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辞职,意味着失去俸禄,还可能得到亲朋好友的埋怨或鄙视,下这决心绝非容易。
  
   每次想到古人辞职归家,都会怦然心动,肯定有一种信念在支撑。
  
   可能与儒家济世思想有关,整个儒家思想就是一部《干部上岗前培训手册》,李群玉应该受过儒家教育。
  
   那么儒家思想凭什么延续几千年?
  
   个人以为,在“家天下”封建体制下,儒家思想是最合适的行为准则,除非司法独立。
  
   古代读书人的启蒙教育往往是儒家思想,想想有一定道理。
  
   ===================================
  
   朝代的更替,根本原因决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皇帝及员员的腐败。所谓官逼民反是也。
  
   正直远大于腐败时,国家盛世。腐败远大于正直时,早晚完蛋。
  
   腐败是国家完蛋的根本,腐败的根本是体制,体制的根本不便讨论。
  
   ===================================
  
   儒家思想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孔子的智慧符合古代帝王们的人性——自私(家天下)。
  
   灵活运用儒家思想,本人以为有2个人最明显:曾国藩和周恩来。
  
   古代帝王中,儒家思想相对最浓的是王莽。
  
   扯远了。
  
   ===================================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清官,虽然腐败猖獗(邓执政以后的中国,不在讨论范围,这是天涯规定的)。
  
   房玄龄、魏征、范仲淹、包拯、王安石、于谦、海瑞、林则徐... ...
  
   这些人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脊梁。儒家思想应该功不可没。
  
   清官难再续。
  
   ===================================
  
   得到皇帝的赏识,不但没有顺杆上爬,而是辞职,诗人不俗,望尘莫及。
  
   理想破灭,保留信念,不同流合污,抽身而退,有此胆量的,还有李贺。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赠妓云英
  
   罗隐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作者介绍]
  
   罗隐(公元833-910),字昭谏,杭州新城(浙江富阳)人。
  
   自幼聪明,文章出众,诗笔俊拔,更主要的是心存正气。
  
   28岁时诗人赴京赶考,路过钟陵时认识了一位歌妓云英,勿勿而过,诗人继续赶路。
  
   落地,我们介绍过的诗人中,大多都遭此劫。
  
   诗人没有气馁,准备再来。
  
   期间,写了一些讽刺诗文,成为某些大臣的眼中钉,肉中刺。
  
   落榜落榜再落榜,12年里,考了10次落榜10次,一个绰号不径而走:“十上不第”。后人写起这个故事比较轻松,当时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该如何糟。
  
   反复地失败会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就像一个年轻人无论怎样拼命也买不起房一样,有婚不能结,有家不能成,天长日久,人会变。
  
   罗隐变了,变得玩事不恭,桀骜不驯,喜欢讽刺社会,有些尖刻。
  
   10次落榜,诗人铩羽而归,一狠心将自己的名字改了,原来叫罗横,现在就是罗隐,放弃功名,准备隐。
  
   再次路过钟陵时,与云英不期而遇,没想到云英见面的第1句话:“你怎么还是布衣?”
  
   这1句讥问,严重刺激了诗人的自尊,汹涌再起,写了这首诗做答。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简析]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钟陵:江西进贤。
   醉:这个醉,不是情感上的“醉”,是物理醉,当时云英是个歌妓,唱歌表演节目,台下的罗隐酒喝多了。从整首诗来看,当时2人的关系可能一般,不要想得太复杂。
   掌上身:汉时的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作掌上舞。这里指云英仍然像10多前那样,婀娜漂亮。
   10多年后的云英大概有多大年纪?我想不会超过30岁,如果保养得好当魅力四射。
   故人相见,诗人没想到得到一句讽刺。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一个男人事业不成功,刚开始时,不会在意别人的议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便瞎说。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可是如果久不成功,别人的眼神自然复杂,语气轻佻在所难免,当事人会逐渐有心理反应。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对心理是个严峻挑战,即使别人不说,心中的块垒也会越积越厚,会变得很敏感,忍力顿减,然后脾气暴躁,就像现在炒股。
   “怎么还是布衣?”这话如果出自男性之口,我想罗隐会立马急。
   诗人还算有风度,对一个曾经相识女妓的回答还算客气,但诗人的心里肯定难受。
   我失败我承认,10多年来,你漂亮依旧,不是也没找到合适的郎君吗?
   你我一样,都是不如人,扯平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瀑布心理效应”,一个人可能无意说得话,会刺激听者,爆发瀑布般倾泄。于是听者会产生第2个效应:“海格力斯效应”,以牙还牙。
   诗人罗隐表现得虽然并不高尚,但也算有些风度。
   之所以选这首诗,是因为罗隐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的普通人,重创之后变得很敏感很脆弱。
  
   这首诗,自嘲和她嘲。
   苦恼人的笑。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隐后来转入幕府,寄食诸侯,因人成事。
  
   唐昭宗当皇帝时,将原来的名字李敏改为李晔,府主令罗隐写表祝贺,罗隐的表奏中有“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受到人们的称赞。
  
   “左则姬昌之半字”是指“昌”中的“日”,“右为虞舜之全文”舜的名为“重华”,这一句是指“重华”中的“华”,“日”与“华”全成“晔”。
  
   试想罗隐此2句中肯定暗含讥讽。
  
   ==============================
  
   在诗人写的《夏州胡常侍》中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告诫为官者不要为子孙聚财,成为名句。
  
   ==============================
  
   诗人的另一首《自遣》,别有韵味。
  
   自 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其中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流传至今。
  
   ==============================
  
   桀骜不驯者,有的是天性,有的属被逼。
  
   ==============================
  
   罗隐虽然屡试不第,但才学为人共识,在京城名气很大。
  
   当时有一位制笔工匠苌(chang2)凤,罗隐非常喜欢他制作的笔,有一次诗人送给苌凤100幅雁头笺纸,士大夫们知道后,蜂拥而至,争相购买,苌凤发了一笔小财。
  
   这些雁头笺纸上可能有罗隐自己的亲笔绘画或题字。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作者介绍]
  
   皮日休(838年-883),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竞陵人(今湖北天门)。
  
   皮日休早年隐居鹿门山,这个地方不得了,早有汉末的庞德公,晚有孟浩然,皮日休是第3个。
  
   公元867年进士及第,很顺利,先后任著作郎、太常博士。
  
   飘摇中的晚唐,诗人看在眼里,焚在心中,经常谴责时政,有名言留世:“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及“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可见当时腐败的程度。
  
   彷徨无措中,常常以酒借醉,本首诗就是酒后所作。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描述酒醒之后的感悟诗。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馀香在翠炉。——
  
   四弦:四弦琴。 罢:停止。 蛮奴:一般指歌舞妓,因为诗人是楚人,在这里是自谦。
   “四弦才罢”:歌妓们演奏完毕,意味着宴会结束。
   宴会一结束,诗人就醉了。肯定不是真醉,如果是真醉,可能在宴会中间就醉了,不会等到宴会结束。
   这种醉,是感觉上的醉,迷迷糊糊的那种,我起名亚醉。诗人说宴会一结束就醉了,这里面有一句潜台词:这酒喝得不痛快,喝酒的过程中郁闷。
   蛮奴:虽然是诗人自谦,在这里也说明了诗人对腐败朝庭的不满,自己就是笼中鸟。
   亚醉后的诗人,干了什么?
  
   酃醁(ling2,lu4):一种名酒。 翠炉:翡翠色的烫酒水炉,古人喝酒喜欢先用热水烫温。
   诗人自己说醉了,实际没醉,还能闻到翠炉里飘出来的酒香,更能说明一个问题:此时场面已经安静下来,那就是客人已走,只有自己,感到孤独了,但意犹未尽,这么香的酒肯定还想喝,可惜没人陪了。
   估计诗人是做东,喝的是好酒,而且有剩余,做东都这样,瞎猜。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客人走后,已经亚醉的诗人睡了。
   亚醉这种状态,喝酒人会有2种表现:一是耍酒疯,另一是睡觉。诗人的酒习属于后者。
   个人认为,醉后睡觉的性格内敛。
   睡了多长时间:半夜才醒,应该说是喝了不少。
   最关键的是,诗人醒后看见了什么?
   “红蜡短”,诗人显然把自己看成了这只红蜡,燃掉了很多,只剩一点。想表明自己壮志减了,前途渺茫。诗中的景象都不是随便写的,有作者的用意。
   酒后所发感慨往往是心中久藏,一般人不告诉他。
   下一句继续写这只红蜡。
  
   寒泪前面有“一枝”,好像修饰不配,如果形容眼泪应该是“一滴”,显然“一枝”不是形容“寒泪”的,是形容后面“珊瑚”的,那么这一句的字序应该是:(红蜡)寒泪作一枝珊瑚。流脂的红蜡像是一枝珊瑚。诗人这么写是平仄和气韵的需要。
   从诗的题目中,知道当时的季节是春天,诗人把自己看作“红蜡”,而流得泪且“寒”,诗人寒心了。
   为什么又把自己比喻成珊瑚?因为珊瑚是贵重的,诗人很无奈。
  
   面对颓废的唐朝,诗人以一己之力无法挽回,为国家流泪,为自己流泪。
  
   对这首诗的一点疑问:
  
   题目是“春夕酒醒”,也就是酒醒的时候是在某个春天的傍晚。而诗中的第3句“夜半醒来红蜡短”是说在“夜半”才醒。
  
   看来这酒是在下午开喝,傍晚时酒醒了,或者说诗根本就没醉。而“夜半醒来红蜡短”中的“醒”是指睡眠,2个“醒”不一样,一个是酒醒,一个是睡醒。
  
   也许“春夕”还有其它解释,朋友们别客气。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在网吧通宵,花了 206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写完后,诗人寄给了好友陆龟蒙,陆龟蒙科举不第后退隐江湖,有和,晒出来:
  
   和袭美春夕酒醒
  
   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陆龟蒙的生活比皮日休滋润多了。
  
   =================================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公元881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占京城长安,诗人皮日休被俘,黄巢爱才,任命诗人为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秘
  
  书),皮日休身不由己,只能硬着头皮干,新皇帝黄巢令诗人写谶(chen4)文以惑民心,躲是躲不过去的,没办法,诗人写出了上面的4句话。
  
   前2句:黄。后2句:巢。
   (屈律:弯曲的意思)
   由于黄巢长像丑陋,本来就对唐朝旧臣心有疑惑,认为这是在讥讽自己,一气之下,杀了皮日休。
  
   诗人临刑前,泰然自若,也许在皮日休看来,这正是一种解脱。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介绍]
  
   陈陶,字嵩伯,剑浦人(福建南平),生卒年不详。
  
   也曾赴京考举,失败,晚唐时更加腐败,诗人看透里面的猫腻,写了2句诗:
  
   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中原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朝庭不招贤罢了。)
  
   然后就游山玩水,并自称“三教布衣”,“三教”是指儒、道、佛。意思是说,这三教我还一个也没入门,均属菜鸟。
  
   后来诗人选择了一个主攻方向:道教。并且学有所获,据说是:“咽气有得,出入无间。”
  
   解释一下:
  
   道家为了养生长寿,发明了一种新的呼吸方法:行气。此处的“咽气”即指“行气”。
  
   “出入无间”这句太厉害,“无间”指细微处。他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奇门遁甲”中的隐身术?
  
   陈陶接近成仙了,应该超然度外,但他还有作为人的良知,写出了一首千百年来令人拍案无语的好诗。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但画外音不同凡响。
  
   《陇西行》属乐府名,此名的乐府诗内容往往描写战争。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匈奴:我国的古族名,一般指燕、赵、秦以北地区,也称“胡”。
  
   貂锦:汉代羽林军穿的貂裘锦衣,很多书都认为此处指精锐部队,我觉得也未必,也可能就是一般士兵,只是附加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关于这次战争一直没有找到具体,不知所指。总之,是一次惨烈的激战,五千志士奋勇杀敌,命丧“胡尘”。
  
   从全诗来看,这2句主要表现了士卒的不惧生死。为下面的对比反衬埋下伏笔。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陕西北部的一支河流。 闺:女子住的内室。
  
   在“闺”的前面加一个“春”,诗人可能有想法,想说明2个问题:一是女主人年轻,少妇;二是在这个房间里还弥漫着一种温馨气息。
  
   一般战争结束后,会掩埋同伴的尸体,这次战斗显然是失败,或者全军覆没,或者只剩下极少一些人,没有掩埋或没有时间掩埋,总之,士兵的尸体暴散野外,风化成骨。这是非常残酷的一幕。
  
   这些士兵本来是为国捐躯,结果竞无葬身之地,诗人看不过,鸣不平,这是第一层意思。如果到此打住,同样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后人的平安是以这些尸骨为代价。
  
   诗人还不想就此打住,还有最让人心绪跌宕的一句,就是最后这句。
  
   第4句如果还沿第3句的模式继续说这些“河边骨”如何可怜,可能给人的震撼不巨,而是话锋一转,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画面完全不同,说到了后方。
  
   安宁的后方,年轻的妻子正在做着一个梦,梦见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士兵丈夫在一起。
  
   为什么会做这种梦?
  
   当然是因为担心,战争不是旅行,是会死人的,刀枪无眼。
  
   古代,男子当然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妻子眼里就是天,这天万万不能塌!
  
   当然更有感情的因素,也许还可能是新婚燕尔。
  
   做为妻子,最怕丈夫战死疆场,这是她不能、不敢接受的,那就只剩下一个字:盼。祈祷平安,如果长期杳无音信,也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心有所盼地宽慰着自己,甘愿这种麻木。自欺欺人演变为一种美好。
  
   没有人愿意揭穿这个谎言,没有人会敢叫醒这位年轻妻子的美梦,诗人不敢,我们也不敢,只能由她做。
  
   也许做梦的妻子还会露出幸福的微笑,因为正向她所想所盼那样,梦中的丈夫还活着。
  
   “可怜”后的“犹是”,让人不忍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
  
   战争失败时,皇帝大臣们想得是如何尽快召兵买马。
  
   战争胜利时,皇帝大臣们想得是如何封官晋爵。
  
   他们也有梦,但与百姓不同。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战争的诗很多,这首最有人性、最具震撼力!

如果作者是一位帝王,他不会考虑战争带给后方家属的伤害。
  
   如果作者是一位将军,他眼里可能只有场面的悲壮,为国献身的豪情。
  
   如果作者是一位从军的诗人,也许只有同情。
  
   陈陶是局外人,站在战场与后方之间,他的眼界更广阔,他发出的是呐喊。
  
   摘取几首: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去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琴歌
  
   霍去病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
  
   国家安宁,乐未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
  
   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
  
   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此诗是霍去病出击匈奴有功,受到汉武帝的嘉奖,踌躇满志之作。)
  
  
  
   武溪深行
  
   马援
  
   滔滔武溪一何深,
  
   鸟飞不度,
  
   兽不敢临,
  
   嗟哉武溪多毒淫!
  
   (马援,东汉初重要将领,此诗描写行军途中险恶环境)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在论坛发帖时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216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陈陶在洪州西山学道,收获颇丰,但从不招摇,非常低调,当时还是尚书的严宇任洪州刺史,仰慕陈陶的同时又想考验一下诗人的学道成果,就派一个叫莲花的妓女去陈陶住处一试身手,可诗人无动于衷,旁若无人状令莲花姑娘手足无措,完不成任务,回去无法交差,急了,即兴口吟一首诗:
  
   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送妾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
  
   这意思就是说,今天我算是枉来一趟,先生你真牛!
  
   陈陶微微一笑,当然不能冷场,附和一首: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
  
   意思是说,现在我对云雨之事已不感兴趣,对不起了,让你浪费了一次感情。嘿
  
   卓文君是对莲花的恭维。
  
   可是,如此清心寡欲的一个人,内心仍有关注,那就是民众民生。
  
   ===============================
  
   陈陶的《陇西行》,会让我们想起另外二首诗: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己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成骨枯。
  
  
   意境与《陇西行》异曲同工,感人依旧。
  
   陈陶的其它诗,我们暂且不论,只凭这首,就可永远载入中国诗册。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237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1-16 15:53 , Processed in 0.0435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