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66)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14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学习《文心雕龙》

 

 ——关于《文心雕龙》的学习与研讨(其中有大量来自百度的学习资料并非原创。特加以说明。)

 

《文心雕龙》共1050篇。原分上下部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是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完成的。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50篇。

 

     我第一次接触《文心雕龙》是在读中文系的课堂上。说实话,因为自己古代汉语的功底浅薄,听老师讲课后,如果不再重新认真自学,像那个时代的古文,就几乎看不懂了。因为我并没有读过高中,只是初中的文化底子就进了大学的。

以后,我因为担任语文教学的需要,又曾经重新读过这部巨著。再学习中颇有心得体会。

 

这次应草坛朋友要求,又重新整理后,将研习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个人感悟再发上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300 +10 +10 鲜花 +10 收起 理由
玫瑰丽人 + 300 + 10 + 10 + 10 鹰老师辛苦了。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飘泊  在2012-12-16 23:36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

 

《文心雕龙》的全书,是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当然,由于南北朝时期道家盛行,在刘勰的这部书里,兼采道家的不少思想。可以说《文心雕龙》是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它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无疑的在关于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等诸多方面,作出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它的形式也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这样的手段达到的。

“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所谓“神思”作出了生动的描绘:“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在他看来,“神思”虽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逻辑思维那样受着概念的规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与物、象、言相结合,始终在感性形象中运动,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体验和自由抒发。

书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认为语言文学既再现着客体的物貌,又抒发着主体的情与理、志与气。

所以,刘勰侧重从“体性”来划分文学的风格,即所谓“才情异区,文体繁说”。刘勰对文学的形式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总结了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

儒家中庸之道是贯穿全书的基调。刘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矛盾的双方虽有一方为主导,但他强调两面,而不偏执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

 

刘勰特别强调同儒家思想相联系的阳刚之美,这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齐、梁时代那种颓唐、阴柔的靡靡文风,正在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他希望可以通过这部书,对齐、梁柔靡文风进行矫正。他关于“风骨”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对后世发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文心雕龙》中,虽然受到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还是儒家的思想。

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

“神道设教”就是直接源于《易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

 

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这样一来,刘勰的文学理论被染上了一层很重经学色彩,而且也带来了许多局限性。

例如他认为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枝条”。对当时的各种应用文都设有专目论述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提。

  但是他自己又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十分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有这样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这些观点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了“通变”这样一个看法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在这些观点中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又是那样的具备了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文学创作,甚至可以指导我们其他的工作,包括做人的准则。要有“通”,又要讲“变”,这才会有发展。

鲜花(4174)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1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鹰老师周末快乐!谢谢您为燃情沙龙添香送墨。{:soso_e181:}{:soso_e160:}
鲜花(4174)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读古文,汗颜了。{:soso_e127:}
鲜花(4174)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读懂、读通古文,不但需要时间,还要读得进,还要有厚实的文学基础和理解能力。
这些玫瑰都欠缺,所以只能学理科了。{:soso_e127:}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文科这门学科也没有什么。不过说实话,没用,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意思。哈哈
鲜花(4174)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14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2-12-14 21:04
其实文科这门学科也没有什么。不过说实话,没用,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意思。哈哈

传道,解惑,有用的啊。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玫瑰丽人 发表于 2012-12-14 21:09
传道,解惑,有用的啊。

哈哈,也对文化知识传教士。
鲜花(4174)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14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2-12-14 23:02
哈哈,也对文化知识传教士。

就是嘛。{:1_33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0 04:42 , Processed in 0.05966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