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2、论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3、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骛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4、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鲜花(644) 鸡蛋(2)
发表于 2012-12-1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这点毫无疑问。比如文革期间,文艺作品都是高大全一类人物。文革一结束,就开始了谨慎的反思,有伤痕文学等。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4、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5、历史局限性

  《文心雕龙》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6、版本和注释

  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藏北京图书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元至正本为最早版本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通行本有清人黄叔琳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

 

以上是关于《文心雕龙》的官方介绍,均来自网络相关资料,是我为了学习这部文论经典而收集。下面开始将原文和个人学习心得逐篇发表。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原著与译文、及学习心得

 

原著

原道第一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

 

人类文化的开端,始于宇宙起源的时候。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牺首先画了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可见言论必须有文采,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于黄河有龙献图,从而产生出八卦;洛水有龟献书,从而酝酿出“九畴”;还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绿简上写着红字等有实有华的东西出现,这些是谁主持的呢?也不过是自然之理罢了。自从用鸟迹般的古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的办法,文字的作用便发挥起来。神农、伏牺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文章就无法追究了。唐尧、虞舜的时候,作品越来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写自己的情志了;伯益和后稷的建议,也下开章奏的风气。夏朝兴起,事业宏伟,各种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歌颂,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渐发展;由于《诗经》的影响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时候,写成了《易经》的《卦爻(yáo摇)辞》;它如玉石的花纹,含蓄而丰富;精确的内容,坚实而深刻。后来周公多才多艺,继续文王的事业,他自己写诗,并辑录《周颂》,对各种作品进行修改润色。到了孔子,继承过去的圣人,却又超过了他们。他整理《六经》,正如在音乐上集各种乐器声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远及千里之外,他的道德学问可以流传到万代之后。他写下天地间的光辉事物,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

 

从伏牺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总之,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从事教育。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体会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本篇主要论述刘勰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文原于道。“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

所谓“自然之道”,刘勰是用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他认为日月山川、龙凤虎豹、云霞草木,从物到人,都是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则有其自然形成之美。这种自然美,刘勰叫做“道之文”。从这种观点出发,刘勰主张文学作品应有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当时过分雕琢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因为这样的作品违反了“自然之道”。这就是刘勰论文要首标“原道”的主要原因。

如果有人读过《周易》了解八卦,一定会看出刘勰第一部分中这段文字“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其实明显是传承了易经中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老庄的观点。可以说刘勰的自然之道理论就是与庄子的道家一脉相承。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自然之道”。刘勰从天地万物都有文采,说到人必然有“文”;所有万物的文采,都不是人为的、外加的,而是客观事物自然形成的。

  第二部分从人类之“文”的起源,讲到孔子的集人类文化之大成。人类文化起源于劳动,刘勰不可能认识到这点,而采用古代种种不可信的传说,这是他的局限。对孔子的作用也评价太高。

第三部分论“自然之道”和“圣”的关系。刘勰认为,古代圣人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写文章,“自然之道”是通过古代圣人的文章得到阐明的。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起到鼓动天下的巨大作用。

 

刘勰的这些观点,在今天来看必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就其本质而言,刘勰的观点表述了文学最根本的来历和它的社会价值。“自然之道”的理论,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文学是源于真实、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们思维里的凭空想象。哪怕是虚拟的神话传说,科幻小说,就其本质而言,还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人类思维中折射的结果。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著

征圣第二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断决以象,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所谓“圣”,就是能够独立创造的人;所谓“明”,就是能够继承阐发圣人学说的人。用述作来培养人的性情,古代圣贤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孔子的学生说:“孔子的著作是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说,在这些著作里,是表达了孔子的某些意见或主张的。古代圣王的教训,在古书上记载着;孔子的言行,都充分表现在他的教导人的言论里。所以,对较远的,孔子称赞过唐尧之世,说那时的文化兴盛焕发;对较近的,他赞美过周代,说那时的文化丰富多采,值得效法。这些都是政治教化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春秋时郑国攻入陈国,在对待晋国的责问中,郑国子产因为善于辞令而立下功劳。宋国曾用最隆重的宴会招待宾客,由于谈话富有文采,孔子特使弟子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事业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孔子赞扬子产,说他不仅能用语言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能用文采把语言修饰得很漂亮。孔子谈到一般有才德的人时,就说情感应该真实,文辞应该巧妙。这些都是个人修养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由此可见,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这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

圣人能够全面考察自然万物,并深入到其中精深奥妙的地方去;这样才能写成堪称楷模的文章,其表达的思想也才能与客观事物相吻合。圣人的著作有时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其主要思想,有时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有时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的主体,有时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的作用。如像《春秋》就常用极少的文字来赞扬或批评,《礼记》里常用轻的丧服来概括重的丧服:这就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主要思想的例子。又如《诗经豳风七月》是用许多章句联结成篇的,《礼记儒行》也常用复杂的叙述和丰富的辞句:这就是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的例子。此外,有的文章讲得像《》卦所说的那样决断干脆,有的文章写得像《离》卦所说的那样清楚透彻:这就是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主体的例子。还有《周易》中的四种卦象,道理精深,意义曲折;《春秋》所运用的五种记事条例,也常是文辞微妙,意义宛转:这就是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作用的例子。根据上述可知:各种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洋与略、隐与显的区别;所以写文章时,或压缩、或加详,要随不同的时机而定;写作上的千变万化,要适应不同的具体情况。所有这些,如果以周公、孔子的文章做标准,那么在写作上就算找到老师了。

所以刘向谈论文章,一定要以圣人作标准来检验;匡衡上书劝学,一定要以经书为根据。《周易系辞》说:“辨明事物并给以恰当的说明,有了明确的辞句就可以充分表达了。”《尚书毕命》说:“文辞应该抓住要点,不应该一味追求奇异。”由此可见,必须有恰当的说明才能表达出文章的论点,必须抓住要点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辞采。倘能这样安排文辞,就能避免单纯追求奇异的毛病;这样建立起来的论点,也就能得到辞句明确的益处了。那么即使内容精深曲折,但不会影响到它说明的恰当;虽然文辞微妙宛转,但不会妨害它能抓住要点。文章要抓住要点和辞句写得微妙并无矛盾,说明的恰当和内容的精深也可同时并存。这些情形,在圣人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颜阖说:“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羽毛上再加装饰似的,只追求华丽的辞藻。”虽然颜阖想借此来指责圣人,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圣人的文章是既雅正又华丽,本来就是兼有动人的文采和充实的内容的。自然之道本来是不易弄懂的,尚且有人去钻研它;文章是显而易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好好加以思考呢?如果能根据圣人的著作来进行写作,那么写成的文章就接近于成功了。

总之,只有圣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为他们具有特出的聪明才智。他们把精妙的道理写成文章,以自己灵秀的气质构成文采。他们的见解有如日月之明,他们的辞藻就像高山大海那样丰富。古代圣人虽成过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所谓“圣”,就是能够独立创造的人;所谓“明”,就是能够继承阐发圣人学说的人。用述作来培养人的性情,古代圣贤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孔子的学生说:“孔子的著作是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说,在这些著作里,是表达了孔子的某些意见或主张的。古代圣王的教训,在古书上记载着;孔子的言行,都充分表现在他的教导人的言论里。所以,对较远的,孔子称赞过唐尧之世,说那时的文化兴盛焕发;对较近的,他赞美过周代,说那时的文化丰富多采,值得效法。这些都是政治教化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春秋时郑国攻入陈国,在对待晋国的责问中,郑国子产因为善于辞令而立下功劳。宋国曾用最隆重的宴会招待宾客,由于谈话富有文采,孔子特使弟子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事业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孔子赞扬子产,说他不仅能用语言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能用文采把语言修饰得很漂亮。孔子谈到一般有才德的人时,就说情感应该真实,文辞应该巧妙。这些都是个人修养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由此可见,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这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

圣人能够全面考察自然万物,并深入到其中精深奥妙的地方去;这样才能写成堪称楷模的文章,其表达的思想也才能与客观事物相吻合。圣人的著作有时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其主要思想,有时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有时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的主体,有时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的作用。如像《春秋》就常用极少的文字来赞扬或批评,《礼记》里常用轻的丧服来概括重的丧服:这就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主要思想的例子。又如《诗经豳风七月》是用许多章句联结成篇的,《礼记儒行》也常用复杂的叙述和丰富的辞句:这就是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的例子。此外,有的文章讲得像《》卦所说的那样决断干脆,有的文章写得像《离》卦所说的那样清楚透彻:这就是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主体的例子。还有《周易》中的四种卦象,道理精深,意义曲折;《春秋》所运用的五种记事条例,也常是文辞微妙,意义宛转:这就是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作用的例子。根据上述可知:各种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洋与略、隐与显的区别;所以写文章时,或压缩、或加详,要随不同的时机而定;写作上的千变万化,要适应不同的具体情况。所有这些,如果以周公、孔子的文章做标准,那么在写作上就算找到老师了。

所以刘向谈论文章,一定要以圣人作标准来检验;匡衡上书劝学,一定要以经书为根据。《周易系辞》说:“辨明事物并给以恰当的说明,有了明确的辞句就可以充分表达了。”《尚书毕命》说:“文辞应该抓住要点,不应该一味追求奇异。”由此可见,必须有恰当的说明才能表达出文章的论点,必须抓住要点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辞采。倘能这样安排文辞,就能避免单纯追求奇异的毛病;这样建立起来的论点,也就能得到辞句明确的益处了。那么即使内容精深曲折,但不会影响到它说明的恰当;虽然文辞微妙宛转,但不会妨害它能抓住要点。文章要抓住要点和辞句写得微妙并无矛盾,说明的恰当和内容的精深也可同时并存。这些情形,在圣人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颜阖说:“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羽毛上再加装饰似的,只追求华丽的辞藻。”虽然颜阖想借此来指责圣人,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圣人的文章是既雅正又华丽,本来就是兼有动人的文采和充实的内容的。自然之道本来是不易弄懂的,尚且有人去钻研它;文章是显而易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好好加以思考呢?如果能根据圣人的著作来进行写作,那么写成的文章就接近于成功了。

总之,只有圣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为他们具有特出的聪明才智。他们把精妙的道理写成文章,以自己灵秀的气质构成文采。他们的见解有如日月之明,他们的辞藻就像高山大海那样丰富。古代圣人虽成过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鲜花(644) 鸡蛋(2)
发表于 2012-12-2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人可真是看得起自己,刘同志把人类推上了极限高度。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人类,没有我们自己,世界就与我们毫无关系。一个人死了,世界就消失了,那么世界的存在对每个人来说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0 04:47 , Processed in 0.0450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