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记忆
隆昌是个小县城,自古有“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以弹丸而当六路之冲,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誉。 弹丸之地当要冲,交通四面八方,距离内江最近,只有38公里,所以隆昌隶属内江管辖。其次是泸州,也只有不足53公里,当然是直线距离。四川多为山路,弯弯曲曲攀升盘旋,实际远远不止。车速又不能太快,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高速路,中间还要等渡江轮渡,由隆昌至泸州总要半天时间。
隆昌处于成渝两大都市中部,距成都市210公里、重庆市138公里;周边不仅有内江、泸州,还有自贡、宜宾和永川。小小的隆昌处在大中七个城市中间,这样的地理位置真是要冲之地。
我当年入川到的第一个川蜀城市就是隆昌,自然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火车是半夜到的,也没有熟悉的人带路。因为办理离开兵团的手续耽搁 了几天,我们回到北京的时候,一机部的“内招子弟”,早已经在一个月前就入川了。我和未婚妻只好带着手续,按照给我们的地址,自己找到长江起重机厂去。
地址上注明了在隆昌下车,然后搭乘汽车到泸州茜草坝。当然,也可以去找长江起重机厂驻扎隆昌的办事处。如果有厂里到隆昌办事的便车,可以跟车到厂里。
不过长起厂负责招工的朱师傅,曾经专门叮嘱过,尽量不要特殊化,不要暴露我们是部里的子弟。免得被下面非议为“走后门”。
其实,我和未婚妻被一机部“内招”,确实属于“走后门”。我虽然算“干部子弟”,却不是一机部的。我的母亲是四机部的厅局级干部。
对了,现在这些机构都已经不复存在,有必要详细说明一下。当时中央有八大工业部,一机部的全称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四机部全称电子工业部。
文革开始以后几乎所有的部属厂,地方厂,都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直到1973年,邓小平第二次重出江湖,开始主持中央工作。他做的第一次大事就是企业整顿恢复生产。为了完成这项工种,邓小平向中央提出要解放一大批被挂起来的干部。这项干部被解放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许多大型企业也开始恢复生产。为了恢复生产的需要,这些企业开始在全国范围招工,招工的对象就是前几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不过有个明确规定,不得在部队、国营农场和建设兵团招工。按照这个规定,我不在招工范围之内。
复出后的母亲是通过交换内招指标的方式,用自己部里的招工指标与一机部的内招指标做了交换。这样,我们变成了一机部的上山下乡子弟。然后她又亲自去宁夏办理了我们的人事手续。结果就是我和未婚妻顶着一机部干部子弟的身份被招进长江起重机厂。这里算个题外说明。
我们决定遵守朱师傅的嘱咐,所以抵达隆昌后没有去办事处。先是在隆昌火车站附近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次日去长途车站买了到泸州茜草坝的车票。
买车票的路上,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川南小城的风采。
初到川中有些不适应,天气阴沉沉的,没有雨,却感觉潮气甚重,身上很不爽湿漉漉的感觉不舒服。以后才知道,四川这个地方不仅仅是重庆雨多雾多,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一年365天,会有200天下雨。
对了,那时候重庆不是直辖市,还是隶属四川省的一个大市。以前一直没有搞明白巴蜀二字的区别,后来才知道,其实重庆与四川一直有别,巴代表重庆,蜀,才是四川。
隆昌、泸州都是多雨多雾的气候,有点类似东南亚一带没有四季,却有雨季与旱季之分。蜀中冬天不很冷,但是下雨的时候就会感觉有些寒气逼人。
隆昌城里那时候没有平坦的柏油马路,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想想应该是有的,毕竟已经过去了整整的40年,连个初生的娃子都长成了中年汉子。那时候的路,都是青石板铺起来的。据说如今已经在规划一座青石之城。不过,很难想象一座完全崭新的石城,能不能体现出隆昌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隆昌本就以青石雕刻著称,历史上很有名,至今还有个立体史书”之称。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算起,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的青石牌坊现存17座,最久远的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其中主要的13座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驿道县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牌坊沉淀和蕴涵着华夏文明之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瑰宝,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我对隆昌城的概念,还停留在青石铺路的阶段。两旁有一排石木,或者全木结构的矮房子。二楼朝外挑出,走在下面可以避雨。这样的结构,一定考虑到蜀中多雨的缘故。那些临街的小店铺,出售着一些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物件。诸如一些竹制品,竹篮、竹椅、背篓等,很有些当地的特产像隆昌老醋就很有名气。
喜欢那种走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踏在上面有种历史的沧桑,也有种与俗世脱离的宁静。
下雨的时候,打一把伞,一个人走在青石上。石板亮晶晶积着先前落下的雨水,后面的雨水再落上去的时候,会飞溅起一阵雨花,那些雨花撞击着不断落下来的雨滴,变成一片飞腾旋舞的水雾,更增添了朦朦胧胧的感觉。长街一片静寂,只有雨水打在雨伞上,发出的“滴嗒滴嗒”,与脚下踏上青石板时的“啪嗒啪嗒”,交织着一支只有自己听得明白的协奏曲。你会觉得走在一个不为人知,梦幻的世界……
在蜀中生活了十足八年,大约前后有十数次到过隆昌。尽管都是路过,没有哪一次真正在隆昌住下,尽管从来没有很认真去细看过这个小城,隆昌,却还是那样深刻地留在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