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一刻] 虚无缥缈[水楼] [复制链接] (7831/47971)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的交往靠什么来维系?要靠诚信。《论语》里面说,子张向孔子问“行”,就是在社会上处处走得通。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只要说话能恪守忠信,行为保持诚敬,即使是到了落后的蛮貊之邦,你也一定行得通;反之,即使是在本乡本土,你也别想行得通。可见,孔子把“信”看作是为人的根本。此外,大家非常熟悉的,曾子每天要“三省吾身”,用三件事来反躬自问,其中的一件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现在我们的社会里问题多多,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太缺乏诚信。而诚信的问题,是要靠儿童时代就培养的。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过年老板派红包,赚了 158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以上所讲的“五常”,归纳得相当好,但是儒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在每一条之下都给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些具体的措施就是礼仪。因此,在儒家教育思想中,礼既是核心,也是体系,又是具体的仪式,它们是一致的。我们翻开《论语》《荀子》《朱子语类》看一看就可以知道,他们谈教育的时候,都是围绕着礼来展开的。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讨论教育原理的文献《学记》,就是《礼记》里面的一篇。可以说儒家的礼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几乎就是一回事。离开了礼,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古代的大儒,像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朱熹等等,都是杰出的教育家。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教育思想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儿童的教育,舍得在这上面下大功夫,所以中国的童蒙教育特别发达,童蒙教育的书籍也特别多。童蒙类著作中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篇押韵,朗朗上口,不仅容易记忆,而且切于日用,是儿童教育典范。儒家的童蒙教育,也都是通过礼来展开的,下面我想谈谈周代和宋代的有关情况。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乐于助人,奖励 169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代太子的教育

 在孔子以前,只有贵族子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由办事处垄断的,这叫作“学在官府”。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贵族子弟与富家子弟一样,都是吃喝玩乐、行为不羁的。其实并非都是如此,至少在周代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文献里面看到,地位越高的贵族子弟,会受到越严格的教育。“天下之命,县(悬)于天子”,所以对太子的教育最严格。这里,我们以周文王为例,从文献记载的角度来看看周代太子的教育情况。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知道,我们古人历数上古时代的圣贤之君的时候,总是要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尧是唐的君王,舜是虞的君王,禹是夏朝的开国君王,汤是商朝的开国君王,而周文王并不是西周的开国君王。西周的开国君王是周武王,牧野之战,武王克商,西周才正式立国。可是周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周文王有很高的德性,使得天下归心,《史记》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人接受天命,是从文王开始的。所以,周文王被后世视为圣人。那么他的高尚的德性是哪里来的呢?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教而有之的呢?他在做太子的时候要遵守哪些礼节呢?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捡了钱没交公 草币 降了 150 元 .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认为,即使像文王这样的圣人,他的德性也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在《大戴礼记》的《保傅》篇和《礼记》的《文王世子》篇里,记载了西周的太子和王者受教育的情况,以及他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礼节,对我们有借鉴的作用。儒家的儿童教育思想,非常强调两点,一是人性,二是环境。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谈人性。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动物,懂得喜怒哀乐。感情可以左右人的行为,甚至可以让人不惜为之牺牲性命,可见感情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儒家认为,政策的制定要人性化,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情感。但是,人性只有在不偏不倚、处于“中”的状态的时候才是理想的。人的偏激、怯弱、暴躁、消沉的性格,不利于人的健康和发展。一般认为,这些性格是先天的。儒家认为,它与孩子在母体孕育期间的生活有关。如果孕妇心情不好,郁悒寡欢;饮食的口味不合适,例如过辣、过咸;或者喜欢听刺激性的、荡心骇气的音乐等等,都会影响到胎儿品性的形成。天性温和敦厚,是孩子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基础。怎样得到一个天性纯正的孩子?于是,胎教的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傅》这篇文章引用了《青史氏之记》中关于胎教的内容。《青史氏之记》今天已经失传,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成的,今天都已经无法考证,我们只要知道它是一本上古时代的书就行了。《青史氏之记》说,王后怀孕后七个月,就要到宴室去住,有专门的人负责她的起居。在这里,她要遵守“礼乐之教”。三个月之内,如果她想听的音乐不是先王遗传下来的德音雅乐,那么太师就可以把琴瑟收起来,说这种乐曲我没有练习过,拒绝为她演奏;如果她想要吃的东西不是正味,那么太宰就可以放下炊具,说我不敢用这样的食物来奉侍王太子,拒绝为她烹调。北周学者卢辩在为《保傅》这段文字做的注释中说:文王的母亲大任怀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起恶言,为的就是保持心性的中正平和。她是真正懂得胎教之道的人,所以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称赞。古人认为,孕妇要特别注意所接触的事物,因为“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成天接触真善美的东西,胎儿就有真善美的天性;成天接触假恶丑的东西,胎儿就有假恶丑的天性。所以呢,怀孕期间,要做到“声音滋味,以礼节之”。我个人觉得,中国古代胎教的理论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孕妇都知道要保持愉悦的心情,要多听优美的音乐,也是这个意思。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重视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重视环境的影响。人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儒家认为,人的观念得自后天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无论是谁,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我们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说的就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对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自制能力很低的儿童,环境的影响就更是不可忽视了。周围的人关注的问题、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民间风俗与习气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你。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过年老板派红包,赚了 146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非常熟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天资非常之好,可惜幼年丧父,家里没有了主心骨,没有人能够指导他的人生道路,在这种情况之下,周围的生活环境如何,就显得十分重要。孟子的家原本靠近坟地,所以他小时候经常与其他孩子模仿人家出殡、下葬的事情,这使得孟子的母亲非常不安,觉得这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市区去。不料,孟子在闹市区耳濡目染,又模仿起商人做买卖来了。孟母发现市区也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把家搬到了学宫附近,这一下孟子所见所闻都是学校传习的礼仪,所以成天摆弄笾豆簠簋之类的礼器,学习进退揖让之类的礼节,人也变得比以前文雅。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适合我孩子居住的地方!所以就定居于此。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再聪明的孩子,他的成长也离不开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8 20:16 , Processed in 0.05645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