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亘古廿四品,万载一司图。
  寥寥长风寄,雄浑绝太古。
  惠风伴孤鹤,素行掠澄湖。
  玉洁真骨在,尘滓除却无。
  风云俱不见,悠悠混沌处。
  月华满八垠,畸人伫神素。
  玉壶花竹雨,幽鸟竞相逐。
  磷缁任磨涅,流水洗今俗。
  气神拔五岳,蓄守得真如。
  六朝炫锦绣,金尊湮华庐。
  空山信采苹,俯仰皆机杼。
  风流本无字,心聆真宰诉。
  天风携沧浪,灵犀破浮屠。
  缅邈荡生气,靡靡侧身奴。
  万象尽在手,神光草际浮。
  率性无所羁,何需辨旦暮?
  可人寻幽寂,清淡比月曙。
  逶迤假天工,迷离接旷途。
  思深直寻道,文妙追亡逋。
  雄才百岁奇,须臾渺渺卒。
  波澜并嶙峋,妙契风采驻。
  目送归鸿去,琼浆胜醍醐。
  飘忽莲花山,夭矫传神呼。
  逆旅光阴客,恍惚生死睹。
  珠丸飞动势,流转乃天枢。
    已丑九天泣,表圣几时孤?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恩师王凝而为幕僚。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郎中。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全忠受禅后召他做官,加以拒绝。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
  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大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图性苦吟,举笔缘兴,几千万篇,是晚唐著名诗人。他说:“侬家自有麟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苏轼曾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又说:“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之味。‘绿树连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后人于此亦多有激赏之词。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奠定司空图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还是他的《二十四诗品》中阐述的诗歌理论。
  当代学者对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唐代的李嗣真所作,证据是有关典籍上记载过李嗣真作过《诗品》,而他又有《后书品》传世,也是与《二十四诗品》相同的四言诗形式,这种观点值得注意。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旨趣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颇得神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
  司空图概括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是:
  雄浑 冲淡 纤秾 沉着
  高古 典雅 洗炼 劲健?
  绮丽 自然 含蓄 豪放
  精神 缜密 疏野 清奇?
  委曲 实境 悲慨 形容
  超诣 飘逸 旷达 流动
鲜花(665) 鸡蛋(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二十四诗品》文字惝恍,旨意遥深,古今学者对其主题的把握不一,聚讼纷纭。论者或以之为创作论,或以之为风格学,又或以之为赏鉴说。但是都难以穷尽作者的心源。甚至有人认为“或以不解解其不解”。实际上如果超越一般的文学理论的层面,从更高的审美角度审察,问题则会迎刃而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2 06:04 , Processed in 0.04631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