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一刻] 虚无缥缈[水楼] [复制链接] (7831/47978)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言教不如身教,文王服侍父亲,可以说是竭尽敬爱之心,人人都看在眼里。这就为他的儿子武王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武王成年以后,对待文王也是相当的孝敬。每当文王生病的时候,武王总是守候在他身边,晚上连冠带都不解,以便父亲有所召唤的时候,能够立即去做。武王的生活,一切以文王为中心。如果文王身体不舒服,一天只吃一餐,那么武王也只吃一餐。如果第二天文王身体略有好转,可以吃两餐了,武王才吃两餐。直到文王的病完全好了,武王的起居才恢复常态。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古代培养一个接班人的措施是多么的慎重和周密,古代做一名太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从小除了要受到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礼仪教育之外,一言一行还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要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内外身心都能合于天道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代养成了好习惯,就会像天生如此一样,中规中矩的言行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乐于助人,奖励 162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周代以后,我国最重视儿童教育的朝代,大概宋朝要算一个。《三字经》和《百家姓》都诞生在宋代。但是,宋代也是古代史上相当特殊的朝代。大家知道,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有过它的繁荣时期,可是隐藏的问题也很多,公元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占了宋的都城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并且大肆掳掠之后才扬长而去。这就是岳飞在他的《满江红》里说的“靖康耻”。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全部丢了。不久,宋高宗在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从此偏安于一隅,既不思收复失地,也不思进取,错把临安当汴京,继续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结果,蒙古人兴起了,他们不仅打败了金,而且跨过长江,直捣南宋朝廷。南宋统治者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崖山,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新会的海边上,元军紧追不舍,皇帝无处可逃,大臣陆秀夫背驮着皇帝从船上跳入海中,最后被海水淹没。如果要对宋朝的灭亡做一个描述,那就是先被金军推到了长江南岸,接着又被元军往南推,一直推进了南海。所以,宋朝是由北而南地被推进海里的。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朝代,这种触目惊心的历史非常值得后人去总结。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生在南宋,朝廷的腐败和黑暗令他感到非常的痛心。他思考其中的原因,认为主要是教育的问题。朱熹在《小学题词》中说,宋朝之所以成为衰乱之世,根本的原因,是童蒙教育没有“养其正”,“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乏良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童蒙时期的教育没有能够扶正孩童的心性,所以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就越来越浮华不实。又由于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普遍白鹿洞书院中的朱子神像的浮华不实,所以乡间就没有好的风俗,社会上也就缺乏济世的良才。他认为古代圣人“建学立师”的目的,正是要“以培其根,以达其枝”。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曾经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讲学,还创办寒泉、竹林等精舍,弟子数以百计,因此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实践。他十分注重用儒家的礼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他认为古代圣贤教人为学的目的,“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他不满于当时许多书院学规的浅陋,不能得古人深意。所以,他“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诸楣间”,要求学生“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这就是朱熹亲手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物之要)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122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在他的《大学章句序》里说,上古时候的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从王公以下一直到庶人的子弟,八岁开始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等等比较简单的礼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方面的基础知识。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从天子到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的嫡子,以及庶民子弟中的学业优秀者,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朱熹认为,小学和大学是古人为学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分工是“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穷其理”。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在《题小学》里说,古代小学所教给孩子的洒扫、应对、进退一类的礼节,以及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的道理,看起来都很简单、细小,但是,这一切都是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千万不能小看。小小年纪就懂得洒扫应对、入孝出悌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都谨记不忘。一有时间,就知道要诵诗读书,练习咏歌舞蹈。将来长大了,再行深造,穷理修身,哪里会有不成材的道理?而且,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必须在童稚时期讲习,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比较单纯,身上坏习气比较少,只要教导得法,就能根植在他们的心田。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好的习惯就会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不会有教育不好的问题。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虚无缥缈 头上,虚无缥缈 赚了 197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的宗旨,而且还把礼作为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依据,他的影响可谓是超越古今,意义深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使童蒙教育能够与西周的文武之道接轨,朱熹亲自编写了两本非常著名的童蒙教育的教材,一本是朱熹与刘清之合编的《小学》,另一本是《童蒙须知》。《小学》一书,分内外篇,共六卷。内篇有《主教》《明伦》《敬身》《稽古》等四卷,外篇有《嘉言》和《善行》两卷。全书以儒家的道德理念作为准绳,采撷儒家经典中尤其是礼书中的文句编连而成,主要是介绍一些最基本、最浅显的道理。《小学》面世之后,被列入学官,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士大夫和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在明朝传入朝鲜,经过著名学者金宏弼等的提倡,备受儒林的推崇,认为这是淑世教民最切要的著作。后来,《小学》又被办事处指定为朝鲜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屡屡翻刻印行,广颁于国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9 02:58 , Processed in 0.0487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