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袍中诗
  
   开元宫人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眼?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写作背景]
  
   李隆基当皇帝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开元年间已显盛世。
  
   此时的李隆基相对来说是一位明君,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唐诗大放异彩,俨然到了人人会写诗的地步。
  
   就像我国改革开放,你不做买卖开商店,那还是中国人吗?最起码也得摆个地摊吆喝2声,才算对得起国家政策。
  
   当然志得意满的李隆基后宫也粉黛三千,个个翘首以盼,等待着那幸福的时刻。
  
   皇帝也是人,不是孙悟空,没有揪撮毛一吹复制无数的本事。
  
   很多宫女的希望更是无限接近于零。
  
  
   一个有志向的皇帝考虑最多的还是他的子民,百姓别闹事,士兵别造*反,这需要皇帝用心思,让他们感受到皇恩浩荡,至于皇帝他老人家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皇帝自己不说,乱猜不礼貌。
  
   守卫边防的士兵无疑会成为皇帝最关心的群体,那时候还不流行文工团慰问演出,怎么才能让他们被感动呢?
  
   “送温暖”活动也不能随便搞,否则效果不佳反受其累,一定要“稳、准、狠”。
  
   李隆基愁眉苦脸之际,有高手进言:“让宫女为士兵做棉衣”
  
   这个合理化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李隆基皇帝的首肯,“对呀,她们在后宫也没事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后宫女人做的棉衣穿在身上能不暖和吗?打仗能不往前冲吗?
  
  
   “不过要是穿着它胡思乱想,那我也只能2眼一闭,忽略不计。”皇帝管不了那么多,安抚士兵最重要。
  
   就这么办,李隆基下定了决心。
  
   很快第一批棉衣如期送往前线。
  
   士兵们看着远远而来的“送温暖”车队,喜涮涮地一并跪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感动的泪差点下来。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在网吧通宵,花了 242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袍中诗
  
   开元宫人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眼?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写作背景]
  
   李隆基当皇帝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开元年间已显盛世。
  
   此时的李隆基相对来说是一位明君,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唐诗大放异彩,俨然到了人人会写诗的地步。
  
   就像我国改革开放,你不做买卖开商店,那还是中国人吗?最起码也得摆个地摊吆喝2声,才算对得起国家政策。
  
   当然志得意满的李隆基后宫也粉黛三千,个个翘首以盼,等待着那幸福的时刻。
  
   皇帝也是人,不是孙悟空,没有揪撮毛一吹复制无数的本事。
  
   很多宫女的希望更是无限接近于零。
  
  
   一个有志向的皇帝考虑最多的还是他的子民,百姓别闹事,士兵别造*反,这需要皇帝用心思,让他们感受到皇恩浩荡,至于皇帝他老人家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皇帝自己不说,乱猜不礼貌。
  
   守卫边防的士兵无疑会成为皇帝最关心的群体,那时候还不流行文工团慰问演出,怎么才能让他们被感动呢?
  
   “送温暖”活动也不能随便搞,否则效果不佳反受其累,一定要“稳、准、狠”。
  
   李隆基愁眉苦脸之际,有高手进言:“让宫女为士兵做棉衣”
  
   这个合理化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李隆基皇帝的首肯,“对呀,她们在后宫也没事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后宫女人做的棉衣穿在身上能不暖和吗?打仗能不往前冲吗?
  
  
   “不过要是穿着它胡思乱想,那我也只能2眼一闭,忽略不计。”皇帝管不了那么多,安抚士兵最重要。
  
   就这么办,李隆基下定了决心。
  
   很快第一批棉衣如期送往前线。
  
   士兵们看着远远而来的“送温暖”车队,喜涮涮地一并跪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感动的泪差点下来。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简析]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戍(shu4):队伍防守。 若:你。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守卫边防的士兵,你们辛苦了,现在睡觉了吗?
   这2句,亲切,体贴。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子。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我亲手做的这个战袍,不知道会穿在谁的身上?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我有意多缝了一些线,我的情意全在这里面。
  
   ————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今生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愿来世我们有缘。
  
  
   这是一个情意绵绵,同情达理的女子,那个士兵,一定受到了感动,没有想法那是缺心眼。
  
   这小子有福气。
  
   ========================================
  
   史料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时,后宫女子人数达到4万-6万,这些宫女活累薪少,绝大部分会老死在宫中,运气好的到出嫁年龄可以结婚。
  
   至于受到皇帝的宠幸,概率小的就别想了。正式的嫔妃,皇帝还忙不过来,哪会对她们另眼相看。
  
   大部分宫女的青春在后宫中香消玉损。
  
   机会属于勇敢者。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写作背景]
  
   张九龄(公元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
  
   张九龄出身贫寒,没有背景,唐中宗李显时考中进士,到李隆基时逐步得到重用,最后升至宰相。
  
   “开元盛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张全家福,坐在中间的李隆基神彩奕奕,左右大臣气宇轩昂,照片上4个字:众志成城。
  
   中国向来不缺人才,缺得是慧眼。
  
   盘点一下盛唐时期的宰相们: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由中宗李显继位,李显特别钟情于韦皇后,致使她骄横跋扈,野心膨胀,最后竞起歹心毒死了丈夫李显,自己想效仿武则天也当皇帝,露出端倪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杀毒,拥立武则天的最小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皇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同样有野心,朝庭中到处安插自己人,当时宰相共有7位,5出其门。李隆基不得不再次发动政变,内削太平公主,本来就不太愿意当皇帝的李旦,顺势交了政权,李隆基终于上位。
  
   李隆基重新任命宰相,最初只有郭元振和张说,不久又加了刘幽求。
  
   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中,准备不足,没有按时进行,这事与郭元振有关,因为他当时还兼任兵部尚书,皇帝大恕,撤职郭元振,只剩下了张说和刘幽求。此时的李隆基励精图治,雄起之心怦然颤动。
  
   这2人都是文学家,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李隆基心里非常清楚,必须找一位治世高手。
  
   姚崇进入了李隆基的视线,在一次骑马打猎时,李隆基试探姚崇,姚崇提出了10个条件,李隆基点了10次头,姚崇走马上任。
  
   姚崇是名相,兢兢业业。
  
   张说与姚崇不和,为了排除干扰,李隆基将张说外调,并且由卢怀慎代替刘幽求。
  
   姚崇甩开膀子,卢怀慎紧跟其后,一唱一和,几年下来,成绩斐然。
  
   后来2人相继病故,由姚崇推荐的宋璟、苏颈接任,姚崇的政策得以延续。
  
   此时的大唐帝国烹烹日上,国泰民安,一直喜欢文治的李隆基又想到了张说,张说再次成为宰相。
  
   唐诗在开元时期鼎盛,与李隆基极力提倡有关,张说的扯旗呐喊同样也功不可没。
  
   张说之后是李元绒,李元绒刚直不阿,然后是韩休。
  
   韩休同样正直,粪土金钱,敢于直言,已经有点骄傲的李隆基脾气见长,7个月之后被罢。
  
   公元733年,张九龄接任。
  
   通过这些人的接力传递,此时的唐朝今非昔比,盛世空前,做为皇帝的李隆基终于有理由小小地骄傲一把了。
  
   只是李隆基越来越收不住,骄傲地过头,最后发展成志骄意满。强势人物最后都这样,盈满必损。
  
   公元734年李林甫也升为宰相,当时张九龄为正。李林甫的冒尖,形势开始多变。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张九龄逐渐失势,原因大概如下:
  
   1.范阳(北京)节度使张守硅斩杀了契丹叛臣,有功,李隆基想提拔为宰相,张九龄阻止,认为不能拿“宰相”当奖品,皇帝稍有郁闷。
  
   2.李隆基又听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治理有方,想增加封户,张九龄再次阻止。这次,李隆基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就罢免了张九龄,这一年是公元736年。
  
   表面上看是这2件事,实际上肯定比这更复杂。
  
   主要是皇帝李隆基变了,飘飘然了,已经无法接受正直大臣们的强谏。
  
   3.李林甫的扶摇直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人太鬼,史称“口蜜腹剑”。一般人整不了他。
  
   举例说明:
  
   比较政治才干与文学素养,李林甫与张九龄不在一个档次,没法比。但在“整人”这方面,李林甫不输。
  
   公元736年10月,李隆基到了东都洛阳,决定住一段时间,明年2月再回长安,并下了诏书,要求沿途各州到时做好迎送准备。
  
   可是,宫中“闹鬼”,李隆基害怕,不想住了,召集大臣商议,张九龄不同意,认为目前正是农忙,有点扰民。这次张九龄让李隆基忒忒地不痛快。
  
   大臣们走后,李林甫留了下来,说:“长安、洛阳都是皇帝的行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必受人限制,如果影响农收,免税就是了。”
  
   李隆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确是个好主意,李林甫真TM机灵。
  
   张九龄以国家为重,李林甫以皇帝为重,而且是这贼人的一惯政策。
  
   当皇帝的个人利益超过国家利益时,百姓肯定倒霉。
  
   再举一例:
  
   在上面说的关于“牛仙客事件”时,本来张九龄与李林甫约定在庭上一并强谏,可是见到皇帝李隆基时,李林甫一声不吱,只有张九龄反复劝说。
  
   事后李林甫说:“天子用人,何不可者?”,这话让李隆基听着真舒服。
  
   再举:
  
   皇帝李隆基想废太子,张九龄坚决不同意,李隆基窝脖之后,李林甫说:“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如果你是皇帝,你也可能喜欢李林甫。嘿嘿
  
  
   奸臣历代都有,因为有其生存土壤。因为皇帝是人不是神,他有私欲,只要你顺着。
  
   李林甫之流的出现,是国之不幸,无奈皇帝喜欢。
  
   张九龄罢相后,由李林甫接替,这家伙共干了19年,一直到死。没有被罢过,因为他精通顺从。
  
   忍不住再举一例:
  
   李林甫当正宰相后,想整当时的副宰相李适之,就和李适之说:“听说华山发现了大金矿,这事儿皇上还不知道。”
  
   老实人李适之急忙报告皇帝,李隆基大悦,心想这下有钱了,李适之走后,李林甫说:“这事我早就知道,可是这华山是我大唐龙脉,挖不得,不能为了钱毁我大唐基业。”
  
   自此,李隆基疏远李适之。
  
  
   张九龄非常清楚,自己被罢相与李林甫有直接关系,都是这小子捣鬼,偏偏皇帝又听之任之,担心李林甫还有后续动作,特意将这首诗送给李林甫,以求全身而退,保命。
  
   张九龄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
  
   公元740年,张九龄老死家中,享年63岁。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眇(miao3):微小。
   海燕虽然很渺少,他也会乘春而来。
   通过海燕的渺小,来比喻自己出身贫寒。
   燕子的春来秋去,说明自己真的并不留恋相位,被罢相后心甘情愿。
   这2句,是向李林甫示弱。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岂知:哪里知道。 玉堂:指朝庭。
   这2句是说:燕子不知道泥滓低贱,用来在玉堂上搭建窝巢。
   比喻我这么低微的人不应该在朝庭供职。属于擅自闯入,现在已经醒悟。
   贬低自己,再示弱。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绣户:装饰精美的门户,指朝庭。
   华轩:华丽的长廊,也指朝庭。
   这2句描绘燕子成双成对地出入“绣户”和“华轩”,一天几次。
   进一步比喻自己不合时宜,自不量力。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与物竟:与别的动物竞争。
   隼(sun3):一种猛禽。 鹰隼:鹰和隼都属于勇猛的禽类,暗指李林甫,没有讽刺的意思。
   这2句是说:我一个燕子,是无法与鹰隼相提并论,不在一个档次,李林甫你放心吧,我决不和你争,希望你放我一码。
  
   这首诗用“比”的手法,通过对燕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
  
   张九龄的态度是诚恳的,是真心示弱,在玩人这方面,张九龄甘拜下风。
  
   一直被正义渲染的人们,对此可能难以理解,其实真的没什么,这事放在自己身上就好理解了。
  
   为正义而献身的人为什么万古流芳,是因为难,才可贵。
  
   生命,很多时候表现为第一要义。活得别太烂就可以理解。
  
  
   ================================
  
   张九龄是个聪明的宰相,命悬一线时,懂得明哲保身。
  
   180度转身一般人做不到。
  
   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张九龄写了一些诗,从这些诗中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愤闷。
  
   低头,是不得已而为之。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在论坛发帖时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143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写作背景]
  
   孟浩然(公元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40岁以前一直隐居,充分享受大自然,与朋友写诗唱和。
  
   “少好节义”,从小讲气节,重情义,但肯定不是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敢杀人放火的那种。他是个文人,干不了那事。
  
   这种性格也许是过去读书人的典型代表,说白了就是这种人的厚黑功力基本清零。
  
   一生始终隐居的不多。
  
   自我实现和物质诱惑激励着大多数读书人出仕。
  
   一个读书人如果不出去走2步,不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一生孤守寂寞那是不现实的,这不符合基本人性。
  
   孟浩然一直守到40岁,中国历史上,如此年龄才参加科举考试的不多。说明拒绝诱惑的定力不浅。
  
   40岁那年,孟浩然来到了京城。
  
   在小说及电视剧中,我们看到,每到这个时候,赶考举子们就早早来到京城,做着各种准备,互相认识一下是自然,在认识的过程中,主要是鉴别自己。
  
   有一次,考生们聚积在太学府,伸手比试中,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语惊四座,无人敢对,由此,我们的主人公声名鹊起。
  
   孟浩然当时与在京城为官的王维和张九龄认识,当时张九龄是宰相。
  
   虽然孟浩然厚黑的底子薄,但还是食人间烟火的,他想让身为宰相的张九龄举荐自己。
  
   送礼,可能孟浩然经济不富裕,即使兜里有钱,恐怕他也不会掏,不是抠,是不屑。
  
   直说,典型读书人的他可能也不好说出口,还是间接一点吧,即使回绝了,也能保住脸面,自尊。
  
   这首诗,由此而出。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
  
   什么是干谒诗:就是一种自荐诗,往往写得比较含蓄,古代文人好面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包含。虚:天空。 混:混合。 太清:有的书上说是指天空。本人觉得也可以理解成广阔清静的意思。
  
   八月的洞庭湖水面平静,天空湖面混为一色。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水面产生的蒸气。云梦泽:沼泽地带,包括湖北省东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
   岳阳城:湖南省岳阳市。
   蒸气弥漫云梦泽, 波涛汹涌,好像要撼动岳阳城。
   这2句是名句,意境突现,极为壮观。对仗非常工整。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济:渡过。 楫:桨。端居:安居。 圣明:指圣明的皇帝,就是指李隆基。
   想渡河而没有船和桨,无所事事的生活愧对当今的大好形势,愧对圣明的皇帝。
   这2句的实际意思就是想出仕。这是“比”的用法,张九龄肯定明白。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白白地。
   看着湖边有人坐着钓鱼,真羡慕被钓上来的鱼啊。
   这2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意愿,张宰相,你就钓我吧,我愿意成为这条鱼。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在网吧通宵,花了 255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虽然态度诚恳,但没起作用,也可能是张九龄太正直,不愿出手,也可能是主考官不买帐张九龄,总之,孟浩然落榜了。
  
   =================================
  
   落榜之后,孟浩然沮丧万分,怏怏地目睹着京城繁华。
  
   王维当时在朝庭做官,就召孟浩然到办公室,想安慰一下,不料,皇帝李隆基突然驾到,那时不像现在,别人不许私闯办公领地,王维示意孟浩然藏起来,从王维的慌乱中,李隆基感觉到了什么,王维只好实话实说,李隆基哈哈一笑,“让他出来吧”。
  
   孟浩然出来,拜见李隆基,李隆基早闻孟浩然大名,用欣喜的眼神看着他,“最近有什么大作吗?”
  
   唐时文人见面,好像都爱说这个,就像现在,见面就问:“忙啥呢?”
  
   孟浩然有点紧张,“最近没有”。
  
   李隆基:“来一首如何?”
  
   孟浩然就将以前的一首诗念给皇帝听,当念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李隆基的脸沉了下来,阴阴地说:“你并未向我求仕,怎么说我抛弃你,为什么这么冤枉我?”(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李隆基甩手而去,孟浩然楞楞地站在原地,心凉如铁。
  
   这事不能太怪李隆基,哪个皇帝也不愿意听这话,况且李隆基当时还算圣明。
  
   这事孟浩然自己有责任,2个方面:
  
   1.为什么当时孟浩然没选别的诗,偏偏选中这首。当时落榜,想通过这首诗打动皇帝。我想这是他的本意。
  
   2.皇帝没有太多精力分析你这首诗,只是凭字面意思来理解。
  
   “不才明主弃”,孟浩然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这样:“不才”是一种自谦,“明主”当然是真心对李隆基的评价。
  
   “明主弃”,不是说被李隆基抛弃,实际指的是落榜。
  
   用词不当。
  
   孟浩然应该立即解释,可是他没有,老实厚道人在这种情况下全这样。
  
   也有人指责王维,当时他能跟皇帝说上话,应该为孟浩然解释。对此不做评论。
  
   看一些皇帝的应和诗,好句子几乎全是浅显易懂的,太隐喻的当时理解不了。念诗要看场合,诗歌朗诵会上你能把李商隐的搬上去吗?
  
    
   皇帝走后,王维埋怨孟浩然,关键时候掉链子,孟浩然苦笑一下,没说什么。然后回家。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46岁的时候,有一次机会,当时任襄州刺史的韩朝宗想帮孟浩然,决定带他入长安,向皇帝举荐,2人约好在某地某时不见不散。
  
   恰巧有朋友来,一起喝酒,眼看时间就要到了,那位朋友善意提醒,“该动身了”
  
   孟浩然有点不在乎:“这酒正喝在兴头上,不管他了”(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
  
   刺史韩朝宗失望之至,发誓再也不管孟浩然。
  
   孟浩然肯定还有入仕想法,但倔强的他又不愿再次面对李隆基,在是否入仕的问题上,有点举棋不定,半推半就。
  
   一旦外界的某一件事刺激了他,他就倾向“推”的那一边。
  
   ===================================
  
   50岁时,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召孟浩然入府,这一次,孟浩然干脆地拒绝了。
  
   可能年龄大了,入仕的心没了,也可能当时对张九龄有点意见(个人瞎猜)。
  
   ===================================
  
   公元740年,孟浩然52岁时,王昌龄来访,2人相见甚欢,畅饮无度,病发身亡。
  
   据说,孟浩然当时正有病,是后背长毒疮,由于大量饮酒和食鲜物引发病亡。
  
   据现在判断,他当时得病极有可能是“蛇盘疮”,学名叫“带状疱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9 11:35 , Processed in 0.0391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