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容易去理解和接受,关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理论概念。尽管,这样的哲学命题很难懂,估计现在也会有一多半人搞不明白;但是,至少现在再讨论这类问题,并不会有什么顾忌。当时却不同,在这场辩论中牵扯到一个在当时属于极为敏感的问题,其结果必定会将这场原本的学术型讨论,推向荒谬的所谓阶级立场之辩!按照哲学理论的正确观点,真理是存在时间上的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具体的某一个真理,只是相对正确的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只有无数个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真理”。说得再现代一些,就是关于真理,不能停滞在一个平面的单维中考虑。它一定要在二维,甚至是三维的空间中才会存在。接着就会涉及到一个对具体问题之辨别:“毛泽东思想”究竟是“相对真理”还是“绝对真理”?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组成与发展。这个观点不论是在当初,还是现在,都是正确的。那么,它无疑是一个“相对真理”。换一种表述方式也可以:即毛泽东思想在不断地发展中。于是,继续延伸成为一个在当时更加敏感的话题——谁去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将会怎样去发展?当然,历史的客观事实是,在若干年以后,就出现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就是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人。然而,当时这样去认识,必有大逆不道之嫌!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生们各显神通,搬出了自己可以认知范围的各种哲学理论,展开着激烈的论战。比如张友生在他的大字报提出的,关于“0”的讨论。诸如“0”是不是最小的数字?其实还是个相对论还是绝对论的问题。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相对的,是构成真理发展过程中,辩证性质的一对哲学范畴。有两种理解和使用的方式:一是指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普遍属性:另外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真理。“完全”、“永恒”意义上的真理是“绝对真理”;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是“相对真理”。人们通常指前一种意义。真理的所谓“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客观内容,同时体现出人类思维的至上性。真理的所谓“相对性”,是指一般真理的条件性和有限性;也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都是具体的、近似的和有限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们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结、相互转化。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必定会使思想趋于僵化;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又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任何真理,在它的内部都必然地包含着假理;任何真理都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真理。超出这种特定的条件,它就成了假理。这就是任何真理都具有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在它作为真理时,它的内部所包含的真理部分必是主要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的内部都包含着这种绝对性。所谓不同类型的两种真理,就是把内部不包含假理的真理视为“绝对真理”;将内部包含假理的真理视为“相对真理”。按照哲学认知:任何真理的内部,都必然地包含着假理的部分。但是,可以无限地剔除“相对真理”中的假理部分,使其所包含的假理无限地趋向于0。无限地剔除“相对真理”中的假理后,所得到就是“绝对真理”。也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即完全不包含假理的思想,就是“绝对真理”。然而,在客观现实中,永远也得不到这样的绝对真理。但是我们却必须引进这样一个概念。尽管这个概念只是无限近似地反映了人们所见到的现实,而人们并不能因此而舍弃这一概念。假如离开了这个概念,人们将更加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人们还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概念:假定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中所包含着的假理完全不能显示。在这个特定条件下,可以认为这个真理中所包含着的假理是0。那么,在这个条件下,就可以说这是个“绝对真理”。这个关于“绝对真理”的概念与前面所说的“绝对真理”的概念略有不同,二者互为补充,但这种绝对真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还要意识到另外一种情况:随着着这种条件的改变,这个真理中的假理又将显示出来。换个说法,就是这个真理从“绝对真理”转化成了“相对真理”。 为什么这种转化可以得到实现呢?主要的因素就在于,当真理中所包含的假理为0的时候,是包含着非0之假理的;如果0假理中不包含非0的假理,那么,0假理是不可能转化为非0之假理。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在“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学说,很经典地论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而是一条持续发展中的长河。当每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论思想汇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便成为完全正确的革命理论。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在每个不同阶段所做出的结论,应该都是相对正确的。然而,随着是时代的推移与事物发生的变化,这些结论就有可能变成是错误的,甚至被新的结论所否定!中央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相信谁也不会忘记,这场“文化大革命”正式拉开序幕的标志,就是中共中央在1966年5月16日,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的“五一六通知”。然而,这个“通知”在15年以后,被同样的组织机构,以这样一个决议——《中国共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所彻底否定。那么,当历史的车轮不断继续前行的时候,谁又可以保证,今天的决议不被明天的决议所否定?
       当人们今天,回过头去看那段成为历史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你才会看到当初的那些幼稚、盲目、无知、冲动与偏激。当然,历史是不会重复的,却只有善于反思才会不断进步。很遗憾,直到今天,还是有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他们只会生活在寻找他人缺憾的狭隘里,却始终没有学会去对照自己;他们永远觉得,只有自己才掌握“绝对的真理”。

        其实,任何人的思想观点,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免存在错误。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不是也存在着三七开的评价吗?问题在于应该用什么心态和方式,去对待别人和自己?从真正意义上去肃清思想方面的余毒,远比从形式做一个否定要困难许多。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2-3-2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鹰兄有空回回炉打上来,青云就喜欢有刀锋的作品,呵呵。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青云 发表于 2012-3-25 11:52
铁鹰兄有空回回炉打上来,青云就喜欢有刀锋的作品,呵呵。

哈哈,好啊,得空回炉重新写过。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2-3-25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铁鹰 发表于 2012-3-25 15:45
哈哈,好啊,得空回炉重新写过。

那好哇,青云在望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送宝

      那年2月里,父亲突然来了。
      父亲和母亲都是军人。
      母亲早在55年离开上海之前就已经脱下了戎装,转业到了地方,专司行政类工作了。以后调到北京四机部下属的北京电子管厂,担任厂长办公室主任。那时,电子管厂的厂长是周凤鸣。是母亲的老上司,老朋友,1934年入党的老革命。是以北京电机局局长的身份,兼任着北京电子管厂的厂长。十年以后,就是1965年,文革开始的前一年,周凤鸣调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副院长,兼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四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就在同一年,周凤鸣将母亲,由电子管厂调往四机部任电子情报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父亲66年时,还是现役军人。家中六个孩子里,我也许最具有军人情结。特别喜欢父亲穿着将军服的样子。55年队伍第一次授衔的时候,爸爸是个上校;在65年撤销军衔前,已经晋升为少将了。
      65年5月1日起,军衔制被撤销了。爸爸来兵团的时候已经没有军衔,然而,他的身份,还是让建设兵团上上下下的员员们非常紧张。那里毕竟属于边疆地区,各级领导担心的是安全问题。结果,父亲来了五六天,却没有一天在兵团住宿。只是在到达的第二天,由师、团部各级员员陪同来了林业连,也只待了半天时间,就被护送回军区招待所。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带去的东西,让人至今记忆犹新……警卫员们从他坐的吉普车上抬下一口挺大的木箱子。箱子被抬到屋子里,打开竟是满满一箱的书!各种各样的书,从《毛泽东选集》,到其他政治类书籍;从《小麦栽培》,到《葡萄嫁接》;还有数理化方面的书,文学类的书……真是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另外,这位老革命带去一副垫肩,一只补袜子的袜板,还有一个针线包。
      真是一位革命的老将军,分明是去探望远离家乡,还不满17岁的儿子,却给儿子带去些这样的东西!看着这一大堆东西,心里很是失落。其实,我心里明白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老军人,还能有其他方式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吗?
       指导员陈岚岭是非常善于做政治工作的,他紧紧抓住了这几样东西,把父亲带的这些东西,升华为老一代革命者,赠送给年轻一代的革命传统。他说,这三样礼物寓意深刻,是革命老一辈希望年轻一代,在边疆过好“三关”——思想关、劳动关和生活关。书籍,是过好思想关的法宝;垫肩,是突破劳动关的工具;针线包和袜板,是克服生活关的武器。
        这些物件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若是这些东西保留下来,也算是文物了吧?唯一保留了当年与父亲的一张合影。照片的背后还有父亲的亲笔题字“1966、2、7,于银川”。


      


照片10.jpg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不过来了几天,却闹得满城风雨,几乎整个师团都知道了我有个将军父亲。
       那是个非常讲究出身成分的年代,是“唯成分论”与“血统论”盛行的时代。那个时代,讲阶级,讲成分,讲出身到了极点。不要说什么选模范、评先进、培养干部;就是谈婚论嫁,也是要讲门当户对,甚至要查查对方祖宗八代。一个稍不留神,就可能落上个“阶级立场不稳”的罪名,或者是被扣上“坚持反动立场死不悔改”的帽子。那时,流行着这样的对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必定如此”。
      我这样的情况引起大家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鲜花(26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各地文化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对建设兵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运动初期的各种辩论,以及形形色色地检举揭发,使得建设兵团内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派别。于是,人们开始效仿北京,组建起各种战斗队和群众组织。像林业连这样一个小小的连队,最多的时候竟有20多个战斗队的名称同时存在!一个只有130人左右的连队,竟然会组建了20多个所谓革命组织,想起来都会令人觉得可笑。有的所谓“战斗队”其实只有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组织比比皆是。还有很多人同时参加了几个组织,那时,参加战斗队,就好比是童年时代玩游戏,完全是一种儿戏般的行为。
      这些多如牛毛的组织,随着时间地推移,运动地发展,事态地不断变化;逐渐地相互消侵,不断分裂又不断兼并,逐步形成了几个相对较大较有实力的组织,并且开始向外延伸扩展,同时寻求着与外部的联合。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有才华的人,有能力的人,有造反精神的人,不甘寂寞的人纷纷脱颖而出,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大地方是这样,小地方同样如此。当年宁夏就出了个“王洪文式”的人物叫刘青山。他曾经指挥几万人,攻打银川新城的电厂,造成非常严重的伤亡。文革后,刘青山被依法判刑。
       在林业连诸多的群众组织,通过大浪淘沙般自然筛选以后,最后剩下了两三个战斗队。较有实力的,有以老职工与复员军人里为主,也是最先成立的“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这支战斗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所谓“根红苗正出身好”。
     另外还有两支以北京知青为主的战斗队,其中一支叫“红色军垦兵”。它的主要成员是原来林业连的知青,像顾大伟、张友生、赖文藻、夏菊英、蹇理、吕彭、宋淑贤、杨桂槐,包括我都在其中。
     还有一个组织是以后调入林业连的知青组成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主要特点,多数在来宁夏前是社会青年。他们出身好,在北京时的学习和表现却未必好。现在却得到一个对这些人也许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组织在当时非常活跃,叫做“满江红兵团”。
     关于这些派别与组织之间的斗争,以后还会提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2-28 04:01 , Processed in 0.08602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