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1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声,之所以被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它的发音有其独特的特点,说白了它就是一种“短促音”。我前面给你贴出来几个字的反切,让你品味什么?就是品味其发音的“短促”特点。所有的入声都是具有这样的特点!你说的“但是通过以上反切法来感受后,并未削减云平对此二者可以为邻的判断”这话,说明你没有真正的尝试着用反切法来读它,你没有找到我所说的“感受”二字,找那么多资料有什么用?每个入声字都去读一读,再来说说你的感受。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仿佛读了一半时把气流给忽然塞住了,与其他仄声字的感觉是很大不同的,这就是它独立为单独一类的特点。回去好好再多反切几次,呵呵。或者找几南方人请他们用家乡话来读出例如“白”“黑”“竹”“木”“蝶”等这类的入声字,咱好好听听,与普通话有什么不同。
基于上面的原因,入声字是独立分类。既然独立分类,它自然不能于其他仄声字通押。《词林正韵》也是如此。所以,入声和去上为邻韵的说法,更是不可能了。云平兄,这一点,我说清楚了吗?


兄的迫切是想让云平立马掌握入声,继而承认入声应该独立出来。说品味兄是高估我了,反切对于云平来说还只是初识。但因为兄提出来用反切读音法来分辨,云平才从反切的定义;反切在[去声 七遇][入声 一屋]中的声韵组成来认识反切法对于否定“暮、路”与“木”的读音联系,究竟有多大帮助。我举的例子虽然只是少数,但可以证明反切法既不能完全否定入声与去声的关联,也说明韵部间用反切法来作为读音分类标准是存在许多疑点的。

并且,反切读音法本身就带有一些弊端,复制一帖以便说明:
1、切音法是怎么回事?
切音,又叫反切,汉字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据说是东汉时梵文随佛经传入中国而带进来的。其法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例:冬,都宗切<或都宗反>。即用“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ong第一声,拼合出dong第一声的关于“冬”的读音。)

2、它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三国以前,有些难读的字,采用“读若某”的直音法,如“侜读若舟”(侜的读音和舟相似)。但有时前后两个字人们都不认识,如“窡读若叕”,那跟没注音一样。若用反切法:“窡,直浊切”(直的声母zh和浊的韵母uo相拼)可以知道窡读zhuo第二声,这就是好处。不足的是这种方法不甚严密,拼法也不易掌握,有时也不大找得到完全恰当的两个字来进行反切。而且会反切的人必须已能认读许多汉字,否则,如果用来反切的字也不知读音,哪如何能拼出来呢。

3、有的字怎么感觉切音不对?
比如祯(zhen)怎么是陟(zhi)盈(ying)切?(zh)是对的,但后面怎么会是(ing)?那切出来不成了(zhing)?
古音和今音已有不少变化,如《广韵》:“见,古甸切。”反切后的音不是今天的jian而是gian ,又如“上,时亮切”,反切出来的读音是shiang(一些方言中仍有这样的读法,就是古音的遗留。)祯,古音也可能就是读zhing 你可以查看《广韵》《集韵》和《康熙字典》再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字音比较一下,就可发现很多字古今读音不一样了。
鲜花(1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争论的焦点是——入声是否应该独立于“上声去声”之外;入声和去声到底有没有关联,有没有相似性可言(或者有成为邻韵的可能)。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在仄声韵部里意义相同的多韵部字。
根据资料查阅,仄声韵部里意义相同的多韵部字共有112例(或有疏漏),其中能反映入声与上声去声有关系的字罗列如下:

《平水韵》中仄声韵部里意义相同的多韵部字
昵——上声八荠;入声四质
刺——去声四寘;入声十一陌
泌——去声四寘;入声四质
尉——去声五未;入声五物
熨——去声五未;入声五物
鳜——去声八霁;入声六月
缀——去声八霁;入声九屑
锲——去声八霁;入声九屑
纛——去声二十号;入声二沃
缚——去声二十一个;入声十药
作——去声二十一个;入声十药
帕——去声二十二祃;入声八黠
炙——去声二十二祃;入声十一陌
副——去声二十六宥(遇韵同);入声一屋
仆——去声二十六宥(遇韵同);入声一屋

除了“昵”,另外14字都是去声与入声的共用字,在112个同意共享的仄韵字当中,此14例约占12.5%,可见,表明去声与入声有关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穴来风。而认定入声非要独立于上去之外,不能相通,那么这些共用的字,岂不是完全令人费解?(平水韵 本身就是一部韵书)
鲜花(1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兄一再强调说入声是特别的音调,理应被单独归为一类,独立于“上声去声”之外。
云平承认入声有其独特的语音特点,有别于上声去声。但去声的音调特点也明显带有短促与急切,这与兄所说入声之“短、促、急、收、藏”的特点不能说完全背离,毫无相似可言。
云平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暮、路”和“木”的古代读音等同(说成是一样的读音),但之所以去考证,去探寻就是为了想说明他们之间的一种读音关联,一种相似性。

讲到这里兄可能会认为我钻牛角尖了。那么云平再从南方人的家乡话角度来分析一下[去声 七遇]和[入声 一屋]的读音。

云平虽然算是南方人,但学习古典诗词以来对于入声字还是很欠缺,可能是周围都说普通话的缘故吧。但云平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方言,尤其喜欢听粤语歌,也能浅浅的说上几句,所以对粤语有一种独特的好感。当然云平读(模仿)的可能不是很准。既然游吟兄又提出用南方人的家乡话来分辨,那么云平就姑且用粤语来讨论吧。
因为自知用所学的粤语来读“暮”“木”未必准确,云平去听了标准的粤语读音,这里把两个字的粤语读音先标出:暮mou6;木mug6

也因为现下讨论的是[去声 七遇]和[入声 一屋]的读音是否有联系,所以云平将两个韵部内所有字的粤语读音都了解了一下,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还是举例表述:

在[去声 七遇]韵部中,多数字的粤语读音和“暮”一样。这里指的是韵母相同,都是以ou加阿拉伯数字(调值)来体现。但是在ou之外还存在不少形式的韵母,列举如下
韵母u,包含的字如(遇yu6、树xu6、故gu3、负fu6、蛀ju3、互wu6、副fu3
韵母eu,包含的字如(句geu3、惧geu6、趣ceu3、娶ceu2、煦heu2)
韵母og,包含的字如(度dog6、渡dog6、塑sog3)
韵母ug,包含的字如(仆bug6 /pug1/fu6
还有更加特别的,如(误ng6、晤ng6、迕ng6、恶ok3)

而在[入声 一屋]韵部中,多数字的粤语读音和“木”一样,也是指韵母相同,都是以ug加阿拉伯数字(调值)来体现。但在ug之外也存在其它形式韵母,列举如下
韵母u,包含的字如(仆fu6/pug6/bug1、副fu3)
韵母eo,包含的字如(宿seo3、嗾seo2)
韵母ed,包含的字如(郁wed1)
韵母og,包含的字如(扑pog3)
韵母ag,包含的字如(匐bag6、卜bag)
此外还有一个(屋uk1)

从这些例子看,在[去声 七遇]和[入声 一屋]里,粤语的读音(韵母)并不仅限于一种。这些韵母除了相似,竟还有共用情况(如u、og);另外,“仆、副”这两个字在两个韵部里也都有出现(见百度平水韵部)。那么,用地道的南方方言(粤语)读音来否定[去声 七遇]与[入声 一屋]的语音关联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游吟兄前面总结“入声字是独立分类,它自然不能于其他仄声字通押。《词林正韵》也是如此。所以,入声和去上为邻韵的说法,更是不可能了。云平兄,这一点,我说清楚了吗?”这一点兄说得非常清楚,云平也希望兄能兼顾一下我的看法,而不是一句“找那么多资料有什么用?”来打发。
鲜花(1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凭心而论,仔细辨听标准的粤语读音,“暮”和“木”的读音确实不同,尤其是在尾音的处理上,“暮”在发出声母m后转向ou收尾;“木”则在发出声母后用u收尾,但尾音是咽进去的,我想也就是那个g的存在意义(木 mug6)。

但是,有一点请游吟兄注意,邻韵并不是指读音完全的一致。如果是完全一致,那么还邻什么呢?还有什么相近不相近之意义呢?“路[洛故切],木[莫卜切],暮[莫故切]”是在近似的前提下有所不同,这才是云平理解的邻韵。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听一下,感受感受,最好也能用标准的粤语试一试云平这首重阳三,算是整体感觉一下吧,呵呵。

从邻韵到特殊押韵法;再到《词林正韵》、反切读音、南方方言,兄提出什么,云平就学习什么,在此非常感谢游吟兄的诲人不倦,也让云平对于入声字及[去声 七遇]与[入声 一屋]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而云平也在不断地探知中越来越感受到[去声 七遇]与[入声 一屋]的近似性,[去声 七遇]与[入声 一屋]究竟能不能互为邻韵,云平不敢断言,但成为邻韵的可能性云平还是发现不少。
鲜花(1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对于粤语读音是否真的能成为邻韵的标准参照也不尽然。这里再次以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为例子(恳请游吟兄海涵,云平明知兄不喜欢动辄拿李白说事,但因为此诗是特殊押韵法之特例,所以还是特别对待一下为好)

永王东巡歌(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中之字——蛟。
根据《词林正韵》第八部,平声 二萧三肴通用。
那么,既然说到南方方言说到粤语,我就把此三字的粤语注音标一下,大家看看表面可有所谓通押的依据可寻。桥kiu4;蛟gao1;辽liu4

此次回帖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游吟兄就问题展开探讨及论述,也多谢天涯的褒奖,云平愧不敢当
鲜花(5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声字辨别技巧 》转载
   入声字是古四声中一个比较短促的调子,古今读音变化较大,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内蒙等地还保留有入声,但到了河南大多变成阴平,而西南一带全部变成了阳平(鄂、湘、云、贵、川)。在北方话中基本上派入平、上、去三声。普通话中入声字大部分变成了去声,其次是阳平,一小部分变成上声。     

      这些变化,也给接受普通话教育的多数诗词爱好者带来了许多不便,入声字的辨别成了一个难题。好像除了背诵作品、查字典、死记韵书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诚然,以勤补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从文字和音韵方面来说,并不是没有办法的。比如凡韵尾是-n或-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一个字是入声,它的形声字一般也是入声,反之亦然。在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方言中,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对于普通话较好的读者,下面的口诀也许会对你记忆入声字有所帮助。     



       韵母有n和ng,定无入声不用说。     

       声母拼上韵母üe,例外只有瘸与靴。     

       b、d、g,j、z、zh,今音二声古皆入。     

       D、t、l,z、c、s,与e拼,古读入。     

       Zh、ch、sh,k与r,拼uo,声母f拼a、o,古读入声字最多。     

       b、p、m,d、t、n、l,与ie拼,d、g、h,z与s,与ei拼,古读入声不费劲。     


       下面对上述口诀做一简要说明。     

        1、韵母为an、en、in、un、ang、eng、ing、ong的字中,没有入声字。     

        2、声母拼上韵母üe,例外只有“瘸”与“靴”。     

        凡是韵母是üe的字,都是古入声只有“瘸”与“靴”“嗟”三字不在其中。     

        3、b、d、g,j、z、zh,今音二声古皆入。     

        这些声母与任何韵母拼,读阳平的基本是都是入声,但“鼻”古音是去声,“甭、咱”古音为平声。     

        4、D、t、l,z、c、s,与e拼,古读入。     


        这些声母和e拼,都是古入声。He中除了“禾、何、河、贺”及其形声字外,其它都是入声。事实上以e为韵母的字中:今音平声中除“额”外没有入声字;上声中除了“饿”字外都是入声。     

         5、Zh、ch、sh,k与r,拼uo,声母f拼a、o,古读入声字最多。     

         Zh、ch、sh,k、r,与uo相拼,都是古入声。f拼a、o,都是入声字。事实上a和z、c、s、f相拼除了“仨”外,都是入声,ia和q拼读时都是入声。和x拼时除了“霞、虾、叚及其形声字”外,都是古入声。同j拼时只有“夹、甲、戛”及其开声字是古入声。     

         6、b、p、m,d、t、n、l,与ie拼,d、g、h、z与s,与ei拼,古读入声不费劲     

            b、p、m,d、t、n、l,与ie拼,除了“咩”古平外,其它都是入声字。     

           Jie的平声字中,除了“皆、嗟、街”外都是古入声。     

           qie中除了“茄、且、趄”外都是入声(含上、去)。     

           xie平声中唯“歇、挟、撷、协”(只说平声)。     

           ye中除“耶、爷、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声(液、掖、腋三字也是入声,这里不从“夜”字,是特殊情况)     

           d 、g、h、z与s,与ei拼,无论今读何音,都是古入声字。     

          7、xi中阳平为入声,阴平惟独“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声字及“吸、翕、锡”是。shi中阳平除“时”外都是,阴平惟独“湿、失、虱”是入声。     

          8、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9、形声字有入声的几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声。而会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声字,是入声,而“位”字是会意字就不是入声。有的是经过文字变化其形声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谪、摘”“副、富、福、辐”“插、锸”等。个别读音不同是语音变化的缘故,仔细体会或许就可以能体会出来其规律。     

         还可以反推,如:“酌”是入声,那么“勺”也是入声(勺古读shuo音)。那么“芍”字也是入声。     

        笔者以上论述只是综合了陈伯元、陈慧剑、林正三、王力等人的研究成果,充其量只是一锅东北乱炖,并非本人成果,特此声明。
鲜花(5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3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探讨甚为精彩,把收藏的资料贴与大家共享~!
鲜花(233) 鸡蛋(4)
发表于 2010-1-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丹盈 于 2010-1-17 23:07 编辑

好久没来,是好久没登陆名字进来,但一直都在悄悄敬佩和学习中~~
向云平、吟客、沐风等各位老师敬茶,辛苦了,向大家学习!
鲜花(1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丹盈是稀客啊,要变成常客哦:)
多谢天雨分享资料,并问好天涯!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1-21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爬完这高楼。受益匪浅。谢谢各位了。呵呵呵,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1-16 03:26 , Processed in 0.04548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