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写作背景]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河南洛阳)人。书香门第。
  
   公元779年,代宗李豫归天,德宗李适继位。
  
   德宗李适昏庸无能,对外软弱,对内猜忌,尤其对太子李诵1万个不放心,甚至成立了一支机动部队,以防太子突发政变。
  
   这皇帝竟然有应急预案。
  
   多亏宰相李泌从中周旋,李诵才勉强战战兢兢生存下来。
  
   险境中的李诵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担心哪一天,让神经有些错乱的老爸抓住把柄。
  
   有一次,大家对宦官猖獗大为不满,希望太子劝谏皇上,李诵满口答应。
  
   众人走后,有一人默默不语,李诵奇怪,问其原因,此人说:“太子侍奉圣上,无非视膳问安而已,他事何敢过问,他事何必过问。平日就有小人离间,如果有人诬陷殿下此举是收买人心,皇帝猜忌起来,该如何做答?”
  
   平日如惊弓之鸟的太子,出了一身冷汗。这个说话者名叫王叔文。
  
   从此,王叔文隆重进入太子李诵的视线,心腹。
  
   王叔文尽心尽力,为太子继位做着充分的准备。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804年,刘禹锡及士进第,后任监察御史。
  
  
   慢慢地,在王叔文周围聚集了一批人,这些人蓄势待发,都是年轻人,核心人物:“二王刘柳”。
  
   二王:王叔文和王侄,刘柳:刘禹锡和柳宗元。
  
   这个集团组织严密,行动隐蔽,担心走露风声影响太子继位,曾发毒誓,如果出事,绝不牵连太子。
  
   德宗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太子党积极行动,终于挫败宦官集团的阴谋,太子李诵顺利继位,史称顺宗。
  
   没想到,顺宗李诵得了中风,行动不便,不能说话,只能用点头YES摇头NO来听取大臣们的汇报。
  
   即使这样,太子党成员仍然快速各就各位,掌控权利中枢。
  
  
   出事了。
  
   大多新皇帝上位,都会烧几把火,王叔文手持火柴,迫不急待。
  
   德宗时代,外藩和宦官骄横跋扈,百姓怨声载道,第一把火就扔向了他们。
  
   但是,太急了,火烧面太大,招致反对派众多,改革一下子陷入困境。
  
   尤其刘禹锡、柳宗元,性情直率,太雷厉风行,他们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风改变了方向,烧向了他们。改革失败。
  
   虽然有皇帝支持,但在皇帝眼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国家健康,如果改革引爆不安因素,那他就中止。
  
   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例子很多,王莽、王安石、ZHU... ...
  
   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急,没有循序渐进,应该逐步清除障碍。
  
   邓公改革的不失败就是建立了试点,推而广之,不惹众怒。
  
   在中国,不论真理在哪一边,法不责众。
  
  
   皇帝李诵久病不愈,满朝文武呼吁太子监国,太子李纯走到了前台。
  
   不久,太子正式上位,史称宪宗。
  
   新皇帝李纯不认可改革派,第3天就开始外贬改革精英。刘禹锡自在其中。
  
   政治上,王叔文们还是有点嫩,不够狠,既然太子不是自己人,就改立,远没有西汉霍光的手段。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274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湖南常德),郎州地偏,环境艰苦,但刘禹锡个性开朗,没怎么太当回事儿,入乡随俗,仍然吟诗写文,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公元815年,情况有缓,在一些正直大臣的要求下,皇帝李纯同意将刘禹锡召回,准备在朝任职。
  
   被召回的还有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等人。
  
   当时基本上是保守派主政,刘禹锡有举目少亲之感。
  
   某一日,刘禹锡与朋友共游玄都观,感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红尘:闹市的飞尘。 拂面:扑面。
   不道:不说。
  
   这2句描写去玄都观的路见景色。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郎:刘禹锡自称。 去:指被贬离京。
   玄都观里的万千桃树,都是我被贬之后才栽的。
   以“桃千树”比喻保守派,诗中充满鄙视。
  
   这首诗表面看没什么,但在政敌之间,这就是一枚炸弹。
  
   性格直率的刘禹锡不知收敛。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288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传出后,保守派再次发难,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更狠,要贬至最远的播州(贵州遵义)。好友柳宗元以刘禹锡母老为由,出面解围,要求与刘禹锡对调,在大臣裴度的帮助下,成行。
  
   最后,刘禹锡被贬至连州(四川筠连县)。
  
   14年后,刘禹锡再次被召回,骨子里满钙的他,在同一地点,用同一主题,还是那种方式,再奏绝响: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苔:青苔,暗示荒凉,朝政颓废。 种桃道士:指保守派们。前度:前次。)
   (14年中,皇帝换了4个,物是人非,那些政敌早已不在,朝庭千疮百孔,最后1句有气势。)


第2次被召回后,大臣裴度非常欣赏刘禹锡,安排他在朝中任职,几年后,裴度被罢,刘禹锡受累,再次被贬苏州刺史,由于工作出色,被当时的皇帝文宗李昂授赐“金鱼袋紫衣”。
  
   ===============================
  
   刘禹锡被贬外地,有机会接触底层民众,更加了解百姓疾苦,同时吸取当地民歌艺术,对他的诗词创作帮助极大。
  
   著名的《竹枝词》就是在被贬期间写成。
  
   “诗,穷而后工。”一点不假。
  

刘禹锡好不容易刚被召回却又因此诗触怒新贵再度被贬达十三年,之前,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已被贬十年。可见因言入罪古今皆有,“文革”十年,株连甚广,人人噤若寒蝉。重温历史,令人不胜唏嘘。
  
   非常喜欢刘禹锡的诗,更喜欢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喜欢他直率、豁达、开朗、倔强、择善固执、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性格。其人格精神至今依然给我们以鼓舞和力量。
  
   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朝政日益腐败,国势江河日下。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中有朝臣党争。国家让这帮蠢贼搞得污烟障气,民不聊生。至此,曾经生气勃勃的大唐也逃脱不了“政怠宦成”的周期规律,大唐气数将尽。中晚唐最令人诟病的是泰阿倒持,宦官专权。该等宦阉虽生理残缺,却口含天宪,掌握禁军,权移主上,甚至决定皇帝的废立。他们心理极度变态,阴险残忍,贪得无厌,至使贿赂公行。国政落在这帮人手里,焉有不亡之理!
  
  
   刘禹锡等人就是在此背景下,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发动“永贞革新”,试图力挽狂澜,改革弊政。可惜大唐已积重难返,在宦官集团的反扑下改革失败,国家再度处于沉沉的黑暗中,小人依然得志,改革者被杀或被贬,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面对挫折苦难,刘禹锡等心态良好,不屈不挠,诗歌和文学创作在被贬的生涯中更上一层楼。难宁可贵的是他们在患难中相互扶持,柳宗元替刘禹锡挡难的义举连其政敌也深受感动。
  
   历经磨难的刘禹锡得以七十二岁而终,对于古人算是高寿了,刘禹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任何的处境都要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
  
   今天缅怀刘禹锡,我们感受到一种奔腾流走的强劲生命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在此,发我非常喜欢和为之感动的白居易与刘禹锡相互吟唱的诗以和应一隅兄: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非常同情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并为他鸣不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乃千古名句。写出了刘禹锡对自己的遭遇虽然觉得愤慨和无奈,却不自怨自艾,而是欣然接受自己已年老的现实及社会前进,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旧人替代新人的自然规律,这种胸襟实在难得。
  
  
   向一代“诗豪” 刘禹锡学习。面对压力、面对挫折、面对逆境永不言弃!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性格原因,大多时间,刘禹锡在外为官。
  
   公元842年,诗人走了,终年71岁,追赠户部尚书。
  
   71岁,当时算长寿,与他的性格有关,开朗达观,虽然他也倔强。
  
   ===============================
  
   摘录刘禹锡诗中名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
  
   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性格原因,大多时间,刘禹锡在外为官。
  
   公元842年,诗人走了,终年71岁,追赠户部尚书。
  
   71岁,当时算长寿,与他的性格有关,开朗达观,虽然他也倔强。
  
   ===============================
  
   摘录刘禹锡诗中名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
  
   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815年,诗人被召回京,同年3月,再贬柳州(广西柳州),一直到死,终年47岁。
  
   ==============================
  
   与刘禹锡不同,柳宗元性格内向,心中郁闷只能自诉。
  
   ==============================
  
   面对打击,表现因人而异。
  
   有的人泰然处之,我们欣赏刘禹锡的气度。
  
   有的人宁死不屈,我们欣赏柳宗元的倔强。
  
   只要不低头,不失气节,都是我们心中的膜拜。
  
   ==============================
  
   读这首诗,感觉诗人一句话也没有说,让我们陪伴他沉默。
  
   在诗人的心中,语言已苍白。
  
   这是一首写得极静的诗,静的压抑,听见的,是诗人的怦怦心跳。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乐于助人,奖励 358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宗元具有远大的抱负,是永贞革新中“二王刘柳”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但变革失败后,一直被贬,“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最后死于柳州,时年46岁,好人不长命,可悲可叹!
  
  
   即使如此艰难的处境,在其治柳时仍勤勉于职受,他推行教化,开发水利,政绩斐然!足以显示柳宗元的执政能力,其福泽绵延至今,一千多年来,当地老百姓一直感念柳宗元。从这方面说,天地人间自有公论。当今的达官贵人在饱览广西山水风光之余,清夜扪心,是不是该想想柳宗元,想想为百姓办点小事,为个人积点阴德呢?
  
  
   柳宗元除诗词了得外,其文学造旨也极深,史家公认韩愈、柳宗元是继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和韩愈推动古文运动,一扫文坛颓气。同时又注重治国安帮,经世实用。本朝太祖就极推崇柳宗元,现发毛主席的一首诗以怀念柳宗元: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其中的子厚就是柳宗元的字,《封建论》是柳宗元的大作。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乐于助人,奖励 345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河南孟州市)人。
  
   韩愈是个苦孩子,自幼父母双亡,由哥哥韩会及嫂子抚养。
  
   10岁时,哥哥又病逝,只剩下小韩愈与嫂子郑氏相依为命。
  
   公元786年(贞元2年),19岁的韩愈赴京考举,落榜,再考,再落榜,屡试不第。
  
   发了狠的韩愈屡败屡战,25岁时,如愿以偿,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唐朝规定,考中进士后,必须经吏部(人事组织部)考试才能做官,韩愈兴致勃勃,考了3次,帽子戏法般失败。
  
   有大学文凭,但公务员考试通不过,没官做的韩愈到了洛阳。
  
   33岁时,在洛阳终于入仕,官为四门博士,3年后,升任监察御史(大概检查院院长),调到了中央,但踌躇满志的他又很快遭贬。被贬至连州阳山(广东阳山)任县令。
  
   这次被贬的原因,没有定论,大概是以下几种之一:
  
   1.强谏宫市,宫市是指宦官以宫廷需要为名,到市场横行抢夺,基本不给钱,民怨极大。
  
   2.强谏抗旱,当时有几个县旱情严重,为政者可能不重视。
  
   3.受到当时奸臣李实的排挤。
  
   4.受到“永贞革新”主将王叔文、王伾(pi2)的嫉恨。
  
   尤其第4种可能,备受关注。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基本上是支持,和刘禹锡、柳宗元是朋友,来往较多,谈话间可能对这次有点冒进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刘柳2人也可能无意间向“二王”提及了韩愈的态度,总之,“二王”排挤了他。
  
   2.5年后,被召回。任职“权知国子博士”。“权知”是代理的意思,不是真的,“国子博士”也是一个学官,没多大权利,但总算回到了京城。
  
   后来,受到宰相裴度的赏识,任命考功郎中兼知制诰,“考功郎中”这个官,就是考察评定4品以下员员的功过是非,“知制诰”,大概就是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
  
   这2个官职,在唐朝算是高职,接近权力中心。
  
  
   韩愈命中注定多灾多难,下面的这件事,使他再次跌入低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迎佛骨”。
  
   唐王朝建立以来,虽然道教受宠,但儒、佛并存,三足鼎立。
  
   晚年的宪宗李纯,迷信佛喜欢道,就是对儒不感冒。
  
   而韩愈是儒家的忠实弟子,对佛、道嗤之以鼻。
  
   公元820年(元和14年),在凤翔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里,藏有佛指骨(舍利),属于佛教圣物,此塔30年一开,供人瞻仰,据说塔开则国泰民安,这1年正好30年。
  
   皇帝李纯有了想法,聪聪欲动,准备开塔。
  
   计划如下,先将佛骨迎至宫中,供养3日,然后逐寺接力。
  
   活动开始了,京城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百姓立于街道2旁,手举小旗,念念有词:欢迎欢迎。
  
   目睹此景,令儒家弟子韩愈义愤填膺,舍命上书抗争,例举佛教种种弊端,要求“火其书,庐其居”,在韩愈眼里,这个佛教就是万恶之源。
  
   皇帝头上敢动土,李纯震怒了,重罪韩愈,幸有朋友裴度、崔群及时上奏劝说,保住了一条命。
  
   其实李纯在中唐的皇帝中算是清明的,恕气稍泄后,贬韩愈为潮州刺史(省委书记),韩愈二话没说,打起背包,走人。
  
   但家属必须随行,韩愈当时12岁的女儿重病在身,无奈途中病亡,令韩愈肝肠寸断。
  
   这个故事写起来容易,当事人韩愈的心情我们能懂几分?
  
  
   到潮州后,韩愈励精图治,善政颇多,据说现在的潮州人说起韩愈,还啧啧称赞。
  
   在潮州8个月后,被召回,此时宪宗已逝,继位的是穆宗,重用韩愈为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
  
   韩愈开始峰回路转,接下来的一件事,又锦上添花。
  
   成德镇(河北正定)的王廷凑胆大妄为,竞杀了节度使田弘正,并自任节度使,朝廷讨伐,出师不利,国防部副部长韩愈重任在肩,出使劝降。
  
   韩愈独入虎穴,义正严辞,最终说服王廷凑罢兵,危机解除,韩愈首功一件。
  
   以后的韩愈越走越顺,慢慢地过上了舒服的日子。
  
   经过了如此多的磨难,韩愈好像看清了什么,斗志有减,闲情逸致起来,但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还在,公元816年,49岁的他抓住了早春的景色,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9 08:03 , Processed in 0.0388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