后双双考取,也离开了那里。

 

宿舍很宽敞明亮,我们每人一张上下架子床,一张睡觉,一张放东西。窗户下面还有一只写字台,推开窗户可以看见下面的大操场。那个操场真是很大,是个足球场。每年厂里都会在上面举办运动会。这座办公楼座北朝南,隔着操场对面是男工集体宿舍。我本来就应该住在那里的。

操场的东边是厂区的大门入口,西边有一排平房和厂里的洗澡堂。平房是办公用品仓库,以后被改造成临时住房。结婚以后因为很特殊的原因,曾经在那排平房里住过几年。关于那个特殊原因,会另外写一个帖子。

 

办公楼的旁边就是食堂,里面有个很大的饭厅。工人们除去在里面吃饭,工休时间也用来当做放置乒乓球台的场所。我很少去那里打乒乓球,因为办公楼的8层有一间小会议室,正好放着一张乒乓球台。我们三个经常去打乒乓球。他们两个都是高手,我比起他们的水平低了很多。不过,我也有自己在乒乓球方面的特长,是个很不错的乒乓球裁判。每次厂里举办乒乓球比赛,或者与其他兄弟厂举行友谊赛,都会请我出任主裁。

工厂的文体业余生活很丰富,厂工会经常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运动会,也会办各种演出。厂部有自己的体育代表队和文艺演出队。因为喜欢创作,车间里很多节目都是我创作的,以后就经常被借调工会搞创作。

 

厂里伙食很不错,尤其在那个年代。当然也因为我从大西北来。西北哪地方,很少吃到蔬菜。四川不同,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新鲜蔬菜。另外鱼虾也很多,比起西北有天壤之别。还有主食,在西北几乎天天吃的都是玉米面窝窝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吃上白面大米。

厂里的食堂每天供应的都是大米白面。在兵团每顿有点菜吃就不错了,很少有人计较好坏。厂里食堂不同,主食窗口的牌子上面有每天的食谱:米饭、馒头、花卷、菜包、糖包、肉包,有时还有油条、炸糕、饺子、馄饨、面条,应有尽有,想吃什么随便买,你有菜金票和饭票就成。

老工人多数来自北方,尤以老北京居多,大多喜爱面食。没有米饭可以,若是哪一天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包子馒头供应,那些老职工会闹着要罢工。可能也就因为吃惯了长起厂的面食,我至今偏爱面食,完全不像个南方人。

供应菜的窗口则同样会有4-6样的荤素菜肴公布出来,由自己选择。另外还有个小炒窗口,那里可以当场按照要求提供小锅热炒。一句话,只要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天天可以吃得很不错。

 

说到经济,自然应该说到当时的个人收入。

在兵团我是三级农工,月收入28元。进厂是要重新学徒的,学徒期间一般是16。因为是带薪的国企军垦,所以有点优惠照顾了。三年学徒期,月薪24.很不错了。我的工种还有特殊工种补贴,夜班费、加班费合在一起总有三四十了。由于物价低廉的缘故,厂里又有不少免费福利,这点收入已经可以养家活口了。还有就是那时候粮食还很金贵,吃饭是需要凭粮票的。对于定量高和肚子小的人来说,粮票就是代金票了。在兵团,因为属于重体力,定量有41斤,进厂居然又是重体力加上特殊工种,定量居然升到了49斤。工作虽然很繁重,比起前几年总算油水好了许多,每个月会有几斤剩余。加上北京家中担心我们吃不饱,每月也会给些全国粮票。这样每个月总有差不多20-30斤粮票富裕出来,可以直接置换成钱,也可以就用粮票买东西。兑换比值记得是0.2-0.4元一斤。20斤粮票就值好几块了。这样的日子肯定远强过在兵团的生活。

四川那地方交通闭塞,物产却又十分丰富,故而物价也就显得更为低廉了。说实话在那里衣食无忧的过上一辈子,应该是很不错的一种选择。当年若不是老父孑然一身在苏州生活,需要有个子女到身边去照顾他,说不一定我就留在川内不再出来了。

 

何况长起厂的福利也很不错?除去工资福利待遇,还有住房条件也不错。生活区参照北京习惯,分成若干称作“街坊”的小区。每个街坊都有数座,或十数座家属楼不等。家属楼的每个单元也分成不同大小,有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专门提供给双双多是长起厂的新婚职工;也有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提供给有了一两个孩子,或者家有老人的长起厂老职工。还有三室户、四室户提供有需要的大家口。

我们最后离开时,已经分配住进了一室一厅的家属楼。

 

厂里不仅有幼稚园,还有子弟学校。幼稚园接纳所有母亲在长起厂工作的孩子,从婴儿到学前班。子弟校则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班,各个年级都有。长起厂的职工子女,不出茜草坝就可以完成从幼稚园到高中的全部教育,而且入托费、学杂费、学费全部都是由厂里承担的。当然前提是必须是双职工子女。

我大学毕业后,还回到那个子弟校教过一年多高中毕业班。

 

乱七八糟的写了一堆,算是让读者对我“读”的第二所大学有个大致感性认识吧。既然是散文,也就不去考究文章的逻辑性、严密性,还有什么篇章结构了。纯属甩到哪里写到那里了。这一点必请君原谅。

这一篇就算结束了。其他内容会另开新篇章。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2-12-15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2-12-15 00:37

相对兵团的各种生活条件,长江起重机厂也是我的天堂了。
最初那几年,因为没有宿舍,我又是归在“部招 ...

回忆如水,静静地流淌着当年的岁月。
分享铁鹰老师当年的满足感:住厂部干部宿舍,有丰足的收入,享受着比西北优越的生活……
有几点很有感触,当年的国企真是个独立的小王国,从孩子读书到衣、食、住、行全部有一套自己的系统。
说起宿舍,感觉很象大学里,也是架子床,但条件没你们那么好,我们是一个架子床上下住两个人。
总觉得食堂里的味道和家里的不一样,混合了所有的菜香和汤的香气,扑面而来。即使现在,无论到哪个大学里玩,我凭味道就能很容易感知哪里是食堂,也很容易就被那股味道带回当年的学校生活。
写得随意最好,因更真实。
从文章里看,还有很多后续:铸造和练铁、师徒故事、婚后住那排平房的原因、西北兵团生活等等。静静等待铁鹰老师的新篇。
鲜花(665) 鸡蛋(3)
发表于 2012-12-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是比较而言的,长江起重机厂的天堂生活,给了铁鹰老师如此丰富的人生。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影 发表于 2012-12-15 13:55
幸福是比较而言的,长江起重机厂的天堂生活,给了铁鹰老师如此丰富的人生。

亦或幸福感本就很平常。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昌记忆

     隆昌是个小县城,自古有“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以弹丸而当六路之冲,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誉。 弹丸之地当要冲,交通四面八方,距离内江最近,只有38公里,所以隆昌隶属内江管辖。其次是泸州,也只有不足53公里,当然是直线距离。四川多为山路,弯弯曲曲攀升盘旋,实际远远不止。车速又不能太快,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高速路,中间还要等渡江轮渡,由隆昌至泸州总要半天时间。

隆昌处于成渝两大都市中部,距成都市210公里、重庆市138公里;周边不仅有内江、泸州,还有自贡、宜宾和永川。小小的隆昌处在大中七个城市中间,这样的地理位置真是要冲之地。

 

我当年入川到的第一个川蜀城市就是隆昌,自然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火车是半夜到的,也没有熟悉的人带路。因为办理离开兵团的手续耽搁 了几天,我们回到北京的时候,一机部的“内招子弟”,早已经在一个月前就入川了。我和未婚妻只好带着手续,按照给我们的地址,自己找到长江起重机厂去。

地址上注明了在隆昌下车,然后搭乘汽车到泸州茜草坝。当然,也可以去找长江起重机厂驻扎隆昌的办事处。如果有厂里到隆昌办事的便车,可以跟车到厂里。

不过长起厂负责招工的朱师傅,曾经专门叮嘱过,尽量不要特殊化,不要暴露我们是部里的子弟。免得被下面非议为“走后门”。

 

其实,我和未婚妻被一机部“内招”,确实属于“走后门”。我虽然算“干部子弟”,却不是一机部的。我的母亲是四机部的厅局级干部。

对了,现在这些机构都已经不复存在,有必要详细说明一下。当时中央有八大工业部,一机部的全称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四机部全称电子工业部。

文革开始以后几乎所有的部属厂,地方厂,都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直到1973年,邓小平第二次重出江湖,开始主持中央工作。他做的第一次大事就是企业整顿恢复生产。为了完成这项工种,邓小平向中央提出要解放一大批被挂起来的干部。这项干部被解放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许多大型企业也开始恢复生产。为了恢复生产的需要,这些企业开始在全国范围招工,招工的对象就是前几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不过有个明确规定,不得在部队、国营农场和建设兵团招工。按照这个规定,我不在招工范围之内。

复出后的母亲是通过交换内招指标的方式,用自己部里的招工指标与一机部的内招指标做了交换。这样,我们变成了一机部的上山下乡子弟。然后她又亲自去宁夏办理了我们的人事手续。结果就是我和未婚妻顶着一机部干部子弟的身份被招进长江起重机厂。这里算个题外说明。

我们决定遵守朱师傅的嘱咐,所以抵达隆昌后没有去办事处。先是在隆昌火车站附近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次日去长途车站买了到泸州茜草坝的车票。

买车票的路上,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川南小城的风采。

 

初到川中有些不适应,天气阴沉沉的,没有雨,却感觉潮气甚重,身上很不爽湿漉漉的感觉不舒服。以后才知道,四川这个地方不仅仅是重庆雨多雾多,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一年365天,会有200天下雨。

对了,那时候重庆不是直辖市,还是隶属四川省的一个大市。以前一直没有搞明白巴蜀二字的区别,后来才知道,其实重庆与四川一直有别,巴代表重庆,蜀,才是四川。

隆昌、泸州都是多雨多雾的气候,有点类似东南亚一带没有四季,却有雨季与旱季之分。蜀中冬天不很冷,但是下雨的时候就会感觉有些寒气逼人。

 

隆昌城里那时候没有平坦的柏油马路,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想想应该是有的,毕竟已经过去了整整的40年,连个初生的娃子都长成了中年汉子。那时候的路,都是青石板铺起来的。据说如今已经在规划一座青石之城。不过,很难想象一座完全崭新的石城,能不能体现出隆昌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隆昌本就以青石雕刻著称,历史上很有名,至今还有个立体史书”之称。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算起,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的青石牌坊现存17座,最久远的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其中主要的13座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驿道县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牌坊沉淀和蕴涵着华夏文明之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瑰宝,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我对隆昌城的概念,还停留在青石铺路的阶段。两旁有一排石木,或者全木结构的矮房子。二楼朝外挑出,走在下面可以避雨。这样的结构,一定考虑到蜀中多雨的缘故。那些临街的小店铺,出售着一些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物件。诸如一些竹制品,竹篮、竹椅、背篓等,很有些当地的特产像隆昌老醋就很有名气。

喜欢那种走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踏在上面有种历史的沧桑,也有种与俗世脱离的宁静。

下雨的时候,打一把伞,一个人走在青石上。石板亮晶晶积着先前落下的雨水,后面的雨水再落上去的时候,会飞溅起一阵雨花,那些雨花撞击着不断落下来的雨滴,变成一片飞腾旋舞的水雾,更增添了朦朦胧胧的感觉。长街一片静寂,只有雨水打在雨伞上,发出的“滴嗒滴嗒”,与脚下踏上青石板时的“啪嗒啪嗒”,交织着一支只有自己听得明白的协奏曲。你会觉得走在一个不为人知,梦幻的世界……

 

在蜀中生活了十足八年,大约前后有十数次到过隆昌。尽管都是路过,没有哪一次真正在隆昌住下,尽管从来没有很认真去细看过这个小城,隆昌,却还是那样深刻地留在脑海里。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泸州记事

泸州,古称“江阳”,别称“酒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两江交汇处,如今已发展成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 

 泸州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公元前161年设江阳侯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两江舟楫之利,历史上泸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到了宋、明时期泸、成、渝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也是盐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和必经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曾是川南人民行署公署(省级)所在地,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泸州是中国著名的酒城,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均出自于此,是全国重要的循环型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泸州市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诸多荣誉称号。

   泸州历来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经济枢纽,如今更具水陆空立体交通区位优势,成为长江“黄金水道”和西南出海南通道上的璀璨亮点,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一级枢纽站和长江主枢纽港城市。西南出海通道纵贯全境,陆路经此通道一日内可直达广西防城、北海;

泸州蓝田机场为四川第三大航空港;泸州港是交通部确定的四川唯一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四川第一大港口和集装箱码头。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

泸州因物华天宝、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糯高粱等粮食作物及甘美的泉水,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尤以出产泸州老窖酒(浓香型)和古蔺郎酒(酱香型)而享有“酒城”的美誉,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地区。 

 泸州作为全国最主要的白酒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浓香型白酒发源地。酿酒业是泸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泸州市为国家名酒“金三角”(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酒,四川宜宾市五粮液,四川泸州市老窖特曲和郎酒)产地之一。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从1573年开始,连续不间断酿造使用的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同类首家),其窖泥白色,总酸、总脂、有机质含量异常丰富,400多种微生物发出浓郁香味,发酵酒质形成“泸型酒”独有的浓香,具有“醇香浓郁,饮后尤香,清洌甘爽,回味悠久”的风格。产品获中国方圆认证标志。

  泸州老窖大曲池是国家文化遗产,同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其泸州老窖酿造技艺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泸州宝光集团有限公司)酿制的古蔺郎酒属酱香型白酒,为茅台酒的姊妹酒,其前后香各有千秋,中国酒界“郎头茅尾”之说即指郎酒前香超过茅台,后香不及茅台。其郎酒传统酿造技术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化学工业是泸州另一重要的支柱产业。尤以天然气化工闻名遐迩,曾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地。泸州是原化工部确定的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一,也是该部规划发展的全国大中小城市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尿素生产基地。 

 20014月,xx四川省委、省办事处确定在泸州市建设四川西部化工城,把泸州作为全省化工支柱发展的落脚点和支撑点,通过对泸州化工及综合优势的整合与规划,使化工城成为最佳的化学工业投资平台。全市有五个化工园区即纳溪化工园区、合江化工园区、高坝化工园区、龙马潭化工园区,叙永煤化工基地。目前,泸州的化学工业已形成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教育、科研、设计、机械、建筑安装六位一体的化工体系。拥有一批装备精良、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级大型和特大型化工骨干企业和国家级、世界级优良产品。

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泸州的工程机械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现已组成了以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液压件厂为骨干的四川长江工程机械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已形成国家级工程机械主机、基础件和维修配套成龙的生产体系。 

 集团公司直属的长江起重机厂是我国生产全液压汽车起重机历史最长、品种系列最全、起重吨位迅速成为最大、国优称号最早的大型骨干企业,有“全国大中型全液压起重机制造中心”誉称,是我国首台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的诞生地。

 

如果你打开百度,上面这些关于泸州的资料便扑面而来,这就是今天的泸州概貌。并不是那个我所熟悉,了解、生活过八年的古城泸州。整整40年过去了,泸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想告诉大家的并不是今天这个泸州,而是40年前那个带着历史的沧桑,有点古色古香的小城泸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0-11 19:53 , Processed in 0.03251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