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一刻] 虚无缥缈[水楼] [复制链接] (7831/51138)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乐为心声”,是说乐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人的快乐,是“情动于中”的结果。某件事情感动我了,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好啊!”就会“形于言”。如果我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我的情,“言之不足”,就要“嗟叹之”,“好啊,唉呀!”如果嗟叹之仍然不足,我就会“咏歌之”,想用唱歌来表达内心的兴奋。如果觉得“咏歌之”还是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就会不知不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高兴得手舞足蹈。所以说“乐”是表达人类感情的方式之一。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什么是声、音、乐三分呢?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自然声响,刮风、打雷、物与物相互撞击,都可以发出响声,还有人的叫喊声,只要是有感觉器官的动物,都能感知这种响声。这种响声没有节奏,没有审美价值,杂乱无章,儒家称之为“声”,实际上是一种噪声。人比动物高明在哪里呢?人能够从自然界众多的声中找出规律,找到它的音阶,1234567,而且发现这个音阶可以组成旋律,这个旋律又可以配合成声调,声调和旋律的不同组合,可以变成风格各异的乐曲,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儒家把这种有节奏、有旋律、有审美情趣的乐曲称为“音”,它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说的“音乐”。这是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所以《礼记?乐记》上讲“禽兽知声而不知音”。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创作的“音”丰富多彩,那么大家知道,在我们当今这个世界上,音乐的风格是非常非常多的,“摇滚”、“重金属”、抒情歌曲、古典音乐、流行歌曲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歌曲能够让你疯狂,你听久了就要疯狂;有的音乐听久了能让你消沉,让你颓废;也有的音乐能够让你向上,催你进取;等等。我想,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大家一定都有过体验。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觉得,人既然是情感的动物,而对情感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又是“音”,这样就有必要对“音”进行审视。在“音”里面,我们应该选择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来推荐给大众呢?儒家认为要选择对大众身心健康有益的、对社会有益的、对人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歌曲,儒家把这样的歌曲称为“乐”,并且明确地界定说“德音之谓乐”。《礼记?乐记》又说“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唯君子能知乐”。君子比众庶高明的地方是,君子懂得用“乐”作为教化大众的工具。例如《诗经》里面的诗篇,在古代是可以演唱的,它们主题纯正,节奏平和,你在听这种乐曲的时候,就会涵泳在它的氛围之中,心灵和情感就会随之变化,所以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有“诗教”之说。儒家喜欢讲“教化”,你的情感在听音乐的愉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改变了,好像一颗糖放在水里,不知不觉地化了。这种教育方式一点也不生硬,不仅易于被大众接受,而且好的乐曲“其感人也深”,能深入你的心田,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孝经》上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主张人应该“内外兼修”,礼乐文化的分工,是礼内、乐外。人的外在的言谈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而内在的德性以及和谐的性情,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内在德性的提升比较困难,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达到,而外在的行为举止比较容易规范,对不对?为了便于大家修身,儒家制定了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就是通常所说的“礼”,拿来教育大众。《礼记》说:“礼者,理也。”就是这个意思。你每天践行礼仪规范,不仅可以端正行为,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你内心的修养,使你的德行内化。我们知道,许多宗教都有仪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有复杂的仪式和戒律,它们的目的也都是要让人在践行的过程中,强化内心的信念。形式虽然彼此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儒家认为,涵养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听德音雅乐。古代的文人都喜欢抚琴,有的还要燃上一支香,它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陶冶心性。一个人沉浸在这种德音雅乐里面,他的心态一定是非常平和的。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讲“礼乐教化”,是“寓教于礼”,就是把教育理念隐含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之中。这种礼仪可以伴随你的一生,所以有“人生礼仪”的说法,比方成年有成年礼,结婚有婚礼,人际交往有交际礼,乡人聚会有乡饮酒礼,人死了有丧礼和祭礼,国与国交往有聘礼等等,把这套东西变成一个社会规范,人人去做,家家去做,这个社会风气就改变了。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过年老板派红包,赚了 134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与乐,乐更加重要,是礼的内在动力。儒家特别强调人内在的德性,《礼记》有一句话,叫做“德辉动于内”,“理(礼)发诸外”。你内心要有一个“德”字,这个“德”字在发着光辉,你的合于礼的行为就会自然流露于外,内外俱修,这才是一个君子。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股票分红,赚了 111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礼乐思想的边缘化

我们传统的礼乐思想是非常讲究互相尊重的,怎么现在大家一提起古代的“礼”,脑子里就会想到好像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就会想到电视连续剧里面三跪九叩,口口声声喊“奴才”、“奴才不敢”、“奴才如何”之类的画面,尽是一些尊卑分明的东西呢?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这就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有的时候是曲折的。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世的时期,他们把怎么样教化人、怎么样做可以最有成效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已经发挥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可是,治国的权力却是在统治者手上,统治者是否采用他们的理论,就很难说了,这要看各方面的情况。孔子生前,曾经周游列国,希望能有君王采纳他的治国方案,结果是到处碰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叔孙通传》说了这样一件事。汉高祖取得天下之后,有一天召开庆祝会,满朝的大臣都是跟着他打仗的,很多人是草莽出身,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结果在喝醉了之后互相争功,胡喊乱叫,甚至拔剑击柱。刘邦一看很生气,但是拿他们没办法。这个时候,他下面有一位谋臣叫叔孙通,这个人很能揣摩刘邦的心思,他说别着急,我来给你想办法。于是,他就找了他的学生,又找了朝廷里面一帮人,着汉高祖祭孔图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制定礼仪,然后教他们演习。演习完了让刘邦看,刘邦一看很高兴。后来,长乐宫建好了,要举行朝会,所有的大臣走到宫殿门口就被拦住,不许随便进去,要有“谒者”,就是礼仪官,一个一个把你引进去,文官站在什么地方,武官站在什么地方,都有规定。宫廷内外,到处是骑兵步卒,到处是各种旗帜,显现出一种威严的气象。等到人全部站齐了,好,这时候刘邦才坐在辇中,前呼后拥地被人抬着上殿。这个时候,所有的大臣都要在礼官的引导下,一个一个上来给他磕头祝贺。满朝文武,人人震悚肃敬。这样一来,刘邦可高兴坏了,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有多快活,有多神气。后来,这套东西叔孙通不断地让它完善,当然是投其所好,因为帝王很喜欢这套东西。儒家的礼仪本来是为了改造人性的,人跟人要互相尊重的,结果在朝廷里面多出了这么一块,这一块后来越来越发展、越来越重要。孔子和他的学生的那一套理论尽管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但在办事处机构里,却是慢慢地被边缘化了。一讲到“礼”就是朝廷的礼仪,天子的威仪。其实我们读《左传》《战国策》等先秦文献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朝仪,君臣是互相对坐的。可是,后来不许臣子坐着了,得要站着。最后是不能站着,得要跪着。这种仪式和思想跟孔子的礼乐教化的思想是大相径庭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25 22:58 , Processed in 0.06208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